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当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思绪便飘向了厦门那座美丽的海岛。第三次来厦门了,鼓浪屿是必到之处,岛上秀丽的风光和迷人的建筑令人难以忘怀。早上来到东渡客运码头乘船前往鼓浪屿,站在甲板上,海风轻拂脸颊,让人精神振奋。远远望去,鼓浪屿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湛蓝的海面上。船上的乘务员热情地向游客介绍岛上的旅游景点和各种宣传用品,兴奋的人们争相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看,这是我的纪念品——一个印有鼓浪屿特色建筑的帆布兜,并盖着印有鼓浪屿的印章,背上它赴一场浪漫和文艺的约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上岛,映入眼帘的是一架银光闪烁的钢琴——“音乐之光”,优美的线条和精堪的工艺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她优雅地伫立在海边,耀眼夺目。坐在钢琴前手指轻触键盘,感受着海风温柔地在身旁缠绕,海浪有节奏地拍打着岸边,像是在为弹奏打着节拍 ,每一个音符都随着海风飘散。美妙动人的旋律令人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心中满是宁静与欢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在鼓浪屿的街道上,仿佛置身于一个建筑艺术的大观园。一座造型精美的小白楼闪现在眼前,这就是位于中华路5号的“马约翰纪念馆”,清新脱俗的建筑精致而典雅,静静诉说着中国体育先驱马约翰先生的传奇故事。纪念馆占地面积仅200多平方米,白色的外墙在阳光的照耀下,泛出柔和的光泽,给人一种简洁大方之感。屋顶是红色的瓦片,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与白色的墙体相互映衬,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充满了浓郁的南洋风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纪念馆的大门庄严肃穆,上方悬挂着由吴邦国题写的“马约翰纪念馆”五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马约翰先生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其展厅主要由主厅、怀旧厅、影响厅、奥运厅、缅怀厅、栋梁厅等六大部分组成,采用图片、文字、影像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马约翰的贡献以及在其精神影响下涌现的优秀人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依海而建的菽庄花园既有江南园林的婉约精致,又有大海的雄浑壮阔。这座迷人的景点,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背靠日光岩,面向浩瀚的大海。原为地方名绅林尔嘉的私人别墅,以其字“叔臧”的谐音命名。1955年,园主亲人将此园献给了国家。全园分为藏海园、补山园两大部分,各造五景。藏海五景为眉寿堂、壬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招凉亭;补山五景为顽石山房、十二洞天、亦爱吾庐、听潮楼、小兰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踏入菽庄花园,仿佛走进了一个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入园庭院右侧的眉寿堂,又名“谈瀛轩”,为园主宴请宾客之所。“眉寿”意即长寿,语出《诗经》,承载着对长寿的祝愿以及对台湾宝岛的怀念。临海两边的曲堤,在大潮之时,俯身便可掬水,月夜之下,又能领略“掬水月在手,满目飞明镜”的诗境。</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壬秋阁”因建于农历岁次壬戌之秋而得名,据说落成之日,正逢久雨初晴,江山如洗,主人趁此良辰邀客吟诗,自己也吟咏诗句“横江鹤去笛声在,未信消沉八百年”。“壬秋阁”水陆各半,东西两拱门,一背陆一朝水。凭栏而立观山赏海,山岚流云、帆影鸥鸟皆尽收眼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全园主景的“四十四桥”因主人建桥时44岁而得名。桥身迂回曲折、凌波卧海,宛如一条游龙蜿蜒在海上。桥上的观鱼台、渡月亭、千波亭等,为游客提供了绝佳的观景点。而招凉亭面向大海,凉风习习,造型如折扇,更添招凉之意,坐在亭中,海风轻拂,让人忘却一切烦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补山园的“十二洞天”是人工造出的连环洞,此洞建在一个坡面,坡面建假山,假山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十二生肖,以地支的子、丑、寅、戊、亥为名,用紫红、棕赤色的砂岩、页岩、砾岩、火山流纹岩筑成。洞室大小、形状各异,小径错落、上下盘旋,曲折迷离,寓意“洞天福地”。“十二洞天”宛如一个立体迷宫,穿梭其中,寻找着十二生肖的石雕,趣味十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亦爱吾庐是林家居住的院子,昔日竹篱笆围起,菊花盛放,“竹禽茅舍自甘心”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主人对家居生活的自得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顽石山房”是主人读书之地,主人以“顽石”自比,希望通过攻读变得聪明颖悟,屋内的陈设仿佛在诉说着当年主人刻苦研读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依依不舍地离开菽庄花园,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寻到了那座充满音乐魔力的“钢琴博物馆”。上下两层的建筑静静矗立,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悠扬的历史。踏入馆内,犹如走进了一个钢琴的王国。这里陈列着爱国华侨胡友义先生收藏的70多架古钢琴,每一架都堪称稀世珍宝。在灯光的照耀下,金色的琴身闪耀着华丽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世界上最早的四角钢琴,造型古朴典雅,它的存在见证了钢琴最初的模样。