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出行日期:2024年8月17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河早晨的气温如进中晚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午我们决定去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游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晨餐后先开车在市区转了一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市区不大,道路基本呈井字格布局。虽人员稀少,但街道非常宽敞,城市恬静,平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这里暖日不多,但人们依然在这短暂的时光里把自己的家园妆扮得如田园一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去敖鲁古雅使鹿部落的途中,再次来到冷极广场,此时早上不到八点半,广场温度计显示只有17°C,人们依然是长衣长裤打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河几乎没有夏季,春秋相连,一年中冰雪天气长达200余天,年平均气温零下5度多,是中国录得极值低温的地方。2018年国家气候标志认证为“中国冷极”,和漠河、牙克石一起称之为中国最冷的地方。由于生态环境极好,2021年被中国气象局授予“中国天然氧吧”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河的地标性建筑当属根河边冷极广场旁的中国冷极温度塔,呈三角锥形,尖白体绿,塔体三面是温度刻度标记,一面上还有四个红色大字——中国冷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冷极塔的路边立着旅游线路指示牌,指示着根河几个著名的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岔路口边,塑立着一群驯鹿雕像,从这里就可以驶往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景区停车场已停满了车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景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敖鲁古雅,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熬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即熬鲁古雅鄂温克族乡,面积1767.2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仅有的1500多人总人口,还包含有鄂温克、俄罗斯、达斡尔、蒙、满、回、朝鲜族和汉族八个民族,其中,鄂温克族200人多一点,饲养着中国仅有的1300余头驯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为鄂温克族的一个分支,大约四百年前从勒那河畔迁到额尔古纳河流域。在勒那河时代他们开始驯养和使用驯鹿,因此被称为“使鹿部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敖鲁古雅使鹿湖落景区坐落于根河市西北4公里处,敖鲁古雅村2014年被国家首批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2年9月晋升国家AAA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驯鹿雕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景区门票及各项服务标准介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鄂温克族服饰打扮的工作人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景区观光车在敖鲁古雅艺术中心、驯鹿文化博物馆和驯鹿园三站停留。</p> 熬伦古雅艺术中心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熬伦古雅艺术中心主要用于举办熬伦古雅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心内主要展出了一些鄂温克族人生活、文化和服饰类用品,展品众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萨满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兽皮童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兽皮男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鄂温克族传统服饰多以狍皮、犴(àn)皮、鹿皮等兽皮制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猎民在狍子皮上所作的炭笔画。</p>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以驯鹿为主题的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大量的实物、图文、复原场景</span>全面展示使鹿鄂温克人的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等情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鄂温克,是鄂温克民族的自称,族名有着“走下山的人们”和“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两种含义。历史上曾被称为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其居住地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各有特点。1958年3月5日,根据鄂温克人民的共同意愿,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发布公告,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统一称为鄂温克族。中国鄂温克族人口3万多人,有独立语言没有文字,生活与工作中,鄂温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蒙古语言文字,信仰萨满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部落,“使鹿鄂温克”人口210余人,饲养着1300余头驯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使鹿鄂温克人把一年分为六季,根据不同季节,来安排他们的生活劳作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以狩猎、驯鹿为传统生活方式,与森林有着密切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驯鹿皮制作的驮篓、驯鹿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犴(àn)皮滑雪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式犴皮皮靴、童靴、皮手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加工兽皮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斜仁柱,鄂温克语为 “杆子支起的房子” 之意,是圆锥形的住屋,当地人称“撮罗子”。用25-30根松木杆搭建,高约3米、直径4米左右,夏秋季以桦树皮“提哈”覆盖,冬春季兽皮“乌讷坎”围之。里边有火塘,可烧茶做饭或取暖,左右两面的铺位“别”,门对面的铺位 “玛鲁”。铺位用松木杆搭建,高20公分左右,兽皮褥子“库玛兰”,被子“呼尔拉”。“玛鲁”的右上方挂有神像,女性不得靠近。猎枪通常靠挂在“玛鲁”左侧的杆子上。两个铺位间可放置衣物等物品,进门的两侧“桥尔安”,放置餐具厨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斜仁柱”是根据游猎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出来墙顶一体的住屋,也是泛北极地区诸族共同的居住形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鄂温克人以兽肉为主食,狍子的肝、肾通常生吃,他们认为可明目;也食面包(列巴)、饺子、面条面片等面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鄂温克人婚配为一夫一妻制,实行族外婚,但他们的葬俗是没有固定墓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本世纪,生态移民后,他们放下猎枪,驯鹿饲养、发展旅游逐渐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p> 驯鹿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驯鹿苑是中国唯一和最后的狩猎部落敖鲁古雅鄂温克使鹿部落,既有大兴安岭的茂密森林,又是动物的乐园。游客可以与几十头驯鹿亲密接触,与大自然相拥消融。烤列巴、制兽皮、树上屋等再现了使鹿部落原始的生活方式,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头未成年的小驯鹿,半米高,温顺可爱,正与孩子们亲密接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驯鹿一般每胎产一仔,哺乳期5-6个月,幼仔出生两三天即可跟着母鹿觅食,几天后就能像大鹿一样奔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驯鹿俗称“四不像”,长着马一样的头、鹿一样的角、驴一样的身躯、牛一样的蹄子。驯鹿是群栖动物,成年驯鹿体重90-150公斤,体长1.5-2.3米,肩高110厘米左右,蹄子宽大,尾巴极短,平均寿命二十年左右。每天需进食数十公斤,以苔藓、石蕊和嫩枝条为食,秋天的蘑菇是它们的美味。驯鹿主要有褐色、灰白色和白色,性情温顺,善于在沼泽、森林、湿地、雪地上行走,每小时约5-6公里,驮物30-60公斤,是使鹿鄂温克人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2000年,被我国列入二类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驯鹿雌雄均有角,公鹿角分枝繁复,角枝更大,角间距能达1.5-2米。鹿茸皮每年脱落一次。我们刚看到血红的鹿角无茸,还误以为是人为去除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客喂食的都是干苔藓,若掉于地下,或拾起再喂,有些驯鹿还不愿再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部落里用炭火烤出的“鹿奶列巴”,热腾腾,外焦里嫩,松软金黄,奶味香甜,酵香浓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中架起的木屋,称为“靠老屋”,意为“树上仓库”,是使鹿鄂温克猎民在长期狩猎、迁徙过程中搭建在树上的库房。这种具有民族特点的仓库以树为四柱,离地高三、四米,上盖桦树皮遮挡雨雪,也可防野兽。仓库不设锁,人们可以蹬梯上下,如果有其他猎民出猎断粮,可在就近仓库拿取,没有人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恰恰相反,认为这是断粮人的权利,是主人的义务,这也是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一直保持到现在的共享理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中挂着多张鄂温克人晾晒的兽皮,这一传统至今保留着,不过,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和时代发展,他们已放下猎枪,融入现代社会新的生活,狩猎会与他们渐行渐远,但驯养的动物还会使他们有机会继续把这种传统保留下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次在这里见到狍子。余原以为狍子是大型兽类,至此方知,狍子更像是小鹿。它身上的皮毛颜色会随季节变化,夏天呈橙黄色,秋冬变为灰色,与自然相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狍子有“傻狍子”之称,缘于它好奇心强,遇险不跑,似乎要弄个明白,很容易被猎人所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敖鲁古雅鄂温克使鹿部落,让我们了解了鄂温克族人的悠久历史和他们的文化生活习俗,也使我们得以有机会看到这难得一见的驯鹿、狍子,融入自然,融入森林,感受不一样的生活,体会祖国的地大物博,非常值得。</p>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