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彝家人爱绣花,在服饰上绣一朵朵娇艳欲滴的山茶花。这或许源于彝家人自小开始的耳濡目染,孩子刚一出生,就被放到绣满花朵的抱裙里包裹起来;稍大一些,又被放入满是花朵的裹被里,背到了母亲的背上。坐月子的母亲干不了农活,却放不下手中的针线,于是用五彩的丝线在衣服上、裤子上、鞋子上、帽子上绣出一朵朵山茶花。最不能少的,是为孩子做上一顶带点老虎皮的帽子。找不到老虎皮,就用狗皮替代了,只是在帽檐上用丝线绣个老虎头的图案,等到孩子离开襁褓,就把老虎帽给他戴上,预示孩子虎虎生威、茁壮成长。据说虎皮狗皮都能辟邪,母亲已期盼孩子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健健康康的长大。因为所有彝家孩子睁眼就能看到山茶花,故而彝家人无论男女,没有不喜欢穿戴绣花服饰的。</p> <p class="ql-block"> 我也不例外,只是因为在兄弟姐妹中我排行老三,外婆家生活困难,母亲生我之后,外婆家实在没办法再像大哥二哥出生时那样,来送祝米的时候送上一床绣满茶花的裹被,只是送了点糯米、红糖、鸡蛋,让母亲补一补身体。而我只能委屈的躺在大哥二哥背旧了的裹被里,只是重新换上一条绣满茶花的裹被带。</p><p class="ql-block"> 母亲为了弥补我没有新裹被的缺憾,就用些碎布缝了顶狗皮帽给我,狗皮上的毛是纯白的,两个帽尖在耳朵上方高高竖起,狗皮缝到了帽尖上,毛茸茸的白色狗毛忽闪忽闪的,戴上之后煞是威风。除了帽檐上的虎头,其它地方都绣满了一朵朵山茶花。这顶帽子成了我的最爱,时时当成宝贝,直到五六岁还一直戴在头上,别人想拿去戴一下都不肯,一旦拿走,总是又哭又闹,直到帽归原主。现在收拾抽屉,偶然翻出儿时与爷爷奶奶的合影,一寸的黑白照片上,一群孩子已经分不清楚谁是谁了,可那个戴狗皮帽的我却总能被一眼认出。每当此时,哥几个总要调侃几句,说一说我儿时的事。因为护帽,又哭又闹的我被大人们戏称“三赖毛”。或许是因为戴了那顶绣满茶花的狗皮帽,我的童年倒也没什么波折,譬如别的孩子掉进厕所、跌下高坎、掉进水塘的事我从未遇到,偶尔头疼发烧、腹痛腹泻,被父亲灌些草药也就好了,并无大碍。</p> <p class="ql-block"> 奶奶爱绣花,尖尖的小脚鞋面上,被她绣满了密密麻麻的花。整只鞋面除了五颜六色的花,就剩下些黄色的枝梗和绿色的叶片,看不到一处布料的底色。鞋跟处长长的鞋尾巴上,也要绣上三朵五朵五颜六色的花。从我记事起,奶奶就不干农活了,整日里坐着绣花。找来些废纸,用剪刀裁剪出各式花样,把花样粘到衣服裤子上,就开始穿针引线、配色调料,然后开始埋头绣花。由于侄儿侄女多,孙子外孙更多,这个缝一个抱裙、那个缝一床裹被,或是为新出生的孩子缝顶帽子、为上学的孩子缝双鞋子,整日里忙得不可开交,一有空闲就缝。直到老了,眼花穿不上针了,都还在缝,只是时不时叫上一声:“小兰来帮我穿一下针、小莲来帮我找根线”。直到80多岁,眼睛实在看不清楚了,才遗憾的把她的宝贝、那些装在鸡脚骨头做成的针筒里的绣花针送给了儿子媳妇。</p> <p class="ql-block"> 母亲也爱绣花,她的技艺来自于外婆。只是天足的母亲需要把更多精力花在干农活上,挣到工分才能分到粮食,用来养活几个孩子。对于绣花这种浪漫的伙计,只能在喂完猪鸡、关好牛羊、哄睡孩子之后,在煤油灯下缝上一会儿,但更多的针线活是给孩子缝补衣服,纳底做鞋。抽空做上一双两双绣花鞋,也是放在柜子里,只在做客时拿出来穿一下。包产到户后的母亲有了更多时间,也不需要缝补衣服了,孩子们穿上了皮鞋运动鞋,母亲就绣鞋垫。外出的孩子每次离家,总要拿给三双五双,让孩子把鞋垫放入皮鞋运动鞋里。母亲绣的鞋垫扎实硬朗,不会往后滑。踩在密密麻麻丝线缝出来的花朵上,又舒适又暖和。</p> <p class="ql-block"> 男女青年表达爱情,汉族送玉佩、蒙古送银饰、藏族送哈达、苗族送荷包腰带。彝家的青年小伙如果收到姑娘的绣花鞋垫,那是爱情已经降临到你的头上了。哪个姑娘看上小伙,就会找个合适的机会,送上自己亲手缝制的鞋垫,或是在高山头上说日子跳脚时、或是在赶集相会分别间,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递上。小伙接了,如果喜欢对方就会回赠礼物,或是送块手帕、或是送块头巾之类。如果不喜欢,就会把鞋垫送回。</p><p class="ql-block"> 我亦因一双鞋垫与妻子结缘。妻子喜欢绣花,小时看到母亲绣花,找根针拿块布,穿上根丝线,就在旁边依葫芦画瓢。当我认识她时,已经长成窈窕淑女,绣得一手好花。送我的鞋垫上除了绣有几朵山茶花,还绣上几个“花好月圆、永不分离”之类的字。鞋垫上的绣花暖和了我的脚板心,爱情之火也从脚底升腾,最终俘获了我的心,相互结成了伉俪。</p> <p class="ql-block"> 或许是在我身上的成功让她受到鼓励,她越发爱绣花,除了缝鞋垫,还把花绣在了衣服上、裤子上、帽子上、鞋子上。之后更是创造性的缝绣片、绣挂画。图案也是五花八门,什么山茶花、梅花、兰花、葵花,花鸟虫鱼、纷繁复杂。被评为县级彝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更是热情万丈,关注了些抖音、快手账号,学习起36种针法、72般花样、108种绣片绣品,找了个屋子挂出来,满屋子花团锦簇,把我都看得有些眼花缭乱。每过一段时间卖出一套绣花的衣服、售出一条绣花的裙子,收到巨款之后,高兴之余,大方的拿上瓶红牛、递给一包火烧干巴,也让我尝尝彝绣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看来这“背着娃、绣着花、挣着钱、养着家”的彝绣娘,也是实打实的可以挣钱了。一代又一代彝族妇女绣到布上的山茶花,终于结出果实,可以榨出香喷喷的油来了。曾经自绣自用、自制自穿、自产自足的彝绣,从“指尖上的技艺”变成了“指尖上的经济”,让彝家妇女鼓起了荷包、挺直了腰杆,顶起了一片天。</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牟定彝和园,彝绣一条街的铺子里,绣花的衣服裤子琳琅满目,品类更是数不胜数:裹被、枕头、围腰、帽子、小包、绣垫……应有尽有,所有的物品上都绽放着各色小花。从大门里的第一家、牟定县的全国人大代表金瑞瑞的彝绣文化传播公司开始,彝家妇女指尖上绽放出来的山茶花开满了整条街,越来越茂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