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宣德县子贾公神道碑》

梁向东

<h1>  201<span style="color: inherit;">4年9月,宣化区文物部门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宣化北城墙进行修复,施工中发现水门遗存,在水门用石中发现两块碑碣和一块牌坊上的雕花石刻。其中一块碑碣是元代贾柔神道碑,现存长168厘米、宽98厘米、厚28厘米,青石石质。</span></h1><h1> 碑文为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所书。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和影响力的书法家。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评价其书法“因熟而俗”。此碑文以楷书为主,现存19行,满行38字,共计621字。此碑为赵孟頫晚年作品,笔法圆润,是赵孟頫书法之上乘之作。<br> 历来研究的重点都聚焦在书法上,而碑文的内容因缺字的缘故,至今尚未有专门的研究文章。本文试图对碑文内容初步解读。</h1> <h1><b>  碑文内容</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宣德县子贾公神道碑铭并序</span><font color="#ff8a00">1</font></div> 嘉议大夫、礼部尚书郭贯撰文并撰额<font color="#ff8a00">2</font><br> (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赵孟頫书<font color="#ff8a00">3</font><br> (先)父柔,可赠奉议大夫、骁骑尉、追封宣德县子;母李氏,可追封宣德县太君<font color="#ff8a00">4</font>。后二年皇庆改元,臣祥状*再拜而请曰:“臣祥服家庭之训,忝厕朝列,褒崇之典及我考妣<font color="#ff8a00">5</font>。”**建,惧无以昭宠光而发潜德也,敢以为讬,惟先生书而赐之铭,不肖孙死不朽矣<font color="#ff8a00">6</font>。<br> 谨按公讳柔,其先**家焉,祖而上谱牒散亡。父林,廉勤自律,隐德终身<font color="#ff8a00">7</font>;母田氏,性纯。<br> 柔二子:长曰温,娶徐氏。生子曰德荣<font color="#ff8a00">8</font>。<br> (公)资孝友,恬素不乐仕,在羁旅闲,克勤于家,以爱人利物为心,轻财好施,闾里称焉。至元十八年终于*,(葬)原显考新茔之次。夫人宣德太君系出名族,贤明有妇道,为范姻戚。先公卒,今附葬焉<font color="#ff8a00">9</font>。<br> 子男四人;女一人,适郡人王庭琬。孙男六人,长信,长芦镇抚;次纪;次通;次智,吏群牧监;次幼未名;次演。女三人<font color="#ff8a00">10</font>。<br> (温)*训诲恩义,兼修所学,名尽其长。经历风神奕迈,颖悟不凡。公加爱焉,尝谓所亲曰:“此子他日必大吾身,综练庶务,忠勤有干局。”<font color="#ff8a00">11</font>由课税提举转运司幕,官掾宣政院,历徽政院长史、都事,未几升经历,以(考满,徐)氏封宣德县君。<font color="#ff8a00">12</font>尝思人之家世相传至子孙,而蕃衍盛大扬名显亲者,未始不自祖宗积德累功(之)余庆。又曰: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此之谓也,今观宣德公流离播迁而能勤俭起家,**孝养于坐,存沐荣封<font color="#ff8a00">13</font>于身后,是岂流俗风靡寻常浅识之所能及也焉?善好义积累之明效大验。<br> 始于滥觞,山木**轻声而霄昂相彼,根荄发于毫丝,惟其有本者如是,是殊末流之深长。于惟*怀兵乱离,黾勉自强,怡怡萱堂,穆穆雁行迈<font color="#ff8a00">14</font>。里闬慈祥,其教子义方,宜其家炽而昌门<font color="#ff8a00">15</font>,大以*德之报,不于其躬心于其子孙。神理犹彰,彼佳城宰,木千章屹,贞石之铭。公乎其不亡。<br> (皇庆元年)七月*日建,涿郡张彬*监刊</h1> <h1><b>  碑文关键词注释及辩意。