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流驻跸归营晚 坐看旌门落日红 84天巡游日志之24

老殷

<h1> 2024年6月3日,早饭后离开赤峰市,前往喀喇沁旗王爷府镇的王爷府。</h1> <h1> 先说说本期美篇的标题,这是康熙皇帝在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巡游喀喇沁时挥毫写下的: </h1><h1> 古木苍山路不穷,</h1><h1> 霜林飒沓响秋风。</h1><h1> 临流驻跸归营晚,</h1><h1> 坐看旌门落日红。</h1><h1> 这是康熙皇帝描绘的当时喀喇沁地区的自然风光,以及他欣赏落日余晖的惬意心情。</h1> <h1> 喀喇沁旗王爷府,也称喀喇沁亲王府,位于内蒙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镇,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清代蒙古王府。</h1> <h1> 喀喇沁旗王爷府始建于1676年(康熙十八年),最初为郡王府规格。</h1> <h1> 喀喇沁王爷府,是内蒙现存王府中建成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规格等级最高、保存最好、知名度最高的古建筑群。</h1> <h1></h1><h1> 喀喇沁王府先后有12位王爷在此袭政,院内的塑像是贡桑诺尔布(1871年-1931年),他是喀喇沁旗蒙古亲王的最后一位王爷。</h1> <h1></h1><h1> <span style="color: inherit;">1912年清朝灭亡后,贡桑诺尔布失去了王爷的称号,但他依然在蒙古族社会中保持着较高的声望。他在晚年继续关注民族教育和文化的发展。1931年,贡桑诺尔布去世,结束了其一生的政治和文化活动。</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贡桑诺尔布的一生,不仅是喀喇沁旗王府历史的缩影,也是蒙古族从传统走向近代化的一个重要节点。他开明的思想和改革的行动,为蒙古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被后人所敬仰和纪念。</span></h1> <h1> 喀喇沁亲王府原占地300余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共有400多间房屋。</h1> <h1> 这是王府曾经豪华的“座驾”和“停车场”,堪比现代的“劳斯莱斯”。</h1> <h1>  整个王府分为中轴区、东西跨院和后花园。中轴区有五进院落,主体建筑包括府门、轿厅、回事处、议事厅和承庆楼等。</h1> <h1> 王府建筑气势恢宏,融合了塞北地区、蒙古民族和藏传佛教三大建筑特色。</h1> <h1> 王府的建筑风格严谨对称,体现了清代官式建筑的典章制度。</h1> <h1>  </h1><h1> <span style="font-size:22px;">喀喇沁亲王府是研究清廷对蒙古各部采取的政治策略的重要实物佐证。</span></h1> <h1> 府内建筑室内照片,格格的闺房等。</h1> <h1> 燕贻堂是清朝王爷听戏的场所。</h1> <h1> 王府内还有孔庙(上图),承庆楼(下图),王府内唯一的楼式建筑,楼上为佛堂,楼下为祠堂。</h1> <h1> 喀喇沁旗王爷府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活生生的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见证了喀喇沁旗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王府内藏品丰富,仅明清时期的文物就有1400多件。</h1> <h1> 满清贵族居然有十二个等级,文武官员的等级标志“补子”。武官的“补子”即相当于现代的军衔,文官的“补子”即相当于把政府的“任命书”挂在了胸前和后背。</h1> <h1> 在王府博物馆里可以看到清代各级官员的朝冠服饰,以及影视作品里常提到的“顶戴花翎”等实物。</h1> <h1></h1><h1> 喀喇沁王府曾与清皇帝联姻,1692年,康熙皇帝将第五个女儿和硕端静公主下嫁给第五任扎萨克噶勒藏。 </h1> <h1> 清朝以来,蒙、满、藏关系一直很特殊,尤其和蒙古的关系,从喀喇沁王府多代与清皇室联姻,可以看出其中的历史端倪。</h1> <h1>  喀喇沁王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h1> <h1>  喀喇沁王府的后花园。</h1> <h1> 喀喇沁王府整个院落犹如缩小版的红楼梦大观园。</h1> <h1> 参观完喀喇沁王府,我们来到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的辽中京遗址博物馆。可惜不巧博物馆因维修闭馆,只能在外围打卡。</h1> <h1> 好在上期美篇已对辽朝京都做过介绍,辽中京是辽代五京之一,辽代帝王常驻在这里接待宋朝以及外国使臣,本期就只做简要解说。</h1> <h1> 辽中京名义上是辽王朝的陪都,但由于其地理位置比首都辽上京更靠近中原,在辽国的军事、政治、经济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辽代中后期皇帝,多以辽中京作为王朝的统治中心。</h1> <h1>  辽中京始建于1007年(辽统和二十五年)。北宋和辽朝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双方缔结了“澶渊之盟”,北宋每年给辽朝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等,辽国获得大量“财政收入”,为都城的兴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h1> <h1>  大明塔,又称为辽中京大明塔、感圣寺佛舍利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  大明塔,是中国第三大古塔中保存最好、体量最大的一座古塔,它见证了大辽之繁荣,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营建并保存完整的重要文化遗产。</h1> <h1>  塔上雕塑的特写。</h1> <h1>  这是又一座辽代古塔小金塔。</h1> <h1>  辽塔上精美的雕刻和装饰艺术,反映了辽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水平和审美观念,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h1> <h1>  “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两国百年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有记载的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h1> <h1>  没能进到辽中京遗址博物馆,我们只能在遗址周边打卡拍照。</h1> <h1>  辽朝时代的文字看似汉语又有不同。</h1> <h1>  当皇帝的都想千秋万岁,可惜,历史由不得任何皇帝的意志。</h1> <h1>  最后还专程去看了一座辽中京遗址附近的一座残塔。后来才知道,辽塔已成为一种文化象征,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也是赤峰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h1> <h1>  参观完辽中京遗址,按计划驶向辽源市。</h1> <h1>  一路上景色不错。</h1> <h1>  一看时间不早了,临时决定在奈曼旗下了高速。</h1> <h1>  奈曼旗属于内蒙古通辽市 ,地域面积和上海市差不多,也是8000多平方公里,但人口不到50万。<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1> <h1><p>  天色渐晚,我们漫步在奈曼旗街头,欣赏着曾经边塞的美丽景色。要不是自驾游,真的不知道我国还有“奈曼”这个地名,有点像东南亚国家的地名。在制作本期美篇时查资料才得知,“奈曼”一名源于蒙古语“乃蛮”<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p> “ 乃蛮”是古代蒙古部落之一,在12世纪时,乃蛮部雄踞于阿尔泰山一带,文化较发达,有自己的文字, 统治着多个部落,是当时蒙古高原上势力强大的部落联盟。13世纪初,乃蛮部在与成吉思汗的战争中失败,部众逐渐离散、迁移。其中一部分乃蛮人向东迁徙,来到了如今奈曼旗这片土地上。后来,成吉思汗将这片领地赐予了他的弟弟哈撒尔后裔。此后,乃蛮部的一些遗民融入到了这片土地上的部落中,他们带来了“乃蛮”这一名称,经过演变,逐渐成为“奈曼。<br> 明天去往通辽。</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