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48)(内劳宫、板门、内八卦、小天心、运土入水、运水入土) </p> <p class="ql-block"><b>13.内劳宫 </b></p><p class="ql-block"><b>【部位】掌心中,微握拳,中指到达的位置;2-3掌骨之间中点。 </b></p><p class="ql-block"><b>【功用】清热除烦。 </b></p><p class="ql-block"><b>【主治】心经有热所致口舌生疮、发热、烦躁等。 </b></p><p class="ql-block"><b>【手法】揉法。 </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操作】1~3分钟。 </b></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内劳宫,内劳宫在我们的手心,微握拳,中指指尖到达的位置。它有一个取穴的方法,叫二三掌骨之间偏中间的位置,所以也是微握拳中指达到的一个点。 </p><p class="ql-block">内劳宫的作用是什么呢?在手心肯定是阴(阴面儿)穴,能达到除清热除烦的一个目的。一般心火旺,或者是口舌生疮了等等,不用心经的话,就可以去点揉内劳宫,用的是揉法。 </p><p class="ql-block">操作演示:我们演示一下内劳宫,内劳宫穴,是刚才可与(我们讲手法的时候的)外劳宫是相对的。那我们来看内劳宫的定位,在二三掌骨,就是中指和食指之间的二三掌骨中间靠下的位置,直接可以让孩子们微握拳,中指到达个位置。那我们也是用揉法,就是找到我们的中指和食指,二三掌骨中间位置来点揉。</p> <p class="ql-block"><b>14.板门 </b></p><p class="ql-block"><b>【部位】手掌大鱼际处;或在大鱼际中部偏下处,可触及小豆粒大筋头,重按酸麻即是。 </b></p><p class="ql-block"><b>【功用】清中焦之热,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通达上下之气。 </b></p><p class="ql-block"><b>【主治】胃热、口臭,吐泻,食欲不振,中焦热引起的鼻衄等。 </b></p><p class="ql-block"><b>【手法】揉板门:用拇指揉大鱼际平面;从板门推向腕横纹,止泻;腕横纹推向板门,止呕。 </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操作】1~10分钟。</b></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板门,板门穴位呢,可以揉板门,也可以推板门。板门可以这样认为,这一大片的鱼际也可以叫板门,推板门就整个推的一片。那么还有一个穴位的点叫板门,在我们鱼际处,第一掌骨中点偏下的一个位置,能摸到一个骨头啊,骨头的内侧缘。就是在鱼际中部偏下的一个位置上,有的能摸到一个小的筋结、筋头。小孩儿大部分能摸到。轻按轻揉有酸胀感,这是板门。可以点揉板门,就揉这个点,还可以这样推板门,推整个这片大鱼际。 </p><p class="ql-block">它主要的作用就是我们说的清胃清热,而且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所以这个穴位主要是一个消食要穴。不管是胃里面儿的有热呀,或者有积食啊等等都可以用。胃热、口臭、吐泻、食欲不振,中焦引起的火旺、流鼻血等等都可以用。第一揉板门;第二呢,推板门穴。板门可以(像这样的)方向往外推,也可以向内方向推。那腕横纹向板门偏止呕;板门向腕横纹偏止泻。大家大概知道这个方向就行了,我们主要是以揉和推为主。这是一个典型的消积清胃的一个要穴。 </p><p class="ql-block">操作演示:让我们来看一看,板门穴,在我们的这个第一掌骨,中点偏下这个位置,这儿可以摸到一个小骨头,骨头的内侧缘,这位置有点儿酸胀感。在有些积食的小朋友的手上呢,可以摸到一些小的筋头或者筋包,能摸到一些咯噔咯噔的。那我们一般会轻揉这个位置,然后把这个板门给他揉开。那么除了这个点以外,我们这一片,大家来看大鱼际这块儿呢,也可以做板门,我们可以做推法,对于积食的小朋友们一般经常用推板门。 </p> <p class="ql-block"><b>15.内八卦 </b></p><p class="ql-block"><b>【部位】以掌心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距离的2/3为半径,画一圆即为内八卦。 </b></p><p class="ql-block"><b>【功用】顺运:理气化痰,行滞消食;逆运:降逆平喘。 </b></p><p class="ql-block"><b>【主治】胸闷、痰喘、腹胀、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 </b></p><p class="ql-block"><b>【手法】顺运内八卦:用运法,沿内八卦顺时针运;逆运内八卦:沿内八卦逆时针运。 </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操作】1~10分钟。 </b></p> <p class="ql-block">那我们来看八卦,也是一个消积导滞行气的要穴。你可以把手心八卦,内八卦呢,就形容成一个气机。