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闻一多

贺承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课铃打响了,踏着它的音符,我走进了七(3)班的语文课堂。二话不说,我举起右手的食指就开始在希沃白板上出题。从希沃白板的名称上想开去,我希望在肥沃的白板上可以播种知识的庄稼,然后让它们发出能力的嫩芽,直至长成富于觉悟的参天大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组问题是这样开始的:“你认识闻一多先生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认识!”既然如此,那么我就更想采访一下他们了:“你是怎么认识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甲不假思索地抢答:“我们读过关于他的课文《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学生乙若有所思地说:“是臧克家先生介绍我们认识他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组问题由“闻一多先生认识你吗”拉开了思考的序幕。学生丙回答:“认识!”“哎呀,你好厉害!你能告诉我,闻一多先生是怎么认识你的吗?”他的眼神仿佛都快要笑出声音来了,只是那时他却选择了沉默不语。再看其他学生,我发现那种场景就像百花齐放一样,微笑充满了整个课堂。已经有人在替学生丙代言了:“不认识!不认识!”“怎么又不认识了呢?”我打破沙缸,既然不能问到顶,那就看看能否问到底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他和我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我和他不是一个层次的人!”“我们不是一个境界的人!”学生们仍在众说纷纭。那好,请张同学替大家发表高见。他胸有成竹地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天上,可想而知。地下,却不可思议。我虚心地向他请教,他的唇上仿佛是安装了涂字灵。“手术”后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天下”,另一种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这两种答案孰是孰非,谁长谁短呢?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后者。虽然前者有上下之分,但是后者有天地之别。既然意象已经横空出世,那么意境也就并不遥远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李同学说:“闻一多先生可以不认识我们,我们却不可以不认识闻一多先生。请允许我用普通的人名向他这位家喻户晓的名人致敬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组问题开始启程:“说和做,是谁的?”如果板书这道题的话,答案毋容置疑,是闻一多先生的。但如果口述这道题的话,则会出现另外一条岔路口。《说和做》是谁的?这时候答案就得给臧克家先生让座了。我把这两道问题都写在了希沃白板上,学生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当然不会让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黑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既然你认识闻一多先生,那么请你告诉我,你心目中的他是怎样的光辉形象呢?”一个答案在空中响起,像是惊雷,炸开了思考的锅:“爱国。”何以见得?我仍在追问。李同学扬声天下:“他是一位刻苦钻研的诗人、学者,他首先想到的是文化救国。实在不行,那就来武的。据我所知,他开出了三剂文化的药方。《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均是闻一多先生的大手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闻一多先生在做学问的时候,是十分刻苦的。我们能否把“刻苦”一词改为“痛苦”呢?当然不能。毕竟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和学习里程。刻苦不等于痛苦。刻苦学习,能够酿造出一杯香甜的文化的可乐。它敢于和天下的任何名牌的美酒相媲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倘若仅仅是爱国的话,这只能说明闻一多先生“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但是这种爱还不够彻底。他还是爱民的典范,不仅要致力救国,还舍命救民。为民请愿,不怕掉脑袋,不惜在肩膀上落下一个碗口大的疤。这是何等的气魄?这是怎样的胸怀?我们不妨再来看看臧克家给闻一多先生用文笔留下的永恒雕塑:“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了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是他的硬汉形象的写照,真可谓“铮铮铁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考察学生们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我把课文当成了河流,把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当成了鱼儿。我打算领着这群可爱的学生们,到这条隐形的河流里面去捉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让他们捕捉的第一条鱼是这样的:“文中有表现闻一多先生苦守孤灯、成绩斐然的诗一样的句子,你能把它捕捉到吗?”说时迟,那时快,学生手到擒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瞬间,喜悦之神抢占了学生们的细腻的眉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条鱼落在了我们的手里,我们来欣赏欣赏它是一条怎样的“美人鱼”吧?请问,这句话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一种答案是比喻,另一种答案是拟人。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此题的设计初衷,是想让学生们找到闻一多先生附体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拟人。比喻就是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两种事物之间有相似点。而拟人呢?则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深宵灯火”非人是物,“他的伴侣”是人非物。很明显,“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这句话更符合拟人的表述。接着往下看,有人大胆猜测,也许是臧克家一时疏忽,他竟然没有顾及读者的那一抹感受。“因它大开光明”,如果把“它”改为“她”,岂不更好?这样一来,拟人就铁定如山了。有的人可能还会问,为什么一定要改成“她”,而不能改成“他”呢?这是有原因的。虽然伴侣既有夫妻之意,又有亲密伙伴之意,但是夫妻的意思更常用一些。再者,“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中已经出现“他”的身影,如果再把“因它大开光明”中的“它”改为“他”,就极易与前面的人称相混淆,从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又顺势向学生们普及一下拟物这种修辞手法。有道是:“比较出新知,鉴赏无难题。”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而拟物则是把人当作物来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让学生们捕捉的第二条鱼是这样的:“文中最能够表现闻一多先生勤奋认真、一丝不苟的诗般的句子,正在何处游玩?”学生们耳疾囗快,立即说出了答案。短暂的沉静,分明是他们在向我邀功请赏。我暗自思忖,究竟应该怎样奖励他们呢?物质奖励,不过是一粒渺小的糖丸。精神鼓励,号称一颗伟大的点心。我之所以认为点心比口粮的味道更美,是因为它具备永不凋谢的芬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胸前给他们竖起了一座大拇指,然后通过他们的目光进行完美地输送:“收到请回复!”有的学生把两根食指的交点放在课桌上,接着做了一个立体的“比心”,这吸引着其他一些同学争相模仿。意思已经非常明确:“老师,你的鼓励我们用心爱到了!”还有一种笑纳的方式,那就是老师你送给我们一座大拇指的关怀,我们送给你几十座大拇指的厚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教室里正坐着42朵春花。他们在春风中笑着,与语文对话。我想,这种对话的心情可能是快乐,也许是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