</b><br> 1宣德:《宣化府志》元至元三年,以地震(宣宁府)改顺宁府,领三县:宣德、宣平、顺圣,宣德县依郭。<br> 县子:据《元史·百官七》爵八等:县子(正五品)为第七等,止于封赠用之。<br>神道碑: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后亦指墓道碑上记载死者事迹的文字,为文体的一种。<br> 2嘉议大夫:文官散阶第十七级,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br> 礼部尚书:职务,正三品。<br> 郭贯,官至从一品的“集贤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未赴任)”,“卒赠光禄大夫(散阶,从一品)、河南行省平章政事(职务,从一品)、柱国(勋阶,从一品),追封蔡国公(爵位,正二品),谥文宪。”<br> 撰文并撰额:既负责撰写碑文内容,又负责题写碑额的人。碑额是碑文上方的一段文字,通常用来标明碑文的主题或名称。这种做法在中国古代碑刻中较为常见,体现了撰文者在文学和书法方面的双重才能。《元史·郭贯传》称:“贯博学,精于篆籀,当世册宝碑额,多出其手云。”<br> 3集贤侍讲学士:职务,皇庆二年前为“从三品”,后改为“从二品”。即赵孟頫当时职务是从三品。<br> 中奉大夫:文官散阶第十四级,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br> 赵孟頫,官至从一品的“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卒“赠荣禄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魏国公,谥文敏。”<br> 4“(先)父柔”与“母李氏”对应。碑文中“大父”通常指祖父,如此与母无法呼应,“先父”指亡父,故断为“先”。<br> 可:许可,准予。<br> 奉议大夫:文官散阶第二十八级,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br> 骁骑尉:勋阶第九级,正五品。<br> 追封:1为死者追加封号。2后来补封。<br> 县子、县太君:《元史·选举》:凡封赠之制。至元初,唯一二勋旧之家以特恩见褒,虽略有成法,未悉行之。至元二十年(1283年),制:“考课虽以五事责办管民官,为无激劝之方,徒示虚文,竟无实效。自今每岁终考课,管民官五事备具,内外诸司官职任内各有成效者,为中考。第一考,对官品加妻封号。第二考,令子弟承荫叙仕。第三考,封赠祖父母、父母。品格不及封赠者,量迁官品,其有政绩殊异者,不次升擢,仰中书参酌旧制,出给诰命。”至大二年(1309年),诏:“流官五品以上父母、正妻,七品以上正妻,令尚书省议行封赠之制。”礼部集吏部、翰林国史院、集贤院、太常等官,议封赠谥号等第,制以封赠非世祖所行,其令罢之。至治三年(1323年),礼部从新分立等第:正从一品,封赠三代;正从二品、正从三品,封赠二代;正从四品至正从七品只封赠父母。其中:正五品封赠父母,爵县子,勋骁骑尉,母、妻并县君。<br> “母李氏,可追封宣德县太君。”《元史·选举》:凡封赠之制“封赠曾祖母、祖母并母,生封并加太字,若已亡殁或曾祖、祖父、父在者,不加太字。”追封的时间可能是至大二年,当时父已卒,而母在。但写碑文时母亦亡,即后文的“今附葬焉”。后两年封赠的是“追封宣德县子”。还有可能当时制度对亡母的封赠“县太君”和“县君”并无明确界定。或者“县太君”是“县君”之误。<br><br></h1> <h1> 5后二年皇庆改元:对应前文“至大二年十二月丁丑,诏:“增百官俸,定流官封赠等第。”《元史·仁宗本纪》记载:皇庆元年二月甲戌,制定封赠名爵等级,著为令。六月丁亥,敕罢封赠,诫左右守法度,勤职业,忽妄侥幸加官。因为定了封赠名爵等级,所以在这一时期,大批官员的父母、正妻得到封赠。但到六月就“以封赠非世祖所行,其令罢之。”<br>****再拜而请曰:向朝廷上疏请求封赠父母的只能是贾柔的儿子,从碑文看贾柔儿子提到姓名的只有“长曰温,娶徐氏。”<br> 详:通“详”,意指审慎。<br> 服:服从,遵守。<br> 家庭之训: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可以称为家法。<br> 忝厕:谦辞,意为愧列、辱居。<br> 朝列:朝班,泛指朝廷官员。<br> 褒崇:褒奖、赞扬推崇。<br> 典:典章,法令制度。<br> 考妣:父母的别称。