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散记

蓝桥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前 言</font></h1><br> 手机屏幕亮起,微信上赫然跳出一则消息:三月中旬,有一场西藏七日游,费用五千余元,问我是否愿开启这段梦幻之旅。刹那间,神秘西藏的绝美风光如潮水般涌入我的脑海。那片地处大西南的神奇疆域,一直是我魂牵梦萦的远方。<br> 在那里,连绵的群山高耸入云,像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山巅被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覆盖,闪耀着圣洁的光芒。湖泊似繁星散落大地,湖水清冽见底,湖畔景色如诗如画,微风拂过,波光粼粼。藏文化源远流长,犹如一座深邃的宝库,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西藏,它是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是我因痴迷《藏地密码》而心醉神迷的神秘净土。<br> 回首过往,旧时代的西藏,人民深陷奴隶社会的桎梏,暗无天日。但在中国共产党的万丈光芒下,西藏迎来了改天换地的变革。人民挣脱了奴役的枷锁,迎来了自由的曙光,实现了从被压迫者到主人的华丽转身。这片雪域高原,见证了从腐朽到新生、从沉沦到崛起的伟大跨越。<br> 如今,西藏的交通日益发达。青藏铁路宛如一条钢铁巨龙,在高原上蜿蜒前行。韩红的《天路》,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着党对西藏的深情厚谊,每一句歌词都凝聚着党为西藏带来的希望与力量。而穿梭在蓝天之上的飞机,更是拉近了西藏与祖国各地的距离,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感受这里的美好。<br> 国家对西藏关怀入微,全力支持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于是,西藏的旅游业蒸蒸日上,声名远扬。越来越多的人怀揣着憧憬,渴望踏上这片神秘而广袤的土地。我深深明白,只有亲身站在西藏的土地上,才能真正领略到天空的湛蓝如宝石般纯粹,白雪的洁白如棉花般柔软,山峦的险峻彰显着大自然的雄浑气魄,江河的悠长流淌着岁月的沧桑与宁静,以及藏族人民生活的和谐与幸福。<br> 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不断呼唤。我满心期许,盼望着早日登上那架向西飞行的飞机,去拥抱那充满魅力、神秘莫测的西藏。我已毅然决然,欣然接受这份邀请,奔赴这场与西藏的浪漫之约。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1)窗前藏地 </font><br><br></p><p style="text-align: left;"> 登上从昆明长水启程的航班,飞机航线恰似一个微微左斜的“7”字,竖短横长。小寐之后醒来,惊喜地发现,已然越入藏地的浩渺空域。迫不及待地望向舷窗,刹那间,我的心被深深震撼,惊叹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涌出。</p><p style="text-align: left;"> 近处,洁白云朵如汹涌波涛肆意翻滚,耀眼夺目,温柔地遮住山脊。稍远处,山峰连绵起伏,似大地舞动的巨龙,逶迤伸向远方。山脉之上,厚厚的白雪如洁白绒毯,铺陈得漫无边际。而在更遥远之处,一切又被厚重云层悄然笼罩,与辽阔天际融为一体,让人不禁遐想,那云层之后通向何方。</p><p></p></h3> 无数山脉挺起藏地坚实的脊梁,无数谷地隐匿着难以揣测的深邃。此前,我曾在电视上领略过雪山的巍峨,也亲身走进一些狭小雪山的怀抱,但像这般直面广袤无垠的雪山盛景,却是人生首次。我深知,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除南北极之外的 “第三极地”,是世界的高地。能在万米高空俯瞰这片神奇土地的原始风貌,无疑是一段无比珍贵、值得一生铭记的记忆。<br>  从地质角度探寻,青藏高原的诞生,是地壳历经漫长岁月剧烈变动的杰作,尤其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那惊心动魄的碰撞挤压。这一伟大地质过程跨越了难以想象的时间维度,最终雕琢出今日目睹的壮丽地貌。