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是一个民族古今文化传承的最好见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参观博物馆,就像读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能更好的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缅怀先辈,贴近历史事件,看清历史脉络,<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史为鉴,</span>寻找生命的意义。陕西历史博物馆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十分丰富,构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可以说陕西的历史变迁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对于我这样一个博物馆控来说,多次往来西安,却一直无缘陕历博,实为一大憾事。</p> <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免门票,但陕西历史博物馆非常之难预约,有网友称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门票,号称全国最难约的门票,尤其是周末和假期,不光是一票难求,简直连登陆的机会都没有,堪比春运抢票。从网上网友们专门制作的“保姆级攻略”、“预约妙招”、“流程诀窍”可见一斑。在学习了很多妙招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终于提前五天在陕历博放票的那一刻迅速点击预约,幸运的抢到了周六12:30-14:30的门票。</span></p> <p class="ql-block"> 周六下午14:30准时进入陕西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进入博物馆检票大门,迎面而来是一组雄伟壮观的仿唐建筑群,建筑的外观为仿唐风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了一个辉煌时代的风貌。博物馆是由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张锦秋女士设计的。黑灰色砖瓦,粉白色墙漆,与我们常见的唐代红色墙漆不同,开创了一种新仿唐风格的建筑美学。博物馆大厅有博物馆参观介绍及布局图,博物馆的陈列可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基本陈列为陕西古代史。系统的展现了陕西自蓝田猿人至鸦片战争的发展过程,突出了周、秦、汉、唐等封建社会的盛世和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走进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气势磅礴、雕工精美的硕大石狮,名为“顺陵走狮”。这尊石走狮身体与底座为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高大雄伟,代表了这一时代石刻艺术发展的最高水平。据考证,这尊目前为止中国发现最大的古代石狮雕刻,是以武则天母亲杨氏之墓顺陵前的石狮为原型复制而成。它被誉为“东方第一狮”,观众从它身上可以看到唐代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不凡气度。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出身于弘农杨氏观德王一系,是隋朝宰相杨达的女儿,杨达的兄长杨雄被隋炀帝封为观德王。武则天在入宫之前依靠外公一族抚养长大,在成为皇后、女皇以后,“母以女贵”的杨氏先后被封为代国、荣国、郑国夫人,享尽荣华富贵,于“咸亨元年八月二日崩于九成宫之山第”,享年92岁。杨氏去世后,唐高宗给丈母娘提高身份待遇,令杨氏以王妃等级修建墓冢,称为太原王妃墓。</p> <p class="ql-block"> 史前时期,陕西境内就有古人类活动,从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我们的祖先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步告别了蒙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礼貌。那里有蓝田猿人、大荔人、半坡人、华人公认的中华始祖轩辕黄帝…….史前人类为了生存,适应自然、同时又坚韧不拔的改造自然,渐渐的在满足生存所需的同时,还创造着艺术,艺术的创作和想象又反作用于人类的思想意识,向更高层次的文明进发。这样的文明曙光却是以亿万年来计算的!应对祖先,我们只有敬畏!实用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同时也萌生了早期的科学,怀着崇敬的情绪欣赏着古人的杰作,毕加索比之那些在陶器上作画的原始人类艺术家的出色作品当会自愧弗如!有史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最伟大的陶瓷工匠应对老祖先在陶瓷造型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岂不汗颜我们的先人以前创造了世界上任何一个邦域无法比拟的工艺和文学成就,青铜器、陶瓷、雕刻、书法、绘画、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和诗词歌赋等等,其中的每一项成就都能让世人所惊叹。</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距今120万年前的蓝田体态人相貌</p> <p class="ql-block"> 在第一展厅陕西古代文明展的展品中展出的是一具距今115万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年女性蓝田人头骨化石。</span>为1963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调查队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在蓝田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陈家窝发现的。蓝田人生存的年代是迄今已知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早期的蓝田人为西安最早的居民。当时蓝田人的生活地区,草木茂盛,很多种远古动物栖息,包括大熊猫、东方剑齿象、葛氏斑鹿等素食动物,更有凶猛的剑齿