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丹华(27)

瀚海沧浪

<p class="ql-block">  农场的四季有不同的魅力,春天的景象虽说不上万紫千红,却也颇具乡土特色。田野上麦苗青青,菜花黄黄,黑白相间的蚕豆花暗吐芬芳;果园中桃花红,梨花白,次第开放。雀跃莺啼春光暖,布谷声声催种忙。阳春三月,开始了又一年的农事轮回。</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劳动岗位的变动,春节后回农场有许多事要做,主要是整理、维护工农业两条线路,既要为春耕生产做好服务,还得确保工厂正常运转。</p> <p class="ql-block">  较高标准的配电房建成了,两间房,一间房安装了几台配电柜和配套设施。那个时代农村一般是用最普通的瓷板胶木壳闸刀,开关切换时“滋滋”作响,火星四溅,挺吓人。而我们用的空气开关比较先进,也更为安全。另一间房是值班室,其实就是给我和师弟做宿舍的。面积不大,我却喜欢这里位置偏僻,环境幽静,尤其适宜夜间读书。</p><p class="ql-block"> 很快这里成了知青朋友的“交通站”,不但场部的哥们天天来串门,一区二区的老战友来场部办事,也来歇歇脚聊聊天。最吸引人的,还是躲在这里打伙开小灶。</p> <p class="ql-block">  一天晚上去上海老知青宿舍玩,只见他们神色庄重地在议论国家大事,是关于全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他于一九七六年一月逝世,当时我们都悲痛至极,后来才知道很多哀悼活动被“四人帮”压制了。据说清明这几天北京、南京等大城市正在爆发悼念周恩来的活动,政治形势很紧张。我听到这些传言心情很压抑,但又无从表述。从他们那儿抄了一些纪念和缅怀周总理的诗词,夜深人静时拿出来仔细品味。直到三年后在书店购得一本《天安门诗抄》,我当初手抄的诗词都录在上面。</p><p class="ql-block"> 我绝对没想到的是,1976年不仅国家发生了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且我的插队生涯也是波<span>澜</span>起伏,几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p> <p class="ql-block">  春天是年轻人最活跃的季节,在农场和知青领导们的支持鼓励下,团总支举办了深受知青喜爱的文体活动。首先是篮球赛,各生产队和场部各部门都组队参加,比赛热闹、紧张而激烈,整天球场上人声鼎沸。可惜我们后勤队碰上实力强劲的基建队,因力量和技术悬殊而惨遭淘汰,接下来只能去为其他队摇旗呐喊了。</p><p class="ql-block"> 又结合政治形势举办了赛诗会。那时风行农民诗歌,类似于顺口溜,虽质朴而粗<span>糙</span>,但有乡土气息,能反映我们的生活和劳动的感受,还有我们对理想和未来的憧憬,倒也是能抒发我们稚嫩而真挚感情。其中不乏优秀作品篇章,知青中还是有文采超群的才子才女的。</p> <p class="ql-block">  接着又是歌咏会,虽然因时代的局限,唱的都是革命红歌和样板戏选段,但表演者的音乐素养和演唱技巧却很不一般。各队的合唱也精心排练过,有激情且有一争高下的志气,歌咏会也举办得很成功。 </p><p class="ql-block"> 在那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的时代,农场举办这些活动,对我们的成长是很有利的。农场有句经典口号:“育种先育人”,并勉励知青“要使自己成为一颗革命的种子,党将我们撒在哪里,就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这种宣传生动而贴切,特别符合农场的名字“良种繁育场”这块招牌。那时说育人,是培育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而后来的事实证明,知青中确实出了许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载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