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恰似水》

天晴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六个短篇小说。这本书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书内有配套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由西班牙童书作家、插画师本德莱尔专为这本书所画。不是随处适用的风景人物,而是根据书中的故事人物情节所作。可以说,这是一本儿童读物。但,儿童能够读得懂加西亚-马尔克斯吗?或者说,我读起来感觉挺好的,自己是不是有点幼稚了?或许,每个大人的内心里,都住有一个孩子的天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实话实说,《礼拜二的午睡时刻》如果读单行本,会有更深的震撼。加西亚-马尔克斯那种刻意压抑的平淡叙述,把人的情绪捂的严严实实,镜头一般的描述与移动,偏偏有一种平静的海面底下暗潮汹涌的感觉。越是平淡无奇、昏昏欲睡,越是张力十足。我不知道我这样的感觉从何而来,但每次读这一篇都是如此。看起来空无一人的街道,午后炽热的阳光,甜腻乏味的空气,一对静悄悄移动的母女,竟然掀起了人潮汹涌。然后,马尔克斯什么也没有说,没有任何暗示,故事就结束了。每每读到结尾,我都有一种想要找到合理解释的冲动,甚至想要找到马尔克斯问清楚: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这种空空的、不知所措的感觉一点都比不上读毛姆的故事,因为毛姆会给故事一个漂亮的、精妙的结尾,读到最后,“哇!妙!”这样的,马尔克斯偏不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过,再次读绘图版的《礼拜二午睡时刻》,墨黑色的人物,有时漆黑,有时极其鲜艳的背景里,一束缤纷灿烂的花,视觉效果还是很强烈的。而且,在欣赏插画的时候,人会放下对故事氛围的追逐,降低内心里越积越满的紧张与压抑。感觉会有一点改变。到了结尾,也没了那么激烈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光恰似水》这个故事名字就很美,而且和故事内容也是非常贴合。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霍埃尔想要一条划艇,为此,两个孩子在学校努力学习,用桂冠奖来获取父母的礼物。这之后,他们用同样的成绩得到了一套潜水装备。他们在家里划艇,潜水,通过打碎灯泡的玻璃,让夜晚的灯光如流水闪烁一般倾泻在房间里。每个周三的夜晚,父母去看电影,孩子们就在家里体验自己的装备。期末后的周三晚上,父母之夜,两个孩子得到父母允许邀请自己班上的同学来家里一起玩耍。结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济贫者圣朱利安学校小学四年级所有学生都在卡斯特利亚纳步行街四十七号五楼的公寓里溺亡了。因为他们一下子释放了太多光,整个屋子都被淹没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卡斯特利亚纳大街的人们看到一道光的瀑布从一栋绿树掩映的旧楼里倾泻而出,顺着阳台和建筑物的外立面流下来,沿着大街流淌,形成一条金色的河流,照亮了整座城市,直达瓜达拉马(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区下属小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乐的孩子会发光,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寓意吗?是真的溺亡了还是想象中的极乐世界?光真的如水吗?……我不得其意,我只能够将这样的困惑理解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一种表达方式。或许,作者就是希望有更多的解释,更多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尔克斯在结尾处写了一句:在西班牙马德里,一个夏天烈日炎炎、冬天寒风刺骨、既不靠海也没有河的遥远城市,世代生活在坚实的陆地上的人们从不擅长在光中航行。只有这么一句,有那么一丁点意识上的指向。具体是什么呢,也只能够各自去猜测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他的四篇,也是很精彩的。越读马尔克斯,就越是敬佩。一个人,怎么可以写出这么多精彩的文字?而且,他的作品之间,很少有雷同的细节。有些依靠个人经历写出作品的作家,若是其出版的作品达到一定的数量,读的时候,书中的某些人与场景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读马尔克斯,会一次次惊讶。他的作品,经得起反复地看,谁让他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