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道德经》

jm

<p class="ql-block">最近跟着小简在诵读《道德经》 ,已经读了40章,每次诵读十分钟左右,有些内容似曾相识,感觉在很多鸡汤文中被引用,诵读到第十六课时,突然想起这一章曾经听过一次讲座。</p><p class="ql-block">那是十多年前了,有个80后学生留校当老师,她讲《道德经》,请我给她一些建议,我那时没有想过要去研究这些传统文化,直言不讳的说没有看过《道德经》,而且我讲课语速很快,信息量有点大,和古代圣贤慢条斯理的讲道有点不搭。当时笑谈这种课好像是那些退休老教授的专利,他们死死地抱着这部古老的典籍,在里面寻找先古的智慧。</p><p class="ql-block">时光缓缓流淌,岁月的浪花很快将我推向了人生的彼岸,我也成了退休老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已经告老还乡,也抱着这部典籍,寻找先古的智慧,想起这个学生当年缓缓的语调:老师,道德经早学早收益。那个温馨的画面经过岁月的冲洗,转化为生命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几天阳光灿烂,春风拂柳,樱花树含苞待放,我需要什么呢?我真的需要先贤古籍中的智慧来养生?</p><p class="ql-block">答案是肯定的!得帕后身体能量不足,过低配生活,不忙碌,药物细水长流,生活静水流深,无所事事风轻云淡,这时候反复诵读某些章节,发现《道德经》的语言节奏独特,古文音韵自带一种古朴的感染力,诵读多遍,它既是一面镜子(照见本心),也是一扇窗(窥见天地)。诵读不是寻求标准答案,而是通过文字与自我、与世界持续对话的过程。</p><p class="ql-block">今天选摘两段经典语句,看看能否悟道:</p><p class="ql-block">第一段,“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是《道德经》第十六章中的经典语句,它揭示了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也为我们指明了养生的要旨。特别是观复两字:在万物蓬勃生长中,体察其循环往复的规律,最终回归虚静的本源。对帕友而言,观是指观内心,觉察自己的身体,避开外界喧嚣,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心若躁,浮生皆乱;心若静,举世皆安。静,不仅是治愈一切的良药,也是一个人最顶级的养生方式。</p><p class="ql-block">心静了,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呼唤,衣食住行松弛有度,放下过往的执念与怨恨,人的心灵变得纯净,才能感受自然的风声雨声,花开花落,才能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段:“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静,是人生的根本,也是生命的归宿。没病之前,觉得奋斗才是人生的主旋律,得病后,静心养身,少虑养神,少欲养性,将“静”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静曰复命,现代医学发现,人体细胞、激素分泌均遵循周期性规律,顺应自然节律(如规律作息、减少熬夜)即是对“复命曰常”的践行。可见帕金森患者的睡眠非常重要,要通过规律生活与静心练习改善睡眠,减缓病情进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两段经典语句是《道德经》虚静思想的养生法门,更是重塑生命观的契机。通过“致虚守静”,患者可逐步摆脱对疾病的恐惧,在“,观复”中领悟生命的韧性——正如万物凋零后必再萌发,心灵的宁静终将孕育出超越病痛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老子的智慧提醒我们:生命的富足不在外物的丰盈,而在内心的澄明与安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