<br>  如此震撼心灵的奇观,能在有生之年亲眼得见,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西藏的美,美得让人心醉神迷,仿佛尘世之外的仙境,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2)米拉山口</span></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飞机平稳降落在山南贡嘎机场,紧接着,便开启了中巴车上的疾驰之旅。<br> 此行,我们特意选择在林芝至拉萨的318国道上穿梭,只因高速公路虽便捷,却让我们错失登临米拉山口的机会。或许,这里就是我在飞机舷窗前惊鸿一瞥的那片雪山风景的一部分。<br> 米拉山口,海拔高达5013米,是此次西藏之行中,我能够亲身抵达的雪山圣地。车子缓缓停下,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雪山实现了零距离接触。<br> 举目四望,四周山峦被大自然用最纯净的白色颜料精心涂抹。每一道山脊上,都布满如钻石般刺眼的雪花;每片山坡,被厚厚的雪被严严实实地覆盖着,就连蜿蜒山路,也被雪花悄然占据。这般铺天盖地的洁白,让山峦披上圣洁的纯色外衣,“雪山”这一称谓名副其实。站在这里,我才真正深刻地感知到藏地的辽阔与壮美,领略到它的伟岸与俊秀。<br></h3></div></h1> 连绵雪山向远方无尽蔓延,318国道好像一条黑色丝带,在雪山深处蜿蜒盘旋。这条起始于繁华上海、一路向西直通拉萨的国道,曾经肩负着内地与边疆之间千里大动脉的重任,是无数人民子弟兵用生命和鲜血浇灌而成的生命线。难以想象,在那艰难岁月里,修筑这条公路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听闻,每修筑一公里进藏公路,就有一位英勇的军人永远地沉睡在雪山深处。他们用生命捍卫着祖国的完整统一,守护着藏地的富饶与平安。<br>  在垭口高地上,矗立着三条极具藏地特色的牦牛雕塑。它们拥有强健的躯体,目光炯炯有神。这雕塑,不仅见证了藏地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更以其高昂的头颅,坚定地指向内地的方向。象征着翻身解放后的藏地人民,始终紧紧跟随党的领导,在这片极地净土上,坚守着自己幸福的家园。<br>  面对眼前这洁白无瑕的雪山,我心中涌起的,既有对藏地山峰油然而生的无比敬畏,也有对雪域高原绝美风姿的深深震撼,这种复杂情感交织在心头,久久难以散去。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3)南迦巴瓦峰</font></h1><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 网络资料上得知,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在世界最高独立山峰的排名中,位列第 31 位。它是西藏林芝地区的最高峰,静静隐匿于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也是我此次行程中所见过的最高雪山。<br> 南迦巴瓦在藏语里有着丰富多样的解释,一说意为“雷电如火燃烧”,生动地描绘出它在雷电交加时的磅礴气势;一说是“直刺天空的长矛”,形象地展现了它那高耸入云、刺破苍穹的雄伟姿态;还有一说为“天山掉下来的石头”,给它增添了神秘莫测的色彩。<br> 而我,却唯独钟情于“羞女峰”这个诗意的称谓。因为它常年被厚重云层温柔地包裹着,恰似一位羞涩的少女,不愿轻易向世人展露自己的真容。只有在极少数时刻,才会撩开云雾的面纱,让人们得以一睹其绝美风姿。从前人拍摄的照片中,我看到了她那令人心醉的娇美模样。几座高低错落、参差不齐的雪峰,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位横卧在藏地沃土上的绝世美女。那安详的娇颜,那傲人的酥胸,那修长的躯体,无一不让人浮想联翩。她仿佛在静谧中,默默等待着心爱之人的归来。<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此图来自网络)</font></h3> <p class="ql-block">  因为她的体态太过诱人,大自然特意为她用云雾编织了一件轻柔的外套,试图遮掩她那袒露的丰盈倩影。然而,无论怎样精心掩藏,那高耸的酥胸依然若隐若现,激发着人们无限的遐想。<br>  面对这云雾缭绕的羞女峰,我心中满是憧憬。我想象着,若能遇上灿烂的光照,她定会绽放出金光闪耀的金身,那耀眼的光芒,必将更加促使人们怀着满腔热忱,去追寻、去探访她的神秘。当云雾轻轻缠绕在她躯体的刹那间,我仿佛能感受到她那颗渴望被安抚、被温暖的春心,这也更牵绊着人们想要走近她、呵护她。而当那烈烈云烟升腾而起的瞬间,更是激起了人们想要一睹她真面目的急切心愿。<br>  然而,我只能在较远的地方,远远地凝望着羞女峰那完美的曲线,和众多游客一样,或许一生都无法真正地走近她、触摸她。那里雪峰高耸入云,冰川暗藏其中,峰峦皆是悬崖峭壁,她是一座无人能够撼动的永久性神山,永远散发着神秘而奇幻的魅力,让人既向往又敬畏。