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经典老电影 百年星辰系列——王心刚《寂静的山林》《海鹰》《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秘密图纸》《侦察兵》《知音》</p> <p class="ql-block">王心刚是我国十七年红色银幕首席英俊小生,是几代电影观众倾心喜爱的梦中偶像。他倜傥潇洒的迷人风采,精湛传神的出色演技连同谦逊、低调的清正风骨为中国影坛留下感动至今的难忘记忆。</p><p class="ql-block"> 1932年1月1日生于辽宁大连,自小喜好文艺,对舞台表演有浓厚兴趣。1949年17岁的王心刚应征入伍,进入东北军功局文工团成为一名话剧演员。该团后改名为沈阳抗敌话剧团。他先后在《李闯王》《三个战友》《冷战》等话剧中扮演一些配角。</p> <p class="ql-block">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广布道尔基来到抗敌话剧团为即将开拍的反特影片《寂静的山林》挑选男主角。王心刚出众的相貌和特有的军人气质,加上几年来话剧表演的磨练使他脱颖而出被选中。王心刚在片中饰演我侦查员史永光假扮商人冯广发打入敌人内部,配合公安部队把企图登陆的美蒋特务一举剿灭。银幕上的王心刚机智从容、气定神闲、意气风发,面对女特务李文英的诱惑和试探,显得干练、老成,同时又独具特殊职业内在的敏锐与机警,初登银幕就迸发出一种锐不可当的阳刚之气。影片以新颖、惊险又悬念丛生的表现手法激起广大观众的观影热情,王心刚以耀眼夺目的英俊小生形象走进观众的视野。 1957年在长影朱文顺、广布道尔基执导的《牧人之子》中又选中王心刚饰演男主角蒙古族复员军人德力格尔回乡参加建设的故事。王心刚英俊潇洒的军人气派使人物形象鲜明,角色身上的活力、朴实、进取、热情具有深深的感染力,并具有草原气息和民族特色,让观众欣赏到他早期天然去雕饰般质朴、纯真的风采,成为不可多得的时光记忆。</p> <p class="ql-block">《寂静的山林》和《牧人之子》两部影片的高起点吸引了刚成立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关注,1958年王心刚被从沈阳抗敌话剧团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任演员。进厂不久,著名导演王苹出于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和爱护,让王心刚在她执导的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饰演叛徒姚苇,原是国民党重庆谍报人员,意志薄弱,在日寇的淫威之下投靠新主子尽效犬马之劳,与孙道临饰演的中共地下党李侠的坚贞不屈形成强烈的反差。将人物在日寇面前低三下四、摇尾乞怜、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嘴脸和在李侠面前故弄玄虚、自恃清高、虚情假意、阴险狡诈面目演绎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英俊迷人的王心刚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上令观众大跌眼镜,也无限遗憾。这对他开拓戏路、磨练表演技巧创造了条件,是他表演走向成熟迈向性格化的标志,但在观众强烈反对下,他再也没出演过反派角色。 1958年大跃进时期,电影界风行“艺术性纪录片”来表现时代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王心刚在《破除迷信》之《土洋灰》中饰演生产队长杨云振,在《海阔天空》之《集体的荣誉》中饰演水兵赵玉林,反映了当时人物的生活面貌。</p> <p class="ql-block">1959年在严寄洲执导的《海鹰》中饰演我海军舰长张敏。影片反映了我军“海鹰”舰在与敌人激烈海战中重创敌舰,自身也被击沉后船上海军将士英勇不屈,经过生死捕斗,战胜千难万险终于与营救部队胜利会师的经历。片中他临危不惧、坚韧执着的倾心表演使其艺术成就迈向一个新的高峰。王心刚一袭鲜亮的海军服帅气逼人,与王晓棠扮演的妻子民兵队长吴玉芬形成光彩夺目的俊男靓女银幕搭档,以昂扬向上的斗志和耳目一新的精神面貌迅速风靡全国,征服了亿万观众。“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的风评在民间不胫而走,广为流传。王心刚刚毅英武、坚韧果敢的硬朗军人形象真正红遍全国,成为八一厂无可争议的当家小生。