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主题雕塑——奋斗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建筑(1998年) 福建革命历史纪念馆大门 福建革命历史纪念馆内广场,具有福建土楼的风格 福州市红色旅游示意图 在福州市东大门、著名风景区鼓山脚下,屹立着一座雄浑庄重的建筑——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它位于福州市晋安区福马路988号。<br> 1985年4月30日,40位老同志提出在福州市建设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和纪念碑的建议。1991年2月2日,中共福建省委党史顾问小组18位老同志向省委建议在福州市建设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1992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决定兴建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1994年1月正式批复立项。纪念馆占地3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负责组织建设。 1985年4月30日,福建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收到省内老同志40人关于兴建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提案。 老同志在提议案上签名的有赵登英、杨兰珍、汪大铭、林志群、张兆汉、任曼君、陈贵芳、王一平、魏金水、张招娣、曾鸣、左丰美、熊兆仁、卢胜、李德安、苏华、张立、张连、高振详、张翼、智世昌、何若人、伍洪祥、陈虹、黄鹰禹、刘德元、钟大湖、张次愚、王直、王景阁、肖更旺、温附山、林辉才、李敏唐、李天瑞、周可涌、殷孝友、何友钊、卢世钤等 1991年2月2日,中共福建省委党史顾问小组伍洪祥、张昭娣、王直、温附山、左丰美等18位老同志向省委建议在福州市建设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 纪念馆这一工程得到全省各界的大力支持。福州市、厦门市分别贡献建馆用地和部分建馆资金。1995年8月1日,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收到全省人民的捐款22576455.33元。全省有150多万干部、军人、群众、学生自愿捐款,2000多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驻闽部队以单位名义捐款。其中,捐款千元以上的个人98人,捐款百元以上的个人15011人;捐款万元以上的单位192个,捐款千元以上的单位1255个。 《福建日报》1995年8月1日第4版,发布《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建设捐资情况公告》 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指出:福州市要支持建好福建革命历史纪念馆。 纪念馆于1995年8月11日奠基,1996年9月25日动工,1998年9月25日峻工。同时《福建革命史陈列》和《福建改革开放成就》布展完毕。总投资7000万元。1998年11月10日,省竣工验收小组通过验收。整座建筑融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以内广场为中心,组织起序厅、陈列厅、半景画馆、临时展厅、多功能厅、办公楼、文物库房等空间序列。馆体建筑具有福建土楼的特色。<br> 1998年12月3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省长贺国强等13位省领导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标志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div>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于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12月被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9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2016年12月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br></div> 1995年8月12日《福建日报》第1版报道,《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昨奠基》 1998年12月3日,省领导参观省革命历史纪念馆。 走进纪念馆,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暖色调的琥珀红花岗石外墙,把你的思绪引领到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建筑整体沿福马路立面与功能布局相适应采用不相等对称手法,整个立面不对称,但入口部分则是对称处理,立面格局、台阶、坡道、叠落水池及雕塑布置都是对称设计。入口大门采用的是中式牌坊的变形,大尺度的圆弧墙面与圆形内广场相呼应,墙上饰以大型浮雕和馆名,敦实厚重、气势宏大,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突出了入口空间。入口两侧立面则以柱廊为构图母题,一是柱廊具有较强的纪念性和韵律感;二是柱廊能与凸出的圆弧墙面构成一种虚实对比关系,避免长条立面的单调感。柱廊设计采用的是简化变形的椅柱式柱廊,勒脚粗毛面花岗石,粗犷而稳重,中段椅柱式柱廊,两侧及底面向内斜切,富有力度和体积感,上段采用中式窗花似的方钢花饰,既有中国建筑的内涵,又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div> 抬头仰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10个金灿灿的大字,上方是大型花岗岩浮雕《迈向新世纪》,它由“探索”“奋斗”“创业”“腾飞”等画面组成,把福建人民在屈辱中探索,在艰难中奋斗,在贫困中创业,并最终腾飞的历史,形象地浓缩其中。