<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4)雅鲁藏布江</font></h1><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 雪山之上的积雪,在时光的轻抚下渐渐融化,那涓涓雪水汇聚成无数条清澈溪流,最终奔腾不息,汇聚成了藏地最大的河流——雅鲁藏布江。</div><div> 我们的车辆在山南、林芝、拉萨等地穿梭时,总能与这条大江不期而遇。正如藏语所描绘的那般,它是“高山流下的雪水”。雅鲁藏布江恰好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缝合带之上,是一条明显顺应断裂构造带发育而成的大河。<br> 其流域的地形,以深邃的峡谷和开阔的河谷为主。河床宽广而平坦,江水滔滔不绝,水色碧绿如玉,犹如上苍特意散落于藏地的一条璀璨玉带,让人无法抗拒它那豪迈奔放的英姿,更无法割舍它对这片土地的滋养。因为有了雅鲁藏布江,林芝被赋予了“藏地江南”的美誉,尽显温婉柔情;山南凭借它,构建起了统一藏地大业的古王朝,书写着历史的辉煌;拉萨依靠它,缔造出了千年藏人心中的圣地,承载着信仰的光芒。<br></div> 在雅鲁藏布江上,我们有幸邂逅了它与最大支流拉萨河的交汇点。那一瞬间,眼前的景象堪称精彩绝伦。不禁让人想起布达拉宫前沿的拉萨河,它如一位轻盈的舞者,呈现出迷离动人的风景,为圣地增添了一份祥和的波光,让人在心底涌起一股温柔的情思。它让空旷的拉萨地域弥漫着一股洁净的清风,让无数过客内心的孤独感瞬间消散得无影无踪,每个人都能深切地体验到藏地那宽广包容的胸怀,也让人更加深深地迷恋上这片充满神奇风貌的雪地高原。<br>  而当拉萨河最终缓缓归入大江的怀抱时,我们看到它们相聚时那轻柔的“牵手”,是如此的热烈而深情,让人不禁联想到藏地那无尽的从容与淡定。<br> 当雅鲁藏布江穿越大峡谷时,我终于有机会近距离凝视它的独特风格。此刻的江流,宛如一群脱缰的野马,彻底抛开了所有的掩饰,尽情展现着波涛汹涌的体态。它们或是勇敢地穿过凌厉的乱石,哪怕粉身碎骨,也毫不退缩,勇往直前;或是汇聚在一起,扭动着曼妙的身躯,仿佛披上了万千绿袖,在峡谷间翩翩起舞,尽情释放着狂妄不羁的激情。<br>  在这天地之间,没有谁能够阻挡它们前行的步伐,它们向着更加艰辛、更加深邃的峡谷奔腾而去,直至全部的身影都悄然融入无尽的雪山腹部,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br>  雅鲁藏布江,就这样历经千里奔腾,汇聚成了藏地不可逾越的滚滚江流,成为了这片土地永恒的灵魂与血脉。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5)藏地花木</font></h1><div><br></div><div> 在雪域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积聚着富饶的水分,也孕育出了独属于它的花木,它们用自己的美丽,精心装点着这片广博的土壤。<br> 放眼望去,河边、江岸、道旁,处处可见绿叶青青的柳树。它们被人为截取了顶部,只留下两米左右遒劲有力的主干。然而,每年春风轻拂之时,顶部便会神奇地分化出新枝和嫩叶,瞬间展现出杨柳依依的轻盈身影,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br> 而藏地最具特色的红柳,无论是在江中孤独的岛屿上,还是在黄沙弥漫的深处,都能看到它那曼妙的身姿。春天来临,红柳火红色的老枝上,悄然发出了鹅黄的嫩芽,紧接着,一片片嫩绿的叶子便舒展开来。它不仅是大自然赐予藏地的美丽精灵,更是布达拉宫红宫外墙的主要成分,被视为权力、地位的象征,成为了观光藏地古建筑时一道标志性的色彩,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br> 除了红柳,还有那享有“世界巨柏王”美誉的巨柏林,它静静地坐落于西藏雅鲁藏布江的河谷之中。当我们踏入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用柏树王根基横断面的生长结构精心临摹建成的雕塑,其工艺之精湛,令人为之惊叹。抬眼望去,这里柏树茂密,它们在山坡上、山谷中从容生长,仿佛岁月的变迁与它们无关。<br></div> 徜徉园林内,犹如步入了一个古老而宁静的世界。园林占地约20万平方米,每一棵柏树都显得古朴而庄重,诉说着千年的沧桑。它们平均高度达30米,直径100厘米的树干,见证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的轮回,历经了风霜雨雪的洗礼。<br>  在这片森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棵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王”的巨柏。