古代称已死的父母,如《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古代也有用以称在世的父母,如《尔雅·释亲》:“父曰考,母曰妣。”晋郭璞注引《苍颉篇》:“考妣延年。”<br> 6昭:显扬;显示。<br> 宠光:恩宠光耀。<br> 发:发掘、弘扬。<br> 潜德:不为人知的美德。<br> 讬:同“托”<br> 不肖孙:不能继承祖先事业的,没有出息的子孙。<br> 7讳: 旧时不敢直称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叫讳。也指所讳的名字。<br> 其先**家焉:似乎是祖籍缺失,安家在宣德县。<br>谱牒:伴随着家族制度而来的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即家谱。<br>廉勤:廉洁勤勉。<br> 8德荣:贾温的儿子。<br> 9孝友: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br> 恬素:恬淡朴素。<br> 羁旅:长久寄居他乡,指客居异乡的人。<br> 闾里:乡里;民间。<br> 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1281年。<br> 原:地名**原。《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如唐苏子矜墓志记载:“合袱葬于雄武军东三里原”。宣化出土墓志有很多记载“城东跑沙之原”。<br> 显考:是对已故父亲的敬称。 在中国古代,显考是对已故父亲的美称,这种称谓体现了对逝去长辈的尊重和怀念。根据《礼记·祭法》记载,显考也可以用来特指高祖。随着时间的发展,尤其是在元代以后,显考逐渐成为专称亡父的称呼。碑文中指贾柔之父贾林。<br>  先公卒:正常理解是“先于公卒”,与“若已亡殁……不加太字”冲突,不可能封赠“县太君”。但理解为“先公”即“先父”,又与“今附葬焉”抵触。存疑。</h1> <h1> 10子男四人:此段介绍贾温的家庭情况。子四人,其中一人是“德荣”。<br> 长芦:地名。 元延右元年(公元1314年),沧州徙治长芦镇(今沧州市)属河间府。明朝供应宣府的长芦盐即产于此地。<br> 镇抚:1元朝设左、右、中三卫,掌宿卫扈从,兼屯田。所属有镇抚所、千户所等。2万户府,属官有 镇抚。正五品。<br> 群牧监:秩正二品,掌中宫位下孳畜,卿三员,太卿、少卿、监丞各二员。至大四年立,至治三年罢。延福司,秩正三品,令、丞各四员,典簿二员,照磨一员,掌供帐及扈从盖造之人。大德十一年置,后并入群牧监。<br> 女三人:孙女三人。<br> 11训诲:教导。<br> 经历:官名,详下文。<br> 风神奕迈:风采神态盛大豪放。<br> 公:指贾柔。<br> 综练:广泛究习。<br> 干局:办事的才干器局。<br> 12课税提举转运司:元朝有:大都河间等路都转运盐使司,山东东路转运盐使司,河东陕西等处转运盐使司。国初,始置益都课税所,后改置运司。中统四年,改都转运司。至元二年,改立转运司。至元十二年,改立都转运司。秩正三品,掌场灶榷办盐货,以资国用。使二员,正三品;同知一员,正四品;副使一员,正五品;运判二员,正六品。首领官: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从八品;照磨一员,从九品。幕:吏,不入流。《元史·选举》:吏有补用之法,曰掾史、令史,曰书写、铨写,曰书吏、典吏。<br>  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二十五年,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参议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二十六年,置断事官四员。二十八年,增佥院、同佥各一员。元贞元年,增院判一员。大德四年,罢断事官。至大初,省院使一员。至治三年,置院使六员。天历二年,罢功德使司归宣政,定置院使一十员,从一品;同知二员,正二品;副使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三员,正四品;院判三员,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历二员,从五品;都事三员,从七品;照磨一员,管勾一员,并正八品;掾史十五人,蒙古必阇赤二人,回回掾史二人,怯里马赤四人,知印二人,宣使十五人,典吏有差。