那么这个穴位的位置,在以掌心为圆心,以圆心到指根这个的半径的2/3,为主要的一个半径画一个圆心,你也可以以我们整个手心这个高骨的内侧缘儿,也可以高骨为主。一般就是调气机的,顺着呢,顺着气就是消积导滞,行气;那么逆着气呢,就是降逆止呕,所以这是一个气的一个要穴。那我们来看八卦穴,可以有两种的取穴法:一种是以我们的手心的这几个肉的高骨,以我们的手心的圆心,到指根,那么我们可以手心为中心画了1/3,这样的圆,形成一个运八卦的内八卦。这个穴主要是以顺和逆两个手法为主,顺呢,主要是我们的气机是顺的,所以呢,达到一个消积导滞,行气化痰,就有东西的话,我们就顺,有东西堵在那儿,不管是痰,不管是食积,我们都顺八卦;那么如果没有东西,就是气机乱了,比如说吐了,刚吐了,没东西没食物就是干呕,那么我们就可以逆运。包括我们的咳嗽,我们也可以逆运,只要没痰的咳嗽都可以逆运八卦,就是降逆平喘,或者是降逆止呕都可以。来看看主治胸闷,气短,腹胀、泄泻等。顺运八卦和逆运八卦,一个是消积导滞为主的,一个是降逆止呕降逆平。 </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看这个八卦穴,这是我们手心的一个八卦,这是手心的那些肉,我们一般是从乾卦开始,以这个(乾卦)点为主,以乾卦开始行逆的方向,或者以乾卦开始行顺的方向。这都是我们的八卦的一个要穴。</p> <p class="ql-block">操作演示:我们演示一下内八卦这个穴,内八卦是在我们的掌心,以掌心中点为中心,到掌根这个直径的2/3,做一个圆,这是我们的内八卦。一般呢,我们会从乾卦开始作运法,这是逆运八卦,这是顺八卦。 </p> <p class="ql-block"><b>16.小天心 </b></p><p class="ql-block"><b>【部位】大小鱼际交界处凹陷中。 </b></p><p class="ql-block"><b>【功用】安神定惊,清心经热等。 </b></p><p class="ql-block"><b>【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短赤、目赤痛。 </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手法】揉法1-5分钟;捣法中病即止。 </b></p> <p class="ql-block">来看小天心,小天心在我们的大鱼际和小鱼际的根的位置的交点处,就是大鱼际和小鱼际交界的凹陷处。顾名思义小天心肯定跟心经有关。主要是镇惊安神的作用,安神、定惊、清心经之热,所以这个穴位一般用在小孩儿的夜啼、哭闹、惊风,口舌生疮,甚至小便短赤等的心火旺的一些表现。那我们一般揉小天心或者用掐小天心,或者用捣,捣在止惊悸上效果很好,止惊悸上。一般是有点儿心火旺,烦躁,我们可以用揉法。 </p><p class="ql-block">操作演示:那我们来看一下小天心,小天心这个穴位的定位呢,是在我们的大鱼际和小鱼际连接的中点这个位置上叫小天心。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点一下小天心穴。一般有揉小天心,还有捣小天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17.运土入水、运水入土 </b></p><p class="ql-block"><b>【部位】手掌面,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一条弧形曲线。 </b></p><p class="ql-block"><b>【功用】运土入水法能止泻;运水入土法能润燥通便。 </b></p><p class="ql-block"><b>【主治】腹泻,便秘。 </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操作】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运至小指根称“运土入水”;反之称“运水入土”。</b></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组两个穴啊,这两个穴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手法,一个叫运土入水一个叫运水入土。其实一个是我们的胃肠的经,一个是肾经,就是土和水。那么运水入土和运土入水,他的意思就是比如说运土入水的话,就是我们把土里面儿的水呢,往肾上走,然后通过肾呢,变成尿液出去。所以运土入水一般能止泻。而运水入土呢,是因为我们的胃肠的土的水太少了,我们把水给运过来,所以运土入水或者运水入土两个方向,那么运水入土呢,主要是能润燥通便,就比如说那个肠燥便秘的话,我们就可以运水入土,这两个手法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把水在身体里面去运,而不是说去泻或者是清,所以我们用的是运法。运法易缓不易重,宜轻不宜重,易缓不易急,这是这样的手法。那么运土入水和运水入土,其实很简单的意思就是哪边儿少了,我们就可以往哪边儿走,运过去,或者是呢,我们把土里的水运往身上走,化成尿,就能缓解肾的水少。或者呢,我们这边儿(土)水少了,我们把肾的水挪过去。其实就是在我们的脏腑里面调节水液代谢的意思。 </p><p class="ql-block">操作演示:运水入土和运土入水,我们在讲手法运法的时候跟大家演示过了,那么这是我们的水(小鱼际),然后这个土(大鱼际)。一般呢,我们运水入土或者运土入水就是我们的这个穴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