它像一位巨人,高耸入云,高达50米,胸径达到了惊人的14.8米,树龄更是长达3238年之久。这棵古老的柏树,犹如一位忠诚的历史见证者,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目睹了无数世代的更迭与变迁,见证了藏地的兴衰荣辱。<br>  还有林芝地区的桃花,虽未能在此次旅行中与它们的盛景相遇,但从网络上的描绘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令人心醉的画面。三月的林芝,寒意尚未完全褪去,却已然成为了花的海洋。远方的雪峰依旧覆盖着皑皑白雪,而桃花却已如醉霞绯云般竞相绽放,争奇斗艳。粉嫩的桃花,在气势磅礴的雪山怀抱中,显得无限柔媚,宛如一位娇羞的少女。妖娆的桃花,映衬着蔚蓝如宝石般的云天,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br>  可惜,当我穿行在林芝区域时,桃花大多还在沉睡之中,躲藏起了妩媚的娇颜,只有极少数探路的桃花,悄悄绽放。即便数量稀少,但它们灿烂如霞,在疾风中尽情地奔放歌舞。它们用自己的热情,为山川点燃了春天的火炬,向远方的游客发出热烈的呼唤,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6)古建筑群</font></h1><div><br></div><div> 此次旅行的第二天,我便有幸目睹了布达拉宫的壮丽风姿,随后又抵达了大昭寺。然而,我一直不敢轻易动笔,生怕自己笨拙的文字会亵渎了这神圣的殿宇。但心中的那份震撼与感动,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终究还是想要留下自己的心声。<br> 查阅资料得知,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它由吐蕃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主持兴建,始建于631年。但随着吐蕃王国的解体,它不幸因天灾人祸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直到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为了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才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br> 布达拉宫依着山势而建,由白宫、红宫两大部分以及与之相互配合的各种建筑共同组成。众多的建筑虽然分属历代不同时期建造,但却都极为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势,将整座宫寺建筑打造得雄伟壮观,且又协调完整。在建筑艺术的美学成就上,它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堪称建筑创造的天才杰作。<br></div> 布达拉宫宛如一座巨大的宝库,大量收藏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有2500余平方米的壁画,这些壁画题材丰富,色彩绚丽,宛如一部部生动的历史画卷;近千座佛塔,造型各异,庄严肃穆;上万座塑像,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佛国的故事;上万幅唐卡(卷轴画),精美绝伦,展现着藏地独特的艺术魅力。此外,还有各类在册文物约7万余件,8座金质灵塔,5座立体坛城,以及《贝叶经》、《甘珠尔经》等珍贵经文典籍6万余函(卷、部)。同时,这里还珍藏着许多表明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银品、瓷器、珐琅器、玉器、锦锻品及工艺珍玩等。这些文物,无一不绚丽多彩,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br>  站在布达拉宫前,这座历经长达1300年历史沧桑的恢弘建筑,仿佛一位沉默的巨人,静静地倾述着岁月的传奇,让我心中涌起万般敬畏之情。深入宫殿内部,庄严而精美的艺术物件琳琅满目,每一件都在向人们展示着藏地信仰的神圣与威仪,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br>  布达拉宫,它不仅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一扇让游客了解西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触摸到西藏千年的历史脉搏,感受到藏地人民的智慧与信仰的力量。 