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称;羚羊</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4433826</p><p class="ql-block">拍 摄;羚羊</p><p class="ql-block">撰 写;羚羊</p><p class="ql-block">地 区;摩洛哥,撒哈拉沙漠,阿尤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台湾作家三毛的一生可以用“传奇”二字概括,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三毛与荷西一同移居到撒哈拉沙漠,这段生活经历,成了她文学生涯中最具震撼力的篇章。撒哈拉不仅是她写作的灵感来源,也是她心灵的栖息地,更是读者旅途中令人心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撒哈拉沙漠,形成于约250万年前。是世界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大荒漠。面积约906万平方干米,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撒哈拉沙漠至今依然留存着万年人类遗迹与遗骨。</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撒哈拉沙漠也是一个巨无霸,它覆盖了11个国家的国土,包括突尼斯,摩洛哥,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大部分地区。</p> <p class="ql-block"> 驱车旅途中,“瓦尔扎扎特”这片沙漠一眼望去沙丘起伏,寸草不生。宛如月球表面。几十年过去了,这些柏柏尔人搭建的所谓棚舍店铺经营的手工品、怪异奇石与动物骨骼🦴场景破烂不堪。沙漠四周就像无人区,柏柏尔人就生存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p> <p class="ql-block"> 瓦尔扎扎特小村庄及周边沙漠地区,由柏柏尔人居住的小村庄,当地居民仍然居住在传统的地下穴居里。居住这种洞穴巳经有几百年的传统历史,柏柏尔人选择这种居住方式,主要是因受撒哈拉沙漠的终年干旱与酷热影响。</p> <p class="ql-block"> 柏柏尔人是北非的土著居民,是一个说闪含语系柏柏尔语族的民族,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是众多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相似的部落族人的统称。</p><p class="ql-block"> 柏柏尔人几乎全是伊斯兰教徒,柏柏尔社会相当松散,一群家庭组成氏族,几个氏族组成社区,许多社区组成部落。柏柏尔人是摩洛国真正的主人,历史上多次遭遇外族侵略,逐渐变成了穆斯林。他们信奉伊斯兰教,身上有着顽强信仰与长期保持着土著部落的生活习俗。</p> <p class="ql-block"> 四驱越野车在大沙漠纵深疾驶,一路狂奔似的前往撒哈拉入口“梅尔祖卡”村。心无旁骛,车轮飞驰。车窗外黄沙飞扬,风声呼啸场景,在起伏颠簸中感受着自由与速度的碰撞。</p> <p class="ql-block"> “梅尔祖卡”是摩洛哥东南部的一个沙漠小村庄及周边沙漠地区,位于拉希迪耶省,地处撒哈拉沙漠的边缘。由于靠近撒哈拉而被誉为“撒哈拉沙漠门户”。而历史上,梅尔祖卡确实是来往于撒哈拉商队的一个重要驿站。</p> <p class="ql-block"> 站在土坯酒店的露台眺望,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消失在地平线上时,撒哈拉以神秘莫测亘古不变的天空,血色的斜阳、金色沙丘和夜晚那无垠的乍现繁星灿烂。繁星满天,仰望星辰,仿佛是大自然为撒哈拉沙漠缓缓地披上了夜的华服盛装。</p> <p class="ql-block"> 清晨推窗就能被清新空气包围,晨曦的一缕微光。东边泛着嫣红嫣红的光亮,彩霞无拘无形地飘在天际,脚下的撒哈拉沙漠罩在绚丽的晨光中。彩云更红,沙丘更金,日出色彩斑斓的景象,感受到生命和存在的意义,仿佛唤醒了所有大自然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梅尔祖卡是撒哈拉沙漠的门户,它宛如撒哈拉沙漠的璀璨明珠,散发着无尽的魅力。撒哈拉拥有着形态各异的连绵起伏的沙丘,如金色的海浪般在广袤的大地上涌动。沙丘不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会随着自然光线的奇妙变幻,展现出如梦幻般的色彩。在晨曦的微光中,沙丘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活力。而当夕阳西下,余晖将沙丘染成粉红色,那柔和而浪漫的色彩,让人心醉神迷。</p> <p class="ql-block"> 撒哈拉的阳光如炙烤,酷热之极致,可谓是“一半是沙漠,一半是火焰”。在这火焰之下的沙漠让我汗流浃背。可内心却无比满足,其一是因为这里沙漠荒凉的静美,其二也许是因为终于圆了年少时的三毛梦。</p><p class="ql-block"> 骑着骆驼慢悠悠行走于茫茫荒芜的沙漠,享受日落的余辉。此时的撒哈拉一如三毛笔下那般温柔与多情,一望无际的沙漠,已经不知道在这片撒哈拉土地上沉睡了多少年,黄沙的孤独经历了沧海荒芜。此刻,眼前的沙漠与骆驼🐫,耳边响起骆驼铃声的淒凉旋律🎵。</p> <p class="ql-block"> 骑上北非特有单峰骆驼在沙漠中穿行,在夕阳落日的余晖下尽情领略撒哈拉沙漠的壮观与震撼。</p><p class="ql-block"> 世界只剩下这片黄沙和耳边呼啸的风声,一片荒芜的戈壁沙丘在戈壁滩上纵横交错,仍是一个望不到尽头的荒芜大漠世界。这是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不毛之地,却是拥有撒哈拉与大西洋的神奇之地。我不得不承认,对于一个旅行者而言,这片沙漠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来到这撒哈拉沙漠之初,是因为三毛,而待到离开时才发现,已经迷上了撒哈拉。</p> <p class="ql-block"> 在旅途中我们顺道去探访一下三毛故居“阿尤恩”村庄。这条荒漠中通往阿尤恩的碎石马路,好似死寂一片,没有生命,没有哀乐,只有大西洋不知疲倦地拍打着荒漠的海浪声。</p><p class="ql-block"> 阿尤恩村庄坐落在大西洋沿岸,地形地貌属西撒哈拉。阿尤恩被沙漠包围,是热带沙漠气候。