浮雕中央是一个五角星,四射的光芒覆盖着这些画面,它告诉人们,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才能幸福,祖国才能腾飞。<br> 大门两旁叠落水池中耸立着的两组现代艺术铜雕,分别题为《曲折》《崛起》,寓意着福建人民在曲折中奋进,在探索中崛起。《曲折》的曲线造型,给人以力量无穷的感觉,铭刻其上的福建重大事件发生日,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全国解放,福建人民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崛起》的造型如巨龙横空出世,象征着新中国成立后,福建各项建设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div> 沿阶而上是纪念馆的中心广场,它采用福建民居永定土楼的圆形结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中心广场没有加盖,人站在这里头顶蓝天脚踏大地,可谓“天人合一”,妙在其中。然而更妙的是屹立在中心广场的主题铜雕《奋斗》,面对它,你可以有许多想象,任何一个想象都离不开“革命”二字。铜雕由两部分组成,下方是人物组雕,由工人、农民、学生、红军战士等10个人物组成,中间的女性既象征着祖国母亲,又象征着代表自由与解放的女神。人物组雕由后向前,由低而高,造成一种战斗不息、勇往直前的态势。上方是一个没有完成的五角星,借用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句话,其意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尚未完成,同志仍需努力”,五角星的曲折造型,你既可以把它理解为山——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又可以把它理解为闪电——在黑沉沉的旧中国,不就是“革命”的闪电照亮了大地吗?更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柄插入云霄的利剑,寓意红军像一把利剑突破敌人的“围剿”——“刺破青天锷未残”。当你把这柄剑与下方的人物联系一起时,你脑海中就会出现这样一幅壮烈的场面:工人、农民、士兵、学生举起“革命”的利剑,戳开了黑暗的天空,自由和幸福的曙光透进来了,随着剑地飞舞,缺口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纪念馆一层、二层展厅。二楼为序厅。 进入内广场左侧的陈列部分,空间序列沿横轴进一步展开。入口大厅分为前后两厅,二层高的前厅宽大明朗,中央一部4m宽的大楼梯直上二层序厅,顶上为条形玻璃天窗,简练而具有导向性。序厅墙面和地面均为米色花岗石饰面,正中墙面镶嵌着一巨幅黑色石刻影雕,它记载了福建省革命历程的百年沧桑,柔和的天光从方圆相间的天窗泻下,烘托出序厅的肃穆和庄重之感。序厅两侧为近现代革命史陈列厅,参观流线一气呵成,将浓缩的历史空间连续地展示出来。结束该部分参观后回至底层大厅,并经由大楼梯两侧的坡道下至底层后半部的改革开放成就展陈列厅。最后进入建筑尽端的半景画馆,它为半圆形平面,直径43m,净高15m,气势宏伟,场景逼真,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在观众面前,由此达到了空间序列的高潮。陈列部分流线组织顺畅有序,层次丰富,引人入胜。 在福建革命史陈列序厅,有一幅长14米,高2.4米的花岗岩影雕,它有一个动人心魄的名字——《闽之魂》,20多位惠安女经过半年的精心雕刻,完成了这幅目前国内最大的影雕作品。《闽之魂》是福建革命史的缩影,在黑色花岗岩上按五线谱的形式雕刻着115位著名革命人物的头像和70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从左向右按时间顺序以波浪式排列,犹如一条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又恰似一首雄浑壮丽的乐章,激荡着观众的灵魂。人物雕刻采用实点,图片采用虚点,虚实对比,使本是平面的影雕作品具有了立体感。 闽之魂——极具福建特色的大型影雕 “福建革命史陈列”(红色福建)和“解放福建”半景画馆是纪念馆的基本陈列。“福建革命史陈列”,面积约1800平方米,展出革命文物800多件和历史照片800多幅。陈列采用文物、版面展示与历史场景相结合的形式,全面地展示了福建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百年历史风云。其中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福建各地国共和谈,福建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第4团和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第6团,福建省子弟兵战斗在大江南北、福建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等板块,较全面地反映了新四军历史。<br> “解放福建”半景画,长80米,高17米,采用无接缝画布绘制战争场景,在180度半圆形视角空间里,结合大型地面塑型和声光电等高科技演示,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解放福州、厦门海陆战争的激烈战斗场面,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观众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展厅 展厅 走出纪念馆,回头一瞥,你会发现在蓝天白云、红花绿草的相衬相托下,纪念馆显得更加庄严、亮丽。整个建筑形象在绿色环境、磅礴山势的衬托下,显得十分庄重、雄浑、富有纪念性和艺术感染力。表现了建筑崇高、雄伟的主题思想和唤起人们缅怀先烈英灵、弘扬英雄气概的心灵共鸣。<br> 这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各种雕塑的匠心独运为它注入了丰厚的艺术内涵。在纪念馆竣工的当年,就被评为福建省双十佳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