随后,我亲临了始建于公元642年的大昭寺。它的建筑风格独特而迷人,巧妙地融合了藏族、汉族和印度等多种文化元素。寺庙整体呈方形,四周环绕着高大的围墙,正面有宏伟壮观的台阶,拾级而上,仿佛在一步步走进历史的深处。屋顶覆盖着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神圣的光芒,显得庄严肃穆。大昭寺内部布局严谨有序,分为多个殿堂,各殿之间通过蜿蜒的走廊相连,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建筑群。<br>  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地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那深深的叩头印痕,是他们对信仰执着追求的见证,也是岁月留下的珍贵痕迹。万盏酥油灯长明不熄,柔和的灯光摇曳着,又似在诉说着朝圣者的故事,留下了岁月和他们坚定信仰的印记。<br>  面对大昭寺,我的心中唯有敬畏。为藏地能够拥有如此精美绝伦的古建筑而深深地膜拜,它们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藏地人民精神信仰的寄托,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与梦想,在岁月的长河中屹立不倒,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7)羊卓雍措</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次藏地之行的终章,便是那位于山南市境内的羊卓雍措。于藏语之中,“羊”意为上面,“卓”指牧场,“雍”乃碧玉之意,“错”即湖,连缀起来,便是“上面牧场的碧玉之湖”。</p><p class="ql-block"> 这是文字层面赋予羊卓雍措的释义,然而在藏民的心中,它却是“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皆无法尽览羊卓雍措的全貌。它有三个姐妹,分别是空母错、沉错、巴久错,还有古羊卓雍措四姐妹于广袤的湖盆之中,它们紧密相连,难解难分,共同汇聚成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圣湖。</p> <p class="ql-block">  当我伫立在圣湖之畔,疾风呼啸而过,猎猎作响。湖边沉积的黄沙被狂风卷起,肆意翻卷、腾空而起,散落之时,重重地击打着我略显干枯的脸颊。无奈之下,我只得蹲下身子,躲避这疯狂的沙尘。待沙尘稍歇,再次起身,凝望着那蔚蓝如宝石般的湖水,只见白浪滔滔,其美之盛,令人心醉神迷。圣湖仿佛有灵,随着照射湖水光线的微妙变化,不断变幻着色彩,浅蓝清新淡雅,深蓝深邃幽远,孔雀蓝明艳动人……</p><p class="ql-block"> 羊卓雍措是典型的高原堰塞湖,据说早在约4亿多年前,便因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而悄然形成。此前,在318国道的米拉山口前,因白雪皑皑,无法涉足几公里外的思金拉措。但如今能得见羊卓雍措这方圣湖,也算是没有辜负此次藏地游历的一番心意。</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8)大 峡 谷</font></h1><br>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隐匿在藏地雪山深处的神秘区域。<br> 车子缓缓停在空旷寂寥的峡谷口,入口处,两座由石头堆砌而成的巨大石塔,宛如两位忠诚的卫士,静静伫立于此。石塔断面上,金色的大字熠熠生辉,分别篆刻着“大国伟大复兴梦想”与“建设幸福美丽西藏”的字样。在这片壮阔山河的映衬下,释放出别样的庄严与豪情。凝视石塔,同时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神圣感,心底深处那股对未知的探索欲望,也被悄然点燃,催促着自己赶紧踏入这片神秘之境。<br> 车子再度启动,驶入高山的怀抱之中。我们在观景台停下了脚步,一块醒目的大石头映入眼帘,上面那红色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起点”,仿佛是一把开启神秘之门的钥匙。当地导游站在石头旁,手指向江中心的一座小岛,声音轻柔却又带着几分神秘地说道:“那个岛叫‘魔鬼岛’,岛背后最窄的江口,便是大峡谷的起点了。”<br> 我远远地凝视着那座离观景台有些距离的小岛,心中不禁感叹,大自然这位神奇的艺术家,到底是怎样的鬼斧神工,才造就了如此奇妙的景观啊!这座小岛,不仅点缀了这片山河,更像是一个故事的遗迹,引出了藏地那些古老而神秘的传说,让人心驰神往。