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堂焕彩如初见

清泉

<p class="ql-block">三月正春风,英雄花开英雄城。</p><p class="ql-block">广州中山纪念堂有357年历史的“中国最美木棉”“木棉王”一朵花红遍羊城,人们纷纷到纪念堂赏英雄树。到纪念堂的游人都感觉到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会堂在艳阳下熠熠生辉,黄墙、蓝瓦光彩照人、瑞气腾腾。这是纪念堂不久前完成了25年来最大规模的372天修缮工程。正是华堂焕彩如初见,耄耋佳人再少年。</p><p class="ql-block">前天(3月18日)上午,4K超高清纪录片《华堂焕彩》发布仪式在广州中山纪念堂隆重举行。这是纪念堂历次修缮首次使用映像手段记录全过程。</p><p class="ql-block">我经常到纪念堂,与其它街坊一样关注着纪念堂的修缮工程,甚至拍下当年一些工人在屋顶换瓦工作照。现工程完工,纪念堂对外开放,我又走进那记载不少故事的会堂。</p> <p class="ql-block">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结构完美结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年(1921年),中山纪念堂原是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一年(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被炮火夷为平地。</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李济深组织筹建,中山纪念堂的建立由1926年开始筹备至1931年完成,前后经过了6年。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古宫殿式建筑。它采用钢桁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前后左右四个宫殿式重檐歇山抱厦建筑组成。堂顶镶盖宝蓝色的琉璃瓦,瓦面分高低四层,层层飞檐出卷。大堂内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气势恢宏,富丽堂皇。</p><p class="ql-block">会堂前矗立着孙中山先生铜像。</p><p class="ql-block">1956年,由雕塑家尹积昌等人创作的水泥像(表面镀铜,1998年后才更换铜像)。高5.5米,重3.9吨,所铸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山大学演讲时的造型。铜像下白色花岗岩的基座上刻着孙中山先生所著《建国大纲》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华堂焕新彩的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外观。</p><p class="ql-block">纪念堂背后两旁中山纪念碑和电视塔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97年前的1928年,中山纪念堂开建。这座建筑的生命故事从此和广州紧紧连在一起。</p><p class="ql-block">据叶曙明先生的《广州传》记载,1928年,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动工开建的同时,当时的广州市政府就酝酿着一个更庞大的计划,即以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和海珠桥的建设为骨架,把越秀山一中山纪念堂一中央公园一维新路一海珠桥,规划为广州的城市中轴线。</p><p class="ql-block">每个城市或许都有它的中轴线,但广州近代中轴线却与众不同,它凝聚了山水、政治、商业和市井生活,而中山纪念堂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地标建筑,很好地呈现民族与现代相融合,是种典范。</p> <p class="ql-block">百年风云激荡,中山精神不朽。</p><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堂是广州的城市地标,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更是镌刻着革命精神与民族记忆的文化丰碑。在这百年华堂,流传着太多故事。这里经历了从广州的军政要地到孙中山纪念地的变迁,目睹了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领导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壮举,日军签署投降协议,革命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盛大演出、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广州亚运会会徽发布、广州《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时刻。这一切可歌可泣史诗,广州街坊都不会忘怀。</p> <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堂从诞生起,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无数人的敬仰。在悠悠时光里,它坚韧地挺过了有记录的九次大修。</p><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中山纪念堂启动了25年以来最大规模修缮,本次修缮的核心理念是力求在保留中山纪念堂原有庄严建筑美的同时,实现“修旧如旧”的精湛技艺。2024年7月,历时372天的修缮工程完滿收官。这工程在检验着参与者耐力与毅力的同时,也延续着广州始终朝气蓬勃的开拓性和创造力。