(《元史·百官》)</h1> <h1> 《元史·选举》:至元二十五年,部拟:“各路司吏实历六十月,吏目两考升都目,历一考升提控案牍,两考升正九。若依路司吏九十月,吏目历一考与都目,余皆依上升转。”<br> 徽政院。元统元年十二月,依太皇太后故事,为皇太后置徽政院,设立官属三百六十有六员。<br> 长史:从六品----正六品。<br> 都事:从七品----正七品。<br> 经历:从五品。<br> 考满:《元史·选举》凡随朝职官:至元六年格,一考升一等,两考通升二等止。从九品拟历三任,升从八。正九品历两任,升从八。正八品历三任,升从七。从七历三任,呈省。正七历两任,升从六。从六品通历三任,升从五。正六历两任,升从五。从五转至正五,缘四品阙少,通历两任。考满后,贾温职务是经历,级别是正五品。按照封赠制度,妻子徐氏封宣德县君。<br> 13流离播迁:流转迁徙。<br> 荣封:官员的封赏。《元史·选举》:五品官宣授;封赠者并用散官、勋、爵。<br> 14滥觞: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语出《孔子家语·三恕》:“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br> 15黾勉:坚持,努力。<br> 怡怡:和顺貌,安适自得貌;特指兄弟和睦的样子。《论语.子路》: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br> 萱堂:母亲的居室,并借以指母亲。<br> 穆:1.恭敬 2.温和。<br> 行迈:行走不止;远行。<br> 16里闬:指里门,代指乡里。后汉书·成武孝侯顺传》:“顺与光武同里闬,少相厚。” 李贤注:“闬,里门也。”<br>  炽而昌:长久的昌盛。</h1> <h1><b>  碑文撰写和刊刻的时间。</b><br> 石碑上有“嘉议大夫、礼部尚书郭贯撰文并撰额”、“(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赵孟頫书”。<br> 《元史·郭贯传》记载:(至大)四年,除礼部尚书,帝亲书其官阶曰嘉议大夫,以授有司。皇庆元年,擢淮西廉访使,寻留不遣,改侍御史,俄迁翰林侍讲学士。明年,出为淮西廉访使。建言“宜置常平仓,考校各路农事”。<br> 即:郭贯任“嘉议大夫、礼部尚书”是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至皇庆元年(1312年)。<br> 《赵孟頫大事年表》(故宫博物院《赵孟頫书画特展》):至大四年五月升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皇庆二年(1313年)六月改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十一月,转集贤侍读学士、正奉大夫。<br> 即:赵孟頫任“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是至大四年五月至皇庆二年(1313年)六月。<br> 碑文内容有“后二年皇庆改元”。<br> 《元史·仁宗本纪》记载:(至大四年八月)壬子,改元皇庆,诏曰:“朕赖天地祖宗之灵,纂承圣绪,永惟治古之隆,群生咸遂,国以乂宁。朕夙兴夜寐,不敢怠遑,任贤使能,兴滞补阙,庶其臻兹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朕之志也。逾年改元,厥有彝典,其以至大五年为皇庆元年。”<br> 即:皇庆改元诏书在至大四年八月,改元在皇庆元年(1312)年正月。<br> 碑文落款为“七月*日建,涿郡张彬*监刊”。<br> 综上,根据以上条件,碑文中的七月只能是皇庆元年,碑文撰写时间在皇庆元年二月----六月之间,刊刻时间在皇庆元年七月。</h1> <h1><b>  碑文解读</b><br> 先父贾柔,准予赠奉议大夫、骁骑尉、追封宣德县子;母李氏,准予追封宣德县太君。至大二年十二月皇帝诏:“增百官俸,定流官封赠等第。”二年后皇庆改元,二月制定封赠名爵等级,其中:正五品封赠父母,爵县子,勋骁骑尉,文官散阶奉议大夫;母、妻并县君。因此,贾温详细具状上疏朝廷,再拜而请曰:“臣审慎的遵守家庭之训,愧列朝班,希望朝廷褒奖、赞扬推崇的封赠典制度能够给予我的父母。”担心无法显扬朝廷恩宠光耀而不能发掘、弘扬父母不为人知的美德。斗胆以此请托先生(郭贯和赵孟頫),惟有所赐的撰写的铭文,才能使得没有出息的子孙虽死亡,但祖先的事迹、精神不朽。<br> 谨按:公讳柔,其先某地人以宣德为家,祖父以上家谱散亡。