大峡谷的起点,就在江流从东西走向毅然延伸为东南走向的拐弯处,江水似乎带着使命,毫不犹豫地朝着更高的雪峰腹部奔去,那勇往直前的气势,让人动容。 此时,导游抬手,指向另一座最高的山峰,眼中满是自豪地说道:“看呐,那就是南迦巴瓦峰!”东南边的南迦巴瓦雪峰,如同一位遗世独立的巨人,与隔江对峙的加拉白垒峰,这是地质变化与江水长年不懈冲刷共同书写的传奇。在喜马拉雅山脉这个大家族里,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最高峰,早已被人类征服,留下了无数攀登者的足迹;可南迦巴瓦雪峰,这位喜马拉雅山脉末端的高峰,至今仍保持着它的原始与纯净,始终没有人类登临的足印。如另一个“羞女峰”称谓一样,拒绝着尘世的纷扰,让人心生敬畏与向往。<div> 我们怀着满心的期待,继续前行。大峡谷的江流,慢慢翻过山谷,而南迦巴瓦雪峰好似一把利剑,直插云霄,傲然横亘在皑皑白雪与流动的浓云里。我站在那儿,久久无法回神,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7782米高的雪峰,以及落差6000多米的江岸,难以想象,雅鲁藏布江是怎样带着无畏的勇气,在这中间挺身穿过,它的坚韧与顽强,怎能不让人赞叹!<br> 我忍不住朝着崇山峻岭深处望去,高处,雪山高耸入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好似神灵居住的地方;中部,森林郁郁葱葱,茂密的枝叶交织在一起,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每一片树叶都像是在诉说着生命的故事;低处,芭蕉叶嫩绿欲滴,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更像在跳着欢快的舞蹈;更深处,雅鲁藏布江的滚滚绿水,如同一条惊世的巨龙,咆哮着奔腾而去,那磅礴的气势,让整个天地都为之震动。<br>  这一切的一切,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到极致、震撼人心的画卷,让我沉醉其中,心中满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9)卡 定 沟</font></h1><br> 卡定沟景区,坐落于林芝与拉萨间的318国道之侧,海拔两千九百八十米。“卡定”在藏语之中,意谓“人间天堂”,此称谓深契藏地传统文化之韵。<br> 所谓“沟”者,实则为一河,即林芝辖区内汇入雅鲁藏布江的支流尼洋河,卡定沟乃尼洋河之一部分。然于藏地那盘桓浩渺的水系之中,此沟此河,初看似无甚出奇之处。实则不然,其“奇”存焉,且奇得谲怪,奇得精妙,令人沉醉,流连忘返。<br> 此地山脉独有的地质地貌,着实令人称奇。深沟两岸,由花岗岩构成。耸立的花岗岩呈天然原始之态,陡峭险峻,仿佛鬼斧神工雕琢而成。常人难以攀援,即便是特殊人员欲登顶,亦极为艰难。长久以来,这些花岗岩受岩缝中雪水的侵蚀,形成了难以言传的纹理与图案。其形其态,宛如上苍之神仙化身,于巨石上下、内外聚集,造就了充满神性的景观。<br>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那高达两百余米的瀑布。它从绝壁高处飞流直下,恰似天河倾泄,如雾似练,无畏而从容地飘落。水帘之间潜藏的仙君,各自施展法术,各自潜心修身,各显神通,只为藏地子民获取幸福安康。在最险要处的巨石之上,恰似勾画出观音菩萨的形貌,她双手托举着熟睡的婴儿,为人间送来多子多孙的福音,令人心生敬畏,忍不住顶礼膜拜。 飞瀑四季长流,汛期之时,水流如虹,水雾朦胧,使得卡定沟呈现出丛林茂密、如梦似幻的迷人空间。这里不仅生长着阔叶林植物,亦有针叶林植物。而最为独特的,当属紫竹丛林。据藏地讲解员所言,整个藏地唯有此处生长着紫竹,相传是观音菩萨飞身至此之时,将普陀山的紫竹一并携来,故而演绎出这般仙境般的胜地。<br> 回首望去,整个深谷之间,紫竹漫山遍野,密密麻麻。路径皆于紫竹林下开辟。修长的紫竹,叶子细长,碧绿通透。春风轻拂之际,它们婆娑起舞,身姿婀娜,仪态万千。有的相互牵手,似在亲昵低语;有的独自挺立,尽显风姿绰约;有的在水边嬉戏;有的在空中舞蹈。它们无一不在展示着山光水色的秀丽与丰饶,无一不在传递着可媲美江南山川如画的深厚情愫。<br> 不仅如此,飞瀑汇入深壑,穿越石堤,层层铺展,层层积蓄,于紫竹之畔构成了深潭与小瀑布。那洁白无瑕的雪山水,时而静谧地停留,其安宁的神态,令树缝间飘动的白云亦驻足俯视这圣水的倩影;时而活泼地跳跃,其鲜亮的容姿,引得山里归来的小鸟也与之联欢歌吟。站于小桥之上,水中可映出游人的倒影;在平台的桌前小憩,溪流会欢快地奔向游人身旁。<br>  如此美妙的观光之地,让游人产生置身于熟悉的江南水乡的错觉,由此更加沉醉于卡定沟这充满传奇色彩的怀抱中。