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集市的烟火气

如庚131424473

<p class="ql-block">我的故乡孟州,素有赶大集的习惯,离家久了,常常想起几十年前赶大集的情景。每逢赶集的日子,天还未亮,村头的老槐树下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大伯赶着驴车,车上堆满了自家种的萝卜白菜。大婶擓着竹篮,里面装着连夜赶制的布鞋,还有背着竹篓里边盛着刚从河里打的鲜鱼。人们结伴同行,赶集是人们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p> <p class="ql-block">赶集这个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在我故乡的乡土地上生生不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交易场所,更是一个承载着乡土社会人情往来,文化传统的重要空间。人们需要卖出自己生产的物资,也换来自己需要的东西。人们交换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情感和生活智慧。集市上每一个摊位,每一笔交易,每一次讨价还价,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p> <p class="ql-block">集市中心一般设置在村庄的十字路口,沿四个方向往四周辐射。分别有布匹区,农具区、牲畜区、小吃区等。布匹的摊位上五颜六色的布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农具区里锄头、镰刀、铁锨、扁担等工具整齐排列。牲畜区骡马牛的嘶叫名声此起彼伏,小吃区飘来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我们跟着人流首先进入牲畜区,清晨是这里交易的高峰。骡马牛大牲口拴在树上,羊群猪仔分散在边边角角,还有一些卖兔子,卖鸽子等小动物的摊位。人们到这里都是有目的而来。一些经济人穿梭期间,看中了哪一个大牲口,经济人就会走过来,在你的袖口里比比划划,又到卖主那里同样的比比划划。来往几次就会成交,买牲口的人高高兴兴牵着牲口离开。</p> <p class="ql-block">那些大姑娘小媳妇儿,结伙围住布匹摊位。首先被布匹的颜色所吸引,扯过布披在身上让伙伴们评判好不好看,再看布平整不平整,结实不结实,再看价格便宜不便宜,最后就是讨价还价。</p> <p class="ql-block">在集市上讨价还价是一门艺术。“你这萝卜咋卖?”“1毛1斤。”“太贵了3分吧。”“5分不能再少了。”这样的对话在集市上成为一道随处可见的永恒的鸣奏曲,几乎没有见过不讨价还价成交的。与其说讨价还价是一门博弈,不如说它是集市上的一门社交仪式,公俗良序的习惯使然,通过讨价还价建立起的集市运转的韵律。</p> <p class="ql-block">我们那时候赶集,最关心的还是吃点儿什么东西。口袋里有几张毛票,就会直奔小吃区而去。有卖热气腾腾的炒凉粉,有卖牛肉丸子汤,有卖包子等许许多多的地方风味。我们赶集的目的,除了凑热闹,多一半儿是品尝一下物美价廉的美食。不一定也不是为了吃饱,主要是抵挡不了飘香的诱惑。许多像我们这样的半大孩子,基本上是闻香而来。</p> <p class="ql-block">农村人赶集,相当部分是为了购买农具。季节不等人,每个节气干什么活儿?要提前准备好农具。收麦时的镰刀,翻地用的铁锹,冬季腌酸菜的大缸,总是会踏准时间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大一些的集市,往往会有文艺演出,他们在一个封闭的场院,需要购票进入。每一个时辰演出一场。像农村吃饭的流水席一样。演完一场时间的间隔很短,又开始下一场。院子围墙有豁口,就用篷布遮挡,但是根本不隔音,在场外能够听到里边演出的声音。有意思的是,在外边儿越听越被吸引,尽管有的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记得有一次来了一个乡村马戏团。那锣鼓声和动物的嘶叫声,更把我们整得比里边的猴子还着急。</p> <p class="ql-block">集市上还有一些手工艺人,吹糖人的,做陀螺的,卖玻璃制品的,编草鞋的,还有编鸟笼的。他们边编边卖,摊位上放置许多编好的成品。大概为了不浪费守摊位的时间,或者更能够吸引顾客。用农村常见的高粱杆儿皮,编装蝈蝈的小笼子,我们就围住观看,默默地记在心里,回家以后居然照葫芦画瓢取得成功。</p> <p class="ql-block">在农村好像没有寄卖行,所以集市上有经常拿着家里不用的东西转卖。比如半新的大衣,旧自行车,旧家具等五花八门,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见不到的。大概主家急着用钱或者其他原因,一般价格比较便宜。只是不一定能找到买者。而买者未必能够找到合适的东西,一切都看机缘和运气。有的摆了很久无人问津,有的一出手就很快卖出去。</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东西卖不出去,干脆就有以物换物。我家的小米换你家的玉米。你家的鸡蛋换他家的白面。以物换物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方便自己也方便他人。它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是乡村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个别的时候。还常见有赊账的现象。“钱没带够,下次给。”这种承诺往往不需要字据,全凭信用。这种信用关系维系着乡村社会的正常运转,也体现了乡土社会的道德约束。</p> <p class="ql-block">太阳慢慢在天空移动,赶集的人像波浪一样掀起高潮,又缓缓的退潮。有当地居民在自家门口大树下摆上几张桌子,熬上一大锅粗茶。一分钱可以喝一大碗水,真的没钱也不强求。它是一种基本淳朴的民风,人们可以坐下来谈天说地。</p> <p class="ql-block">在信息落后封闭的年代,围坐一起喝口水,更是一种人情世故,在这里人们漫无边际地闲谈。附近农村的人大都认识,互相交流各自知道的新闻,或者互相打听某人最近的情况如何。那时候农村结婚都请介绍人,即便是自由恋爱的也要走介绍人的形式。于是有人介绍自家的小子姑娘情况,如果有合适的帮忙打听打听。</p> <p class="ql-block">时间在流动,社会在变迁。不知不觉几十年过去之后,再回到老家,有的集市已经消失,还能够存在的大的集市也冷清了许多。传统的商品交易功能在弱化,越来越多的人把赶集当做一种休闲方式,一种社交活动。而年轻一代对集市的兴趣在减弱,一些集市上的手工艺品面临失传的危机。集市这种延续了几数千年的传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急需变革的阵痛。</p> <p class="ql-block">赶集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见证了乡村社会的变迁,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在这个日益现代化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商业化的进程不可逆转。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份传统,或许我们可以提高乡村集市的文化特色和发挥地方的非遗优势,让集市的烟火永远飘扬在村庄上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