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刘晓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栾人学,我们是一个连队的战友,早我两年当兵。他后来调师文化科,又升任团政委……。因为我也离开了原部队,彼此之间断了联系。自从有了微信,开始了你来我往,得知他后来成为了一位有名气的军旅作家,还是影视剧著名编剧。我为有这样一个战友感到自豪,但也不免有些好奇,七八十年代文字都是手写手抄,几十万字的写作量,一个团政委是怎么忙过来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偶然机会,我得知了他一些从事创作的轶事趣闻,其中有他用电脑写作30年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最早写作都是通过手写,以后是铅字打印,再后来又用上四通打字机(当时只有师司令部有),输入法是刚发明出来的五笔字型,存盘用的是那种大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些年,他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5万字的书稿(长春出版社出版《神秘的白土地》),是用团机关的针式打字机完成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写的是我军首部作战部队士兵生活的《士兵今年十八九》,是用师司令部的四通打字机打的。那时他每天黎明前3:00钟起床,用笔手写好初稿,然后赶在部队早操结束,就急忙送师机关打印,晚饭后取回再进行修改,第二天黎明前3:00又赶紧起床,再写出下一部分……,如此循环往复,30万字的长篇小说只用了20天的时间,拼命一般就完成了。该书1992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沈阳军区著名诗人、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胡世宗在《前进报》发表介绍这本书的文章,题目就是《20天的拼搏与 20年的积累》,讲述了他的辛苦创作经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之后的五年中,这本书再版二次。总政治部和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在长春市(16军军部)召开研讨会,相关评论和消息全国军内外各大报刊都有转载。1995年初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播出,在当时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并因此获军区颁发的三等功一次。这是他入伍以来第一次立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栾人学用电脑开始写作那是在1989年,打字是他自己"瞎摸"出来的,至今已练就成了"瞎打"(盲打)。从那以后他就买了第一台电脑,从1994年的286开始,一直到586,四个型号的电脑适时更换。使用笔记本电脑,是他6年后,也就是2000年写第一部电影剧本《照相》时买的。自从有了自己的电脑开始,他所有的文字工作都是自己在电脑上完成的。回头统计一下,台式电脑换了五台,笔记本电脑换了六台。眼下的台式电脑又该换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讲了一个故事。多少年以后,他的长篇小说《士兵今年十八九》的责任编辑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你有生活,语言生动活泼,这书写得的确不错,所以才被誉为"这是中国文坛上第一部描写九十年代初中国战斗部队基层官兵生活的长篇小说",影响很大呢。但还有一点你可能不知道,如果你寄来的书稿是用手写的,恐怕就不是这个命运了。出版社每天有成百上千部书稿从四面八方邮寄过来,根本来不及看。首先是来帮忙的实习生进行筛选,把他们认为比较好的文章百里挑一给挑出来,再送给我们编辑看,否则直接退稿或丢进废纸堆。你非常幸运的是,你这部书稿,在当时是用很少有的四通打字机清晰打出来的,装钉也很正规,非常顺利的到了我们编辑的手里,最后又到了总编辑的手里,所以才那么快得以通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栾人学笑着说,难不成这书能出版还多亏了电脑啊!通过出书的这个小插曲,他开玩笑的总结:你内心再漂亮,其外表也要想法让人感到舒服顺眼才行,否则给人第一眼的感觉,就很难被大多数人喜欢并接受,那么一开始对你印象不佳的人,以后就不会再看你第二眼,你本来的好运大概率会改变其走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忽然想到一个题外话:外表是一面镜子,它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内外兼修才是完美。例如在部队,对军人的军容、军姿都有严格要求,军人昂首挺胸,威风凛凛,一出场一亮相,瞬间就会让对手心惊胆颤。我想,栾人学的写作作风离不开部队生活的长期养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栾人学简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0年11月黑龙江省安达县入伍,任炮兵第203团六连战士,炮十师政治部文化科、宣传科副科长,炮45团政委,沈阳军区电视艺术中心编导。毕业于中央电大,北京电影学院总政高级导演班,高级职称。出版长篇小说、纪实文学、诗集等文学作品 12 部,编剧并投拍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 28 部,戏剧、小品、曲艺等舞台作品多部,策划并导演文艺演出多场在央视播出。荣获中宣部和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金星奖、夏衍电影文学奖丶解放军八一文艺奖、全军文艺新作品奖、全国图书奖等国家和全军奖 16 次。荣立二等功 1 次、三等功 3 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编剧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影视艺术学会会员、海南省旅琼文艺家协会会员。</b></p> <p class="ql-block"><b>五十年前我与栾人学在连队时的合影,栾人学(后排左一),刘晓思(前排左二)</b></p> <p class="ql-block"><b>1975年栾人学在连队与连长焦国庆(左,焦裕禄之子)合影</b></p> <p class="ql-block"><b>1978年5月25日,参加董存瑞烈士牺牲30周年纪念活动,在董存瑞烈士陵园,栾人学(后排右一)与郅顺义老英雄(前排左三)、董存瑞烈士亲属及其他领导、代表们的合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