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10)藏地牦牛</font></h1><div><br></div><div> 在浩渺苍穹之下,空气稀薄,近乎缥缈。雪山深处,凛冽低温是冷酷的独裁者,无情地掌控着一切,令土壤之上的物种繁衍之路荆棘丛生,举步维艰。即便有生命以顽强之姿破土而出,仅能看到从基部小心翼翼探出柔弱的触角,全然不见平原上那蓬勃盎然、绿意葱茏的生机盛景。<br> 于这般绝境之中,藏地的牦牛是神秘而坚毅的使者,引发人们无尽的思索:它们究竟凭借何种力量,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里,将生存与繁衍的传奇延续至今?当穿行于雪山环抱的宽阔谷地,雪花纷纷扬扬飘落在土层之上,或堆积成高矮错落的雪丘,或凹陷成幽邃的雪洼。在那雪花深处,隐隐约约似有野草的影子,然而并非充满生机的翠绿,而是一片衰败枯黄的残茬,在冰雪间沉默不语,似在诉说着生存的艰难。<br> 牦牛们低垂着头,在枯黄的残茬间耐心而执着地寻觅着生的希望。它们动作缓慢却坚定,不禁让人心中泛起疑惑:这般艰难的觅食方式,真的能满足它们最基本的果腹需求吗?它们身披黑色“蓑衣”,在雪地中踱步,身影缓缓移动。透过车窗望去,它们的身躯看似弱小,既无光滑油亮的皮毛,亦无壮硕肥美的体格,一种难以名状的担忧,悄然在心底滋生蔓延。</div> 不知何时,雪花悄然飘落,刹那间将大地染白,也温柔地覆盖在两只牦牛身上。母牛深情地低头,用舌头轻轻舔舐着小牛身上的雪花,那动作饱含着无尽的慈爱与呵护。小牛则温顺地在母亲身旁打转,偶尔因难耐严寒,前肢缓缓跪倒在地。母牛见状,愈发低垂头颅,亲昵地舔舐着小牛的脸颊。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小牛终于艰难地重新站立起来,紧紧依偎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br> 此般情景,恰似一幅细腻动人的画卷,轻轻触动着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令人既感动于这份舐犊情深,又心酸于它们生存的不易。高原上的牦牛,每一步前行,都是与极寒天险的顽强抗争,这无疑是生命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若它们静止不动,等待它们的将是被白雪无情掩埋,彻底丧失生存的希望。即便奋力前行,极目远眺,四周仍是一片荒芜,饥寒交迫与食物匮乏的困境如影随形。可即便如此,也无法动摇它们对生命的执着坚守,怎能不让人由衷惊叹!<br> 从地球生态演绎的宏大视角来看,藏地绝不能发生温室效应,否则人类将面临难以预估的灭顶之灾。然而,目睹藏地牦牛如此艰难的生存境遇,内心深处又不禁涌起一丝期盼:倘若茫茫雪山深处,能奇迹般地出现江南绿洲小草丰美的景象,让牦牛从此摆脱严寒的肆虐,远离饥饿的威胁,重现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迷人风光,那该多好。<br>  若真能如此,牦牛将不再仅仅是高原上顽强求生的生灵,而是会成为令人敬仰、顶礼膜拜的圣灵,成为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到那时,我的心中那一抹为它们担忧的愁绪,也将如轻烟般消散得无影无踪。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11)藏地琐事</font></h1><br> 在大地的边缘,藏地,那片被神灵亲吻过的土地,如同一部古老而神秘的史诗,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铺展。水系纵横交错,宛如大地的脉络,每一条支流都怀揣着自己的故事,义无反顾地投入雅鲁藏布江的怀抱,如同游子回归母亲的臂弯。<br> 有些支流,像是大自然笔下的狂草,穿越幽深的峡谷。狭窄的谷底,乱石如狰狞的野兽,横亘在河道之中。而河水,恰似无畏的勇士,以粉身碎骨的决绝,一次次翻越阻挡;它们的咆哮,是对自由的呐喊,是对归宿的执着追寻;那奔腾的身姿,在峡谷间刻下生命的印记。与之不同,另一些支流则似舒缓的小令,流经宽阔的河谷。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天空的湛蓝与云朵的洁白;偶尔泛起的涟漪,是它轻声的呢喃。河岸的沙滩,细腻而柔软,宛如大地洒下的一把把金色的沙粒,温柔地诉说着时光的故事。<br> 在狭窄的河道旁,险峻的山势未能阻挡生命的绽放。茂密的植物如同绿色的精灵,在悬崖峭壁间寻得一方立足之地,它们与山谷相互依偎,共同编织出一幅如梦如幻的画卷。每一片叶子,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在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生命的气息。