</p><p class="ql-block">在映像中看到,华堂之上,修缮团队倾注所有,在一石一瓦的修缮中,把闪闪发光的智慧再次擦亮。我将手机推向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牌匾,修缮团队冒着酷热将薄如蝉翼的金箔轻轻贴到字上,打磨清扫,让其耀眼如初。</p><p class="ql-block">那直径近4米的金顶,经重新贴金清扫,金光闪闪,成远处眺望纪念堂的醒目标志。在中山纪念堂初建之时,制作瓦片的重任就落到了岭南本土匠人的肩上。这一次修缮更换的新一代蓝瓦将 “石湾瓦,甲天下” 的岭南招牌再次擦亮。</p> <p class="ql-block">一树红棉似火,岭南文脉长青。</p><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堂那29株红棉,是羊城红棉图的天花板。特别那357年历史的“中国最美木棉”“木棉王”花开8万朵,红棉怒放、奇花烂漫。这株冠绝全国 “木棉王” 以 “红棉映华堂” 的磅礴之势,将岭南春讯传遍云山珠水。一朵英雄花,红动岭南春,英雄花开纪念堂唱响红棉颂。</p> <p class="ql-block">在红棉映衬下,中山纪念堂的蓝瓦朱檐更显庄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融,绘就出广州独特的城市画卷。</p> <p class="ql-block">落花有情。纪念堂工作人员用木棉落英砌 “l❤️GZ” 我爱广州。</p> <p class="ql-block">檐角的云水花纹、斗拱上的装饰图案、檐头的钟形铁马,梁上的“d”字图形,也都极富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下面二图在纪念堂对面越秀山百步梯拍,清晰观赏到华堂金顶雄姿。</p> <p class="ql-block">372个日夜,无数匠人用心用情用功,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并用,一砖一瓦重焕新生。</p> <p class="ql-block">纪念堂正门檐下悬挂的五盏巨大的长方形挂穗嵌玻璃青铜大吊灯,除玻璃外,全部以生铁铸成,甚至边底部垂下的绦穗,也是由生铁铸就的。</p><p class="ql-block">靓女行踏在九级台阶走入正门。中国古代通常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常常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p> <p class="ql-block">我走进这座当年亚洲最大的会堂时,感觉无比震撼。我仔细欣赏这座中西融合建筑焕新后的所有细节。穹顶是弧形的,模拟天空天穹的形状,装饰以垂花柱、斗拱、藻井、彩画,再到从德国进口的彩色玻璃,层层叠叠,美轮美奂。身临其境直观感受到西方古典建筑理论及现代建筑技术与中国风格碰撞融合后,所创造出来的全新美感与价值。</p> <p class="ql-block">坐在会堂,仿拂记起在这里观赏文艺演出、聆听报告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会堂设计前低后高,座位不挡视线。玫瑰红绒面坐椅,高档大气。</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殿堂有前人令人惊叹的巧思与设计,也有今人高科技的力量与智慧。这座当年亚洲最大的会堂建筑,用西式的建筑结构实现了凌空横跨40米的中式大屋顶。八角形的礼堂内广阔中空,无一柱支撑,可容纳5000人同坐。</p> <p class="ql-block">这次修缮,既有面向世界的胸怀,也有浓郁的岭南乡愁。中山纪念堂所选用的建材,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包括在20世纪初风靡一时的马赛克、水磨石……发明它们的外国匠人或许无法想象,他们的创造,竟能融入在遥远东方的一座中式建筑中。</p> <p class="ql-block">纪念堂二楼开辟为《伟大的见证》——中山纪念堂的故事展览。有专业工作人员解说,重温中山纪念堂设计、建设等方方面面历史。</p> <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堂设计者吕彦直。</p><p class="ql-block">吕彦直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年仅36岁。在短促的一生中,他为弘扬民族文化,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设计、监造的南京中山陵和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都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大型建筑组群,是中国近代建筑中融汇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代表作,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堂设计图形。</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启动纪念堂修缮工程,同年11月,我在正门前远眺工人在会堂屋顶换瓦。</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华堂焕彩,让我看见历史的温度、匠心的力量、文脉的传扬、今人的担当这些实践。无数匠人用心用情用功,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并用,一砖一瓦重焕新生,正是广州“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生动照。让中山纪念堂这座建筑,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传承文明与精神的纽带。</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再 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