父:贾林,廉洁勤勉自律,终身施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母:田氏,本性纯良。<br> 贾柔有二子。长子贾温,娶妻徐氏,有子叫德荣。<br> 贾柔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恬淡朴素不乐衷于仕途。客居异乡,能勤劳持家,以爱人利物为本心,轻财好施,获得乡里称赞。至元十八年(1281年)终于某地,葬某原其父母新坟下方的位置。其夫人宣德太君系出李氏名门旺族,贤明有妇道,是姻戚的典范。先于贾柔卒,今附葬于贾柔墓。<br> 贾温有儿子四人;女儿一人,嫁给同郡人王庭琬。孙子六人,长叫贾信,任长芦镇抚;次叫贾纪;次叫贾通;次叫贾智,任群牧监吏;次幼未起名(可能夭折);次叫贾演。孙女三人。<br> 贾温遵循教导讲恩义,兼修所学,名尽其长。经历(贾温)风采神态盛大豪放风神奕迈,聪慧过人不同凡响。贾柔倍加喜爱,曾经对所亲近的人说:“此子他日必将光大吾身,广泛究习政务,忠诚勤奋,有办事的才干器局。”贾温由课税提举转运司吏起步,宣政院任掾史成为官员,历任徽政院长史、都事,不久升经历,因正五品考满,妻子徐氏封宣德县君。<br>常想某人的家世相传至子孙,而能蕃衍盛大且扬名显亲者,没有不是始于祖宗积德累功的余庆。又说: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是逐渐发展的。按此说法,今看宣德公流转迁徙而能勤俭起家,**生前孝养,身后获得荣封,岂是流俗风靡寻常浅识之所能及的?是善良、好义积累所获得明显效果的体现。<br> 始于事物的起源,轻叩山木之声而能在云霄中彼此大声呼应,根荄发于毫丝,只因有其本者如此,是特别的末流传之深长。虽经历兵火动荡,努力自强不息,在母亲面前兄弟和睦,温和如大雁行走远方。对待乡亲慈祥,其教子有义方,宜其家长久的昌盛而光耀门楣。从而获得福德之报,虽位体现在其自身,而报于其子孙。神理犹得彰显,可使当地城宰获得美名,(墓地)树木屹立郁郁葱葱,以美且坚硬的石碑刻上铭文。公不能说是已经消亡。</h1> <h1> 碑名是:“宣德县子贾公神道碑铭并序”。<br> 撰文并撰额的是“嘉议大夫、礼部尚书郭贯”<br> 书写碑文的是:“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赵孟頫书”<br> 负责在碑上雕刻碑文的是:“涿郡张彬*”<br> 刊刻碑文的时间是:“皇庆元年七月”<br><br> 贾温本身并非宣德县子。元朝“县子”爵位授予对象是:功臣;归附首领;负责屯田、漕运有特殊贡献的文官。贾温不在此列,负责文中会提及并重点叙述。贾温只是五品官员。在元朝,因为四品官的位置,正五品官是官员升迁的重要节点至少需要在本级“通历两任”。贾温应是凭借“资深”和“优秀”,“考满”获得升职。<br> 贾温与郭贯。<br> 可能与贾温在宣政院任任掾史有关。宣政院,负责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如大征伐,则会枢府(主管军政大权的中枢机构)议。元朝中书省负责政务、枢密院负责军事。郭贯以“才行”被推荐,仕途的起点是枢密中书掾,这一职务可能是枢密院掾史或中书省掾,均属于吏的范畴。宣政院与中书省、枢密院有密切往来,二人均属于吏员,且贾温是宣德人,郭贯是保定人,处于相邻地域,所以二人可能会有交际、交情。郭贯“精于篆籀,当世册宝碑额,多出其手”,恰逢至大二年制定封赠制度,皇庆元年二月按照新定的爵位开始封赠,贾温的父母获得封赠,对贾家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大喜事,所以可能会为贾温的父亲撰写碑文和碑额。<br> 贾温与赵孟頫。赵孟頫书写碑文可能与贾温在徽政院任职有关。徽政院是元统元年十二月,依太皇太后例特为皇太后设置,有官属三百六十六员。赵孟頫也许是因为看在贾温是为皇太后办事的面子上,且撰写碑文的郭贯时任正三品礼部尚书,而赵孟頫时任从三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书写郭贯的碑文是锦上添花。<br> 目前存疑的是:贾母李氏当时获封的是“县太君”还是“县君”。<br>  贾柔神道碑是元代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对研究元代宣德府、宣德县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试着进行解读,算是抛砖引玉。</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