而在平缓的山谷,山峦像是沉睡的巨人,沉默而又庄严。它们的身躯上,少见葱绿的植被,只有裸露的岩石,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在河道与山峦的平行阔地,不规则的良田如大地的补丁,被牧民辛勤耕耘。稀有的庄稼或繁茂的牧草在风中摇曳,似绿色的波浪,那是藏民对生活的希望,对土地的热爱。<br> 沿着河流的走向,柏油路如同一条黑色的丝带,蜿蜒在大地之上。车辆疾驰而过,打破了藏地的宁静,却又融入了这片山水之中。在狭窄的弯道,或是山体滑坡的临时路段,车辆不得不放缓速度,似乎敬畏大自然的力量。那些狰狞的巨石,像是历史的守望者,静静地伫立在路边,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它们是藏地沧桑历史的无言诉说者。而在平坦的路段,公路两旁的环道树,如同忠诚的卫士,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牦牛成群结队,在路边悠然漫步,它们的眼神中透着宁静与安详,接纳独有的时空所赋予的空灵与自由。 部分河岸宽阔的丘陵地带,是藏民生活的栖息地。错落有致的道路,将房屋如同棋子般散布在这片土地上。商铺林立,虽有与内地相似之处,但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都散发着藏地独有的气息。内地的繁华,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而这里的富足,则似一首古朴的歌谣,在岁月的流转中,吟唱着藏民的坚韧与执着。<br> 藏地的建筑,是凝固的诗。没有传说中破旧的屋子,眼前的建筑,保留着传统的韵味,却又焕发出新的生机。有的仿照布达拉宫样式建造的房屋,下部白墙如雪,纯净而圣洁;上部红墙似火,热烈而庄重。更多的房子屋顶,都有插着经幡的高台;经幡在风中舞动,像是在与神灵对话,传达着藏民的祈愿与信仰。<br> 藏地的岩石,是大自然赐予的礼物。藏民们用智慧和双手,将石头堆砌成坚固的房屋。这些房屋,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藏民心灵的寄托。平顶的设计,让藏民可以在闲暇时,仰望星空,与天地对话;镶嵌在墙体上的窗棂,引入温暖的阳光,照亮了藏民的生活。尽管这里的建设与藏地的拉萨、林芝、山南等市区及县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乡镇区域内的每一座房屋,每一条道路,都凝聚着藏民的心血与汗水。<br> 藏民的生活,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从博物馆的展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曾经使用的土胚灶台、铜铁锅具、彩绘木碗,与内地并无太大差异。这些日常用品,见证了藏民平凡而又真实的生活。而唐卡、经筒和藏民的服饰,则是藏地文化的瑰宝。唐卡,那一幅幅精美的画卷,用珍贵的颜料绘制而成,每一笔都蕴含着藏民的信仰与智慧。文成公主亲手绘制的唐卡,历经千年,依然光彩夺目,它是汉藏文化交流的见证,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经筒,在藏民的手中缓缓转动,每一次转动,都像是在吟诵着古老的经文,传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藏民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每一个细节都诉说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br>  这片雪域高原,远离内地,却又与内地紧密相连。无数的河流汇聚在雅鲁藏布江,它们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更孕育了藏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藏民与自然和谐相处,守护着这片净土,使之成为世人心中向往的人间天堂。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结束语</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时七天(3月12-18日)的藏地之旅,所经之处,观光胜地众多,然无法详尽记录。唯有那心灵所受到的震撼,深深地镌刻在心房,久久难以消散。当再次搭乘飞机,缓缓离开藏地时,漫天的白云悠悠飘荡,将雪域高原温柔笼罩,一切如梦似幻,坠入了那神奇而缥缈的仙境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