还有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高大的身躯展现出一种庄重与威严。产自1百年前的脚踏自动演奏钢琴也别具特色,琴闸中间装着戳满小孔的纸卷,仿佛在等待着有人踩动踏板,让那沉睡已久的音符再次跳跃起来。而那架有4套琴弦、8个踏板、两层琴键且黑白琴键颠倒的舒楠1906年制作的双键盘古钢琴,更是让人惊叹于其复杂的构造和独特的设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馆里还有许多经历了两次大战岁月的钢琴,它们身上的斑驳痕迹,是历史留下的印记。琴内镶有三个皇冠的皇室御用钢琴,彰显着曾经的尊贵与奢华。琴腿为S型的勃德钢琴,造型独特,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台1928年美国制造的全自动“海那斯”名琴,用一卷卷打孔的古琴谱逼真地弹奏出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的作品,美妙的音乐在馆内流淌,与鼓浪屿的拍岸涛声相互呼应,仿佛构成了一首大自然与艺术完美融合的交响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蜿蜒的石板路,穿梭在充满文艺气息的街巷间,“日光岩”的轮廓逐渐清晰。这座孤峰突起的巨石,宛如一颗遗落人间的明珠,在日光的轻抚下熠熠生辉,吸引着众生的目光。站在“日光岩”山脚下仰望,山体由赭红的岩石构成,在岁月的雕琢下,表面纹理纵横交错,像是大自然亲手绘制的神秘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拾级而上,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风中还夹杂着树叶的沙沙低语和鸟儿的婉转啼鸣,宛如一曲美妙的自然交响乐。途中,能看到不少摩崖石刻,这些石刻字体各异,或苍劲有力,或飘逸灵动,内容丰富多样。有的是对“日光岩”壮丽景色的由衷赞美,有的则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变迁,为“日光岩”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每一道刻痕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日光岩耸峙于鼓浪屿中部偏南,是由两块巨石一竖一横相倚而立,成为龙头山的顶峰,海拔97米“。其名字也颇具传奇色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日光岩的别称),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据地理条件来看,“日光岩”是鼓浪屿早晨阳光照射的第一处地方,因此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日光岩半山腰有几块巨石叠成的一个自然石洞,洞日之上有施士洁隶书直题“古避暑洞”四个大宇。每个字高约0.60米,宽约0.90米,左侧楷书署施士洁题。这里清风怡人,历来是人们夏天避暑的好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经一番攀登,终于到达“日光岩”顶峰。极目远眺,鼓浪屿的美景尽收眼底。红瓦白墙的欧式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绿树丛中,仿佛是童话里的世界。远处,湛蓝的大海一望无际,海面上波光粼粼,帆船点点,与天际线交汇成一幅绝美的画卷。海风在耳边呼啸,带来大海的蓬勃生机,让人的心灵也随之变得开阔而宁静。历经岁月雕琢的“日光岩”承载着鼓浪屿的历史与故事,双脚实实在在踏上时,一种与这片土地深度连接的归属感油然而生。此时此刻,尘世的喧嚣被远远抛在身后,心中唯有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这美好景色的沉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记载,1650年郑成功曾在日光岩操练水师,留下了“水操台”遗址。寨门右侧一块巨大的岩石背对着鹭江,犹如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曾经的战场。岩石上“闽海雄风”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每一笔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它们圆润饱满、酣畅刚健,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展现出郑成功率领的水师当年渡海驱荷、收复台湾的雄姿气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水操台上,极目远眺,鹭江的波涛汹涌尽收眼底。想象着当年郑成功就站在这同一位置,身着铠甲,目光如炬,威严地注视着江面。江面上战船林立,旌旗猎猎,水师将士们整齐划一地操练着,喊杀声震天,他们在惊涛骇浪中进退自如,矫捷如飞,展现出了超强的战斗力和无畏的勇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卦楼坐落于鼓新路43号,兴建于1907年,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绿意盎然的鼓浪屿上,是这座岛屿的地标性建筑。从远处眺望,八卦楼的红色穹顶在一片苍翠中格外显眼,其高达10米,8道棱线清晰地延伸至顶端,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走近一看,八卦楼占地广阔,体量和高度均为鼓浪屿别墅之最,主楼建筑面积约6300平方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卦楼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精髓。82根大圆柱参照公元5世纪古希腊海拉女神庙的大石柱设计,柱间平托的花岗岩石梁,可在希腊雅典广场的赫夫依斯神庙上看到,古希腊的陶立克柱式和爱奥尼克柱式在这里展现得纯正而典型。而四面回廊压条使用的厦门本地产花岗石,粗犷美观,压条下的青斗石花瓶,则表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古典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5年起,八卦楼作为鼓浪屿“风琴博物馆”开放,馆藏风琴来自世界各国,其风琴收藏量目前在世界排行第一。一推开门,宏大的管风琴便撞入眼帘,像是一位沉默的巨人,静静伫立在大厅中央。琴身由深色木材打造,雕刻繁复精美,每一处纹理、每一朵雕花,都诉说着匠人的心血与时光的故事。琴键整齐排列,似在等待着演奏者的触碰,唤醒那些沉睡的音符。