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游记11:云南四大文献名邦之石屏古城

城墙

<p class="ql-block">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彩云之南的心腹地带,有一座遗世明珠般的小城——石屏。这里素有“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的美誉,是著名的“状元故里、文献名邦、豆腐之乡、杨梅之乡”。</p> <p class="ql-block">石屏古城,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是云南首批历史文化街区。这里被誉为“龟背上的古城”,传说因城池建于形似龟背的地基上而得名,寓意长寿与吉祥。漫步于青石板铺就的街巷,两侧明清古宅错落有致,斑驳的砖墙与雕花的木窗诉说着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石屏县,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15年,石屏县成为云南省唯一入选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石屏,西汉称“旧欣”,是彝族族名,意为“居住在山林水边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玉屏书院是清代石屏古城内规模最大的书院,由原陕西布政使朱雘在1851年捐资创建,至今已有170余年历史。书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总面积2463平方米,规模宏敞,由大门、二门、牌坊、讲堂、学舍等组成木结构两进四合院。其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曾作为不同的学校来办学,如今为石屏县博物馆,大门上悬“玉屏书院”横匾,牌坊正门竖匾上写有 “龙门”二字。</p> <p class="ql-block">石屏文庙始建于元历经明清两代的修缮,现存有棂星门、泮池、大成殿、先师殿、尊经阁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石屏古州衙就座落在西正街上。明清两代,州衙连续使用了500多年的时间,就算到了民国时期,这里还当作县政府在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它依然是石屏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一直沿用到2006年,见证了石屏几百年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正街的尽头就是云台门,原来的石屏古城有四座城门,现存的就只剩下通贡门和云台门了,侧边可以登上城楼。</p> <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600多年里,石屏豆腐不用卤水和石膏,以天然井水点制的独特技艺而名扬天下。无论是豆腐块、豆腐脑还是豆腐皮,搭配特制的蘸水,鲜香在舌尖绽放。</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的街巷中随处可见售卖豆腐的小摊小店您不妨停下匆忙的脚步品尝这份地道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从元代开始,石屏就有着重教兴文的传统。到了明清鼎盛时期,这里有书院10座,私塾、义学上百座。不单是出了一位云南省唯一的状元,还有15位翰林、77位进士、600多位举人,真正的“文献名邦”。</p> <p class="ql-block">云南红河州石屏县喻氏名宅内的石屏风则是“天设地造”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整个石屏风长3.34米,宽0.48米,高2.78米。根部有缸口那么粗,呈扇形向上展开,左右两边向中间收缩,像一幅盛开的石花平面图。据科学考证,石屏风是一万多年前形成的泉华(矿物质沉积物),深植于地下。因为它天生地长、玲珑通透,现已成为石屏老城一道亮丽的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2006年第十二届“青歌赛”破天荒地设了一个“原生态”组,李怀秀、李怀福姐弟表演的“海菜腔”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姐弟俩于2011年建立了这家传习所,不仅着力于培养年轻人,还经常开展公益演出。</p> <p class="ql-block">早期的烟盒舞起源于彝族原始社会,依附于原始宗教,是婚礼、丧葬、宗教祭奠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以后,随着大批汉人的涌入和汉文化的传播,烟盒舞不断吸收、融合,最终在婚俗领域中诞生,成为一种集歌、舞、乐、竞技、仿生表演于一体的舞蹈艺术,用步伐、形体和动作,组成完整的舞蹈套路,套路多达近百套。舞蹈者,手舞足蹈也,烟盒舞的表演者,双足蹬转踩跳、双手屈伸腾挪、身体大幅度的前屈后仰,以及位置的不断交换,真是看得人眼花缭乱。</p> <p class="ql-block">这是个几乎没有被改造,</p><p class="ql-block">和商业化的原生态的古城,</p><p class="ql-block">全是热情朴素的本地人,</p><p class="ql-block">几乎没有游客。</p> <p class="ql-block">书院隔壁的袁嘉谷故居大有来头。明清两代,石屏共出了640个举人、77个进士、15个翰林,而袁嘉谷(1872—1937)更是了不得——他是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当地人每每提起,总是倍感自豪,真是应了那句“对门两翰林,三步五进士,举人满街走,秀才多如狗”。故居保留着袁嘉谷的诸多生活痕迹,若是学子,更应来此沉浸式感受状元府邸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1915年个碧石铁路开始建设,1936年石屏站建成。目前在这里可以乘坐米轨小火车旅游,欣赏异龙湖的美丽风光和乡村的田园景色。石屏车站的建筑以黄色为主,充满了南法风情。</p> <p class="ql-block">徐霞客曾在《滇游日记》中写道:“迤东之州,石屏为最盛;迤东之堡聚,宝秀为最盛。”可见宝秀镇的繁华,自古便有。</p><p class="ql-block">而郑营村,就位于这个昔日曾经无比繁华的古镇上。郑营村号称“云南第一古村”郑营村,之所以享有此盛名,是因为它是云南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踏入村落,青石板路在脚下蜿蜒开来,仿佛在引领人们走进一段600多年的历史中。村中古榕树挺拔如盖,三街九巷布局严谨,宗祠、楼阁与古民居交错 。</p> <p class="ql-block">明朝洪武年间,明军平定了云南,并在宝秀镇驻防了十二个营盘,郑营就是其一。后来,浙江金华浦江郑太武,看中了这片依山傍水、人杰地灵的土地,便举家迁居到了这里。郑营村的民居,多是坐南朝北的大四合院,融合了军屯文化与多民族文化。其中郑氏宗祠和陈氏宗祠,还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雕刻和彩绘堪称精品。</p> <p class="ql-block">陈氏古民居是郑营村最大的宅子,为二层三进式四合院结构,尽显传统建筑的规整与大气。昂梁斗拱、屏门窗户,每一处都精雕细琢,将明清时期建筑的传统风貌与当地民族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p> <p class="ql-block">秀山寺,石屏县历史最悠久的寺院。据清代《石屏州志》记载:“秀山寺始建于唐,原名真觉寺”。明朝末年,因寺建在秀山之上,更名为秀山寺。</p> <p class="ql-block">寺庙里种满了老树古木,宋梅、唐樱、元松古意盎然,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1924年,石屏名人陈鹤亭在秀山寺西侧倡导兴建了这座凌云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