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海 美篇号:363793221 <b>最近我不经意间走过一条幽静的小巷,传来断断续续的缝纫机转动“哒哒哒”的声音,伴随着剪子剪断布料和碰到台面的清脆响声,如同一段段旋律,在空气中回荡。我突然想起我家那台老旧的缝纫机。回家路上,满脑子都是缝纫机温柔的声音。我想起年轻劳动时裤子的膝头和屁股,补丁的车线,如同蜘蛛网般一圈又一圈。</b> <b>上世纪七十年代盛行“三转一响”,缝纫机其中之一。1975年初夏,在信用社工作的姑丈找到我,说他弄到一张缝纫机购物票。我们家以前买的国家公债到期可以兑换了,有60元,我在大队一年的工资余额有100余元,加起来刚好能买一台缝纫机。经和母亲商量,当即决定购买。即使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时间,我还依旧记得,姑丈用自行车从县城把缝纫机拉回我们家,并亲自帮安装好,反复调试,确认能用了才交给我们。<br> 这是一台上海产全新的蝴蝶牌缝纫机,黑色的机头搭配金黄色的花纹图案,镀铬的滚轮,铸铁的脚踏板,棕色的木台面,显得古朴而典雅。机台中间有一小块可以活动的木板,不用时,拉开盖板,放下机头,像一张小桌子;使用时,打开活动木板,把机头拉出来,再合上活动板,把线放好,缝纫机便可以工作了。</b> <b>缝纫机看似非常简单,脚一蹬机器它就会转,我迫不及待坐在机子前,双脚蹬着踏板,空蹬了几下,哒哒哒,我仿佛听到一只小马驹在广阔的草原上奔跑,那声音真是令人愉悦,至今仍萦绕在耳边。但这只是踏着过过隐而已,真正要会缝制衣服,还需要学习操作技能。穿上线之后只能正转不能反转,若不小心踩反转了,线马上就断。启动时先用右手往转盘顺势下拉一下,再用脚给力踩踏,这时缝纫机才会快速转动起来,如果中间停下再次启动时,仍需重复上面的动作,已很熟练的人不需要用手启动,直接用脚踩踏缝纫机就可以正常的转动,但初学者是需要用手帮助起动的。</b> <b>每一台缝纫机都有一个家庭的故事。缝纫机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缝制机械,更是一份情感寄托。虽然有了缝纫机,但我不会裁衣服,母亲也只会裁10岁以下小孩的衣服,大人的她不敢裁,担心做不好被别人笑。做新衣服时就请姑丈帮忙裁剪缝好,我只会补破洞的衣服。在村里天天干农活,衣服常常被弄破,最容易磨破的地方是肩膀、胳膊肘、膝盖以及臀部,一件新衣很快就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窟窿。补丁时,先按原衣服的颜色取料,确保补丁的颜色和纹理与衣物相协调。再按破烂的部位形状及大小分别剪裁成长方形、正方形、半圆形等,而屁股的补丁则特制成两个圆形,中间留有较大的交叉部分。虽然衣服破旧,但我尽最大可能把补丁补得周正一点,对称一点,颜色对比度好看一点。不管怎样,补丁比破洞好多了。</b> <b>多少个夜晚,在昏暗的油灯下,我坐在缝纫机旁,一手转动轮子,两脚轻轻踩动踏板,另一只手则飞快地移动衣服,缝纫机“哒哒哒”地响起来了,像是奏出一曲美妙的乐章。在那个清贫俭朴的年代,这台缝纫机不仅为我们全家缝缝补补,也为邻居缝针走线。给亲友们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平时下地干农活,经常是一身泥水,穿带补丁的衣服,破了脏了不可惜。我年轻时的衣服几乎每一件都带有补丁,少则一两块,多则五六块。“补丁”是一个从人类有衣服穿以来,一直伴随着人们生活的词汇。在改革开放前,人们穿带补丁的衣服是很普遍的。即使现在,许多贫困地区还有不少人穿带补丁的衣服。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b> <b>补好后的衣服焕然一新,补丁成了当时一种独特的装饰。而如今穿破洞和补丁的牛仔裤却成了年轻人追求的一种时尚潮流。<br> 斗转星移,几十年的时光一转眼就过去了。每当我看到这台缝纫机,总会情不自禁地用脚蹬几下,那熟悉而悦耳的“哒哒哒”声音响起时,往事历历在目,让人感慨万分。我曾用密密的针线,缝制出我年轻时的快乐,平凡岁月里的悠悠往事,如静水流淌,深深嵌在这台老缝纫机中。它不仅是一部简单的旧机器,在它身上镶嵌着岁月的痕迹,见证了四季的更迭以及那悄然流逝的年华。它以无声的方式,讲述着一个个往日的故事。</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