</p><p class="ql-block">1960年王苹导演执导影片《勐垅沙》,接受广大观众意见还原王心刚本来的军人面目,让他在片中饰演解放军工作组组长江洪,表现解放军工作队进驻云南发动群众肃清匪徒叛乱的斗争。王心刚扮演的江洪英武倜傥,风度翩翩,对当地顽匪斗争中有礼有节,英勇无畏,对少数民族开展工作时体贴入微,平易和蔼,人物生动鲜活,血肉丰满,这个角色进一步确立了王心刚“第一银幕军人形象”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1960年王心刚在严寄洲执导的影片《哥俩好》中饰演指导员,对大虎、二虎两位新兵关爱有加、循循善诱,对工作简单、易冲动的一班长耐心提醒,巧妙引导,都显得亲切自然、率真幽默,犹如春风拂面。 王心刚电影表演的巅峰之作是1961年在谢晋执导的经典影片《红色娘子军》中饰演洪常青,他以饱满旺盛的激情赋予了人物丰富的性格色彩:阳刚、正气、果敢、英武、仁慈、坚韧、忠贞、关爱等。初会南霸天的淡定从容、不卑不亢,解救琼花出虎口的足智多谋、胆大心细,令人钦佩折服;批评教育琼花莽撞冲动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令人心潮起伏、润物无声;对战友情深的温暖体贴、关爱备至,令人如沐春风、肝胆相照;面对危难慷慨赴险、力挽狂澜,被捕后面对敌人劝降正气凛然、刚烈不屈,英勇就义时壮怀激烈、义薄云天的人性光辉都被他演绎得荡气回肠、出神入化,令人高山仰止,感天动地。这种艺术形象与演员本人高度完美结合的天然合一境界令观众深深沉醉和痴迷,王心刚成了洪常青的化身,让观众对他的崇拜和喜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可以说影片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洪常青光彩夺目的人格魄力所致,在几代观众心目中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任凭岁月的雨打风吹至今依然浓烈、清晰。在当年的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中《红色娘子军》大获全胜,虽然王心刚遗憾地与影帝擦肩而过,但却一直是观众心目中念念不忘的最佳男神而倾倒了芸芸众生。</p> <p class="ql-block">1963年严寄洲执导了根据李英儒同名小说改编的经典影片《野火春风斗古城》,促成王心刚、王晓棠的第二次银幕合作。王心刚扮演杨晓冬,王晓棠一人分饰金环、银环两个角色。在小说中杨晓冬是一号角色,改编成电影后为了突出银环的成长,杨晓冬由一个冲锋在前的英雄变成了隐蔽的英雄。在谈爱色变的年代,影片没有正面描写杨晓冬与银环的爱情,但通过眼神和内心活动让观众感觉到他们之间是互相喜欢、爱慕的,特别是影片结尾时,杨晓冬临别前把母亲遗留的戒指交到银环手上,走向斜阳尽染的远方,一切尽在不言中,留给观众无限遐想和感动。杨晓冬有着地下工作者的沉稳和机智,眉宇间透露着严谨和细致,此时的王心刚气质更加成熟,与角色达到更加完美的统一。人物的坚强、隐忍与大智大勇,他与银环含蓄而令人陶醉的爱情都刻画得真挚、细腻,恰到好处,成为观众心中又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野火春风斗古城》是王心刚电影表演的又一个高峰,他的表演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是他风华正茂时期留给观众最后一抹绚烂而经典的记忆。 1965年王心刚在反特片《秘密图纸》中饰演参谋陈亮,成熟、机智、周到、体贴,犹如坚强后盾,标志着王心刚的本色表演达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的境界。 1965年他参演了水华执导的经典影片《烈火中永生》,原定他出演三大主演之一的成岗,后来为突出江姐和许云峰,成岗的戏全部被删除,只好改演配角刘思扬,可影片完成后,刘思扬的戏也删掉了,他变成影片中无名难友之一,但他仅有的镜头中英俊阳刚的面庞依然让观众刻骨难忘。这残缺不全的角色成为他在文革风暴来临前留给观众最后的银幕形象。特殊时期,33岁至42岁之间王心刚留下了9年表演艺术的空白,成为观众心中永远的痛。政治的禁锢令表演的空间更加僵化和教条。</p><p class="ql-block">1975年他在李文化执导的惊险影片《侦察兵》中饰演男主角郭锐——一个外表俊朗刚毅、勇猛果敢的侦察兵形象。王心刚重返银幕,令观众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再一次迷倒了万千影迷。