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早酒

泰坦(Titano)

<p class="ql-block">作者:刘伟杰</p><p class="ql-block"> 昨日,我因公出差至通辽,晚间与当地好友富强兄弟相聚,一同聊起了通辽地区延续了数十年的早酒文化。</p><p class="ql-block"> 好友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述了他小时候的故事。那时候,一些辛勤劳作的农民工以及蹬三轮车的人,每天都会习惯早早地来到小吃部。他们将人力三轮车整齐地停放在门口,身着黑色棉袄,头戴大棉帽子,走进略微暖和一些的小吃部,准备开启新一天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小吃部里一碗拉面仅需七毛钱,一杯白酒只需三毛钱,还免费提供一小碟拌菜。那拌菜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厨师将大头菜切丝,再加入一点胡萝卜丝,放一匙辣椒面,用细盐拌匀,色泽诱人,格外可口。那些蹬三轮车的车夫们,清晨时分必定要喝上一杯早酒,以此暖暖身子。在等待面条上桌的过程中,他们会先豪爽地喝上一大口辣辣的白酒,再吃上几口小菜,当面条端上来后,便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热乎乎的拉面,随后将剩下的半杯白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碟子里的剩余拌菜倒进碗里的面汤中,一口喝进嘴里,那滋味别提有多满足了。结完账后,他们还不忘拿个牙签抠抠牙缝,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们今天享用了几块大肉块呢。倘若有些车夫兜里的钱稍多一些,还会再花五毛钱买半个猪骨头棒,啃上几口上面的肉边,再用筷子把骨髓抠出来,吧嗒吧嗒嘴,细细品味那肉沫的香味。喝完早酒,身子暖洋洋的,他们便骑上三轮车,消失在街头小巷之中。</p><p class="ql-block"> 九八年,我前往吉林省延边安图县二道白河林业局办理长白山浮石出口项目。一天清晨,我和同事从宾馆出来准备去吃早餐,走进一家规模不大的餐馆。店内的温度并不是特别高,但却看到当地的几位女子已经开始喝起了白酒,而且她们热情高涨,大嗓门地划着拳,这一幕让我深感新奇。彼时,我无法理解她们为何如此,后来与当地朋友聊天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林业工人的工作十分辛苦,冬季在林区里要进行护林防火工作,还有的林业工人清晨便要进山里采集野生药材。因此,他们早上必须喝早酒来暖暖身子。</p><p class="ql-block"> 早酒这一习俗,在我小时候只知道东北有这样的习惯,毕竟东北的冬季较为寒冷,早上出门前喝上一点白酒,确实能起到暖暖身子的作用。然而,如今这样的习俗逐渐减少了,似乎只有一些老人还保留着这样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最近,我发现许多网红大咖经常前往山东的一些大集上,去分享热闹的早酒摊。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当地特色的瓜干酒,搭配着简单实惠的下酒菜,尽情享受着悠闲的早晨时光。这种早酒文化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体验,让他们感受到了山东的人间烟火气。大爷们尤其喜欢坐在早酒摊上,大口吃着羊肉,喝着羊肉汤,再配上几杯白酒,那种豪爽和满足的神情让人印象深刻。山东的早酒文化,不仅展现了当地人的热情好客,更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p><p class="ql-block"> 早酒文化主要源于古时候的码头文化。那时,商客、船工和搬运工人等常常在清早来到码头上的酒家或摊点,喝上一口米酒,并佐以小菜,或者自己购买新鲜的肉类等,拿到餐馆或摊点加工,再喝上自带的米酒或店家的酒(现在也常喝高度的白酒),以此达到消疲解乏、驱寒祛湿、舒身提神、排虚解闷的目的。后来,工矿企业员工和山村赶集的乡民也将喝早酒作为一种短暂休闲、身心放松的生活和饮食方式,并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早酒文化。</p><p class="ql-block"> 如今,仍有很多人喜欢喝早酒,他们在简单的餐饮中度过悠闲的时光,这对于一些老人来说,更是一种人生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2月1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