而琴管如林立的森林,粗细不一、长短各异,从琴身向上延伸,直抵天花板,气势恢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馆内安静极了,似乎连空气都在倾听着这些管风琴的“无声之语”。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洒下斑斓的光影,落在琴身上,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一旁的展示柜里,陈列着管风琴的历史资料、设计图纸以及一些古老的琴谱,它们是管风琴发展历程的见证者,每一页都承载着音乐的传承与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指尖轻触琴键,瞬间美妙的乐声在馆内流淌开来。管风琴独特的音色,醇厚而深沉,高音区清脆明亮,仿若山间清泉;中音区温暖柔和,如同春日暖阳;低音区则磅礴有力,似汹涌的海浪。不同音区相互交织,构成了一曲曲震撼心灵的乐章,音符在空气中跳跃、盘旋,让人沉浸其中,感受着音乐的无限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岛屿,每一个转角都仿佛藏着一个故事。沿着鼓新路漫步,两条街巷交汇成45度夹角,大名鼎鼎的“最美转角”便映入眼帘。一栋形似帆船的三层红色砖楼亭亭玉立在中间,在岁月的洗礼下,红砖依旧鲜艳,仿佛诉说着往昔的繁华。砖楼下,一个木质站牌屹立着,像是忠诚的守护者,见证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巷旁的绿荫将砖楼掩映其中,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给这里增添了几丝古朴的诗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也是众多影视剧的取景地,电影《第一次》、电视剧《转角遇到爱》、《暗恋·橘生淮南》等也在此留下了浪漫的足迹。这些影视作品为“最美转角”赋予了转角遇到爱的美好寓意,让它成为了无数人心中向往的浪漫之地。站在“最美转角”,微风轻拂脸颊,感觉人也仿佛变得年轻起来;闭上眼睛,似乎能听见岁月的回声,那是鼓浪屿百年历史的沉淀,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乐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梭在鼓浪屿的小巷中,这里的建筑风格各异,每一栋建筑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黄荣远堂是一座大型的华侨公馆,其平面布局似对称而非对称,基本结构依然保留着闽南大厝的格局。建筑外观造型独特,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的元素。红砖与白石相间的墙面,色彩搭配和谐,给人一种清新而典雅的感觉。前面的半圆形门廊,宛如一轮弯月,为建筑增添了一份浪漫的气息。门廊上的石柱雕刻精美,柱头的花纹细腻而生动,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屋顶上的红色瓦片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与周围的绿树、碧海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蟲洞书店”隐匿于历史的斑驳光影里,与鼓浪屿的文艺气息完美交融 。走进店内,木质书架散发着温暖的质感,层层叠叠摆满了书籍,涵盖文学、历史、艺术等诸多领域,像一座知识的宝库。昏黄的灯光倾洒,营造出静谧又温馨的氛围,每一道光线都像是在召唤读者沉浸于书的世界。这里还有小型的展览区,不定期展示着本地艺术家的作品,艺术与文学在此碰撞出火花。透过窗户,能瞥见街巷与远处的大海,让阅读时光多了几分惬意悠然。“蟲洞书店”不仅是书籍的栖息地,更是文学爱好者心灵的避风港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主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前部的钟楼高达三层,顶端的十字架直指天空,仿佛在诉说着神圣与庄严。外墙为砖石结构灰白颜色,立面装饰着哥特式小尖塔及玫瑰花窗,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洒在地面上,形成五彩斑斓的光影,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踏入“皓月园”仿佛踏入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整个园子座落在鼓浪屿东南,濒临鹭江,占地2万平方米。园区内明代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蓝色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石门、石柱、石埕、石阶、石拦和石径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氛围,仿佛将人带回那个久远的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园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矗立在覆鼎岩上的郑成功巨型花岗岩雕像。这座雕像高15.7米,重1617吨,由23层625块“泉州白”花岗岩精雕组合而成,虎将之雄威,从此永驻覆鼎岩上。他身披战袍,手持宝剑,目光坚定地凝视着远方的大海,仿佛依然在指挥着千军万马,准备随时驱逐来犯之敌,那气势磅礴的姿态,让人不禁肃然起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园内小径漫步,还能看到长13.7米、高4.7米、耗铜18吨的郑成功及其部将巨型铜雕像。除郑成功及其分立左右的部将比真实体量略大外,其余各路兵马都朝两侧延伸,图幅宽广,生动地再现了当年郑成功挥师东渡、驱荷复台的历史场面,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皓月园的自然景色同样迷人,园内树木郁郁葱葱,四季常青。沙鸥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时而俯冲而下,掠过海面,给宁静的海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之气。站在园内高处远眺,大海一望无际,碧波荡漾,蓝天白云下,海面波光粼粼,仿佛无数颗宝石在闪烁。岛屿之上,故事轻启。一砖一瓦,轻吟着岁月的细语;一浪轻拍,是时光悠长的回响。岛上的故事如同古老钢琴键上跳跃的音符,一曲终了,又是新故事的序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