影片中他英俊中带着儒雅,飘逸中藏着深沉,深情中带着多谋,勇敢中富有智慧,坚毅无比又闪动着斗志昂扬的激情,将正气与温柔奇妙地融为一身。《侦察兵》中的郭锐再度引起举国轰动,这是文革末期复出影坛已经42岁的王心刚又一个驰名影坛的艺术形象,是他表演艺术的又一次新的飞跃。郭锐英姿飒爽的出场让人眼前一亮,但浓重的化妆,影片整体偏于“三突出”式的表演风格引发一些争议。王心刚凭借深厚的表演功底让郭锐既神勇英挺,又不失亲切感,这种尽本色的表演仍让郭锐成为不少观众心中无可替代的神。片中经典台词“你们的大炮是怎么保养的?”“麻痹了,太麻痹了!”成了风行一时的流行语,迷倒了一大片观众,王心刚的本色表演又创造了特殊时期的一个电影神话。</p><p class="ql-block">1976年在李俊执导的《南海长城》中饰演民兵连长区英才,虽然创作依然付出了巨大努力,英气依然,但与角色年龄差距过大而显得失真,特别是特殊时期一些生硬的台词影响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这是时代留下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新时期到来后王心刚又奉献了多个经典银幕形象。1978年在《大河奔流》中饰演八路军指战员秦云飞。1979年在舒适执导的《绿海天涯》中扮演植物学家南林,几乎摆脱了他的军人本色,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带点殉道者色彩的科学家形象,他用行云流水般细腻真挚的表演风格演绎了一个百折不挠、呕心沥血的知识分子形象,令人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1980年在水华执导的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伤逝》中饰演男主角涓生,是个怯懦、忧伤、孤独和彷徨的旧时代小知识分子。王心刚通过准确、鲜明、细腻的表演揭示了涓生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伤逝》是王心刚表演生涯一个特殊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 1981年在谢铁骊等执导的《知音》中饰演护国将领蔡锷,王心刚围绕人物反对复辟、捍卫共和的爱国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一代名将的绝世气概。无论是与袁世凯的巧妙周旋,与小凤仙荡气回肠的爱情,还是舍身捍卫共和的义举,都演绎得游刃有余。他的军人本色魅力再次绽放出夺目的光彩。这一角色的成功使他在1982年评选的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中荣获最佳男演员奖,这是回报他几十年艺术生涯水到渠成的最高荣誉。</p><p class="ql-block"> 1987年在中国、菲律宾合拍的电影《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中饰演明成祖朱棣,此后王心刚基本上退出影坛。直到2006年在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拍摄的影片《我的长征》中淡出观众视野近20年的王心刚现身银幕,扮演了片中主人公王瑞的老年形象,依然神采奕奕,气质不输当年。</p><p class="ql-block"> 2014年在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王心刚获得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说到:“王心刚与那些红色经典一道成为整整一个时代的审美方向,他的风采是无数人心中的楷模,更是一代热血青年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红色男神。他的玉树临风和临危不惧往往能相得益彰,他的剑眉星目和沉着果敢总能相辅相成。年轻时他如初升的朝日光华灿烂,他眉宇间的沧桑又使他如晚霞般深沉大气。王心刚无疑是中国男演员中集俊朗与潇洒,朝气与大气于一身的活跃典范……”</p><p class="ql-block"> 作为“银幕第一美男子”,他一生为人正派,低调内敛,始终远离绯闻,坚守高洁、忠贞的底线。他伟岸的人格魅力深得广大观众的青睐和爱戴,他塑造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至今仍熠熠生辉,光彩永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