雪霁静宁

zhaidaxue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年少时根本体会不到“时光荏苒”真正的感觉,只把它当作一个华丽的词藻使用。渐老,才理解它蕴含了很多很多生活的酸甜苦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一转眼,父亲逝世已满三周年,我这个游子怀着“近乡情更怯”等等复杂心理踏上了回“家”的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西安已是柳飘碧发、桃绽粉面,老家静宁则刚刚惊蛰、春气萌动。当祭奠父母的一切工作都已准备妥当时,清晨醒来竟发现老天已在夜里洒下轻盈的雪花,虽然地上只是湿了,但屋顶还是白了一层。我便穿衣走出门外,决定用大半天空闲时间看看已几十年没有深入亲近的县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是我读初中时每周六放学后骑车回家都要经过的南河边。那莽莽五台山就是父母长眠的风水宝地。自从母亲去世,三十多年来每次离开时回首眺望,我都会心痛落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文屏山,过去有娘娘庙,所以简称庙山,我只在春天爬过一次,上面的亭台楼阁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而成片粉红的荞麦花则给我留下了温暖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文屏山麓一线,教育园已具巨大规模。静宁教育享誉全国,但从均衡发展和科学规划的角度讲,模仿工业生产这样集中办学是否符合民生工程的要求值得后来的决策者借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翘首西望,那皑皑白山背后,有我们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下乡生活的诸多记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东边的山紧邻宁夏,不远处便是六盘山,想必雪后它会更加美丽,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驻足界石铺后正是经过这里走向陕北的,难免诱发我吟哦“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壮阔诗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向北穿过上学时晨跑经过的胡家庄巷子,迎面应该是老百货公司商店的位置,现在已是旧貌新颜,完全变样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折转向西走上老正街,路过“水利局”大门,不由驻足回想。这里应该是原来“水电局”院子,父亲一度在这里工作,我也住在这里。进了大门,右侧有点眼熟的老房子大概是仅存的旧物,那时它是会议室,里面有乒乓球台子,我忙中偷闲会和年轻职工较量一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县医院比现在比起过去的大院小楼已非常高大上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财政局,上世纪八十年代和税务局是同院的,大哥在税务局有办公室,为了让我有更多时间学习,他让我晚上就住这里。斜对面就是一中,上完晚自习来休息真是太方便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从村学到大学,从全日制到在职,我几乎读完了所有层次的学校,但最令我骄傲的则是这所名校——静宁一中。当年校门没有一点这样的气派,但长长的甬道直通图书馆(老文庙改的),神圣的文化气息更浓。那些学养深厚、不言自威的老教师构成了象那古老“四合院”般强大的气场;门口手摇铃铛、分发报纸的周老先生是全校包括校长在内的师生一致敬畏的长者。透过学校栏杆,还能看见“四合院”红色的外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中隔壁便是向全县人民传达党和国家声音的广播站,后来弟弟以电视播音员的身份在这里工作过多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新辟的街道、新建的楼房令我一时恍惚,但雪后的晴空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公安局位置没变,只是门庭变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是父亲在邮局时的又一个工作地,我也曾住过,经过几次修建样子变化很大,那时职工食堂的鸡蛋炒韭菜拌面很好吃。我的录取通知书就是二哥晚上在这里一直等邮车到了优先拿来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县政府,过去大门没有这么宏大,但门前的广场比较宽阔,因为旁边就是邮局,所以临街的一长排报纸宣传栏是人们第一时间了解国家大事的地方,大哥参加全县民兵连长集训时与副县长并肩射击的照片还在这里张贴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老新华书店是我过去很向往的地方。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若有机会进城,这里是必须去的地方,满书架的大书,玻璃柜台里众多的小人书是最美的东西,只是很少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百货公司的转角楼到八十年代改建成了这个样子,非常时髦,四十多年后现在它已有点老态龙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过去叫静宁县招待所,胡耀邦同志住过,后来改建成宾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过去的文化馆,更早好象是隍庙的所在,现在是工会所在地。我家下乡前的老宅院和理发馆、国营饭店就在它对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成纪文化城1996年建成,是静宁县与天水市为拉动旅游业“争夺”伏羲、炎帝诞生地的产物,终因一市之力足以碾压一县,于是全国性伏羲祭礼在天水举行,这座文化城便成了其它大型活动和市民的乐园。其实,史籍记载和近年的考古发现证明,古成纪城曾三次搬迁,秦汉时“在今静宁县南之治平川”不容置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们更重要的是传承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发展产业主要还得发挥自己的奋斗精神,“静宁苹果”和天水“花牛苹果”等货真价实的地方产品齐头并进享誉海内外就挺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伏羲大殿里青铜圣人像、九鼎八簋等礼器与《六十四卦方圆图》等布置营造了非常庄严的文化气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种新的业态正在从大城市向这座小城市延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已有几十年的商业街,家家铺面都充满烟火气,管理越来越好,深入百姓家庭的小生意也都不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是过去老“二校”的所在,现在是县教育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筑,也是我第一次看室内电影的地方。在商业地产过热的年代这个建筑能保存下来是非常可贵的,但愿全国符合长期规划的建筑都能活过它应有的70年寿命乃至更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拐进老西关巷子,这里不仅有新型院落,更有不少老宅院,虽然表面似乎有些零乱,但作为精神家园,每个住民的心情一定是踏实平稳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户口在西安的侄孙女在这样的公办幼儿园让爷爷奶奶轻松许多,爸爸妈妈也应该很放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城西的葫芦河边,完全是现代大都市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办完父母的一切礼仪当晚,亲戚请我们去了一家杂粮饭馆。国内绝无仅有的特色饭菜,“妈妈”的熟悉味道真让人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五台山有父母的灵寝,城里更有两位长兄和长嫂,我还会经常回静宁老家来的,有机会也要带着大城市的儿孙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