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这里是三毛与荷西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卡泰罗尼亚大街44号,房屋门牌2171号,也是三毛笔下的《撒哈拉的故事》中的主要场景。</p> <p class="ql-block"> 1973年,三毛与荷西在摩洛哥西属撒哈拉当地法院公证结婚。期间居住在阿尤恩村庄,并以其为写作题材。所著文章集结为《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等。</p><p class="ql-block"> 三毛是一个神奇的女子,她对撒哈拉沙漠有着执着的“乡愁”,而荷西为爱,同她流浪到这片土地,开启“白手起家”的生活。她乐观地说:“心安之处,便是家”。在这样的琴瑟和鸣中,艰苦的环境和生活也成了三毛笔下美好撒哈拉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电表的下方有一个嵌在墙里的灰色铁盒盖,上面漆喷22171,下面左边写有三毛的外文名 ECHOCHEN。再下是(1943~1991),这是三毛的生卒年。</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个不起眼的铁盒盖,却承载了一个东方中国女孩、当代著名作家三毛的一生。它犹如一块无评墓志铭,嵌在墻上默默地等待着三毛粉丝们来阿尤恩凭吊,我想如若有灵,三毛在天也一定会深感欣慰。</p> <p class="ql-block">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在遥远的荒漠天际给旅游者心中坚起了一个朝圣目的地。她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讲述着撒哈拉沙漠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人烟稀少的荒芜地区,这里珍藏有她与荷西的爱情,也成为三毛深深眷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不得不承认,对于一个旅行者而言,这片沙漠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是距离中国万里之遥的地方,却也是:看过三毛《撒哈拉故事》的人心中最熟悉的陌生地。这片沙漠不知道的是,它的名字早已随着三毛的文字传遍了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 1973年,三毛前往不毛之地西撒哈拉,在炙热荒凉黄沙弥漫之地,与为爱奔赴远方的荷西共写爱情传奇。</p><p class="ql-block"> 在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文字里,有三毛的自由和洒脱,有撒哈拉的辽阔与厚重。一边是物质世界的简陋和拮据,一边是精神世界的富有与深邃。特立独行、率性浪漫以及那些充满灵性的文字在上世纪80年代的华语世界中如飓风过境,横扫过无数对远方怀揣憧憬的男女读者的心。</p> <p class="ql-block"> 三毛是一个爱浪漫的女人,不光是对爱情,还有对生活,这种浪漫,是体现在纯粹的精神世界方面。荷西虽然年纪比三毛小,但是却将她当孩子一般照顾。这样的爱情,让三毛沉醉。</p><p class="ql-block"> 在1979年,荷西在潜水工作中出现意外身亡,当三毛前往停尸房的时候,她便知道,未来的自己,也许很难由心而发的快乐了。荷西走了,走得太过突然,三毛最后的心理防线如小女孩的积木般倾刻倒塌。她无法承受没有荷西的孤独,宛如深陷痛苦泥潭里不能自拔。未来的日子里,三毛停留在了内心世界的孤独中。</p><p class="ql-block"> 1991年1月4日,三毛自杀于台湾台北荣民总医院。三毛最终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去寻找心中的那颗橄榄树。或许她只是厌烦了这个没有荷西的世界,离开,对她而言,可能是最好的解脱。三毛曾在荷西的离开表达得如此悲痛欲绝:“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毛的一生充满传奇,她的名字如同撒哈拉沙漠中的文学之花,闪耀着智慧与情感的光芒。西属撒哈拉沙漠的独特生活与深邃的文学创作交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三毛大学毕业后,追随内心,开始了留学生活。先后在法国与西班牙等地求学,经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与西方文学的独特魅力,成为她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毛真正的传奇人生始于与丈夫荷西相遇的那一刻,在跨越沙漠的岁月生活中,三毛用文字描绘了她与荷西的爱情故事以及在沙漠中的生活点滴。《撒哈拉的故事》一书,已成为撒哈拉沙漠最初期的绝美宣传明信片。中国人的足迹早已遍布全世界,全球华人读者从不缺逐梦之人,均在各自的角落里旅途万里,追逐着自己的诗与远方。</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书中写道;“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道破了三毛在这世俗社会人生的孤独。三毛会主动选择一片荒芜不毛之地生活,可见,她内心该有多么浪漫。“每想你一次,天上就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可见:三毛与荷西的情到深处。这是三毛艰难生活的沙漠之地,却也是,她与荷西的浪漫之地。她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感受着这里留下的足迹。 </p><p class="ql-block"> 1991年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三毛仅仅48岁,她是活在荷西浪漫中的女人,就如同鱼儿于水一般,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荷西就是她的理想主义,这是三毛一生中视若珍宝的浪漫精神。随着荷西的离开,心中的璞玉,也就此碎裂,无论缝补,裂痕依旧。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这段生活与脍炙人口的恋情,应该是三毛与荷西最幸福的时光。但三毛的撒哈拉故事已成为昨天的念想,流转时光,心无归依,成为了命途中最哭泣的流浪,更是心灵的流浪。</p><p class="ql-block"> (三毛图片来源网络)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