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工程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延绵一公里,气势恢宏,内容丰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云冈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它是北魏道武帝时期(公元460年),由著名高僧昙曜和尚奉旨主持开凿的。主像为释迦牟尼佛坐像,高13.7米,气魄雄伟,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昙曜选择武州山最高处开凿的石窟,雄伟壮观,被称之为“昙曜五窟”。在中国建筑艺术史和佛教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也是公元五世纪中国石刻艺术的冠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佛洞第五窟,开凿于公元471—494年,窟内北壁坐佛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后世包泥彩绘,呈唐代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云冈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滿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小龛最多。全区有大小洞窟256个,主要洞窟45个,造像5万余尊。佛像从几厘米到17米不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上,云冈石窟饱经沧桑,北魏时期大兴土木,到了唐代,平城呈现萧条景象,石窟建造动作不大,辽金时期又进行了十年之久的修整,元代古寺庙院尚存,明代遭兵燹,沦为灰烬,清代又得以重修。建国后,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多次整修,石窟成为了国家文保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云冈石窟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了一个朝代雕凿而成,是具有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其雕塑艺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传统,同时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窟内的佛像、菩萨、力士、飞天人物形像生动活泼,雕刻精细,艺术成就极高,在建筑、音乐、宗教、书法、历史等方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云冈石窟,最好请导游或专门研究者讲解,只看表象,难以理解内涵。走马观花式浏览,等于囫囵吞枣,难解其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笔者2024年9月参观云冈石窟时,适逢游人如织,耐心排队方能入窟。石窟内人推着人前行,在每一处只能停留片刻,加上窟内光线较暗,很难细致拍照,所存照片质量欠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云冈石窟,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那些精美的佛像、绚丽的壁画、独特的建筑,仿佛还在眼前浮现。中外艺术在这里相互碰撞,胡汉文化在这里交织,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在这里体现。云冈石窟是博大精深的历史画卷,是内容丰富的艺术宝库。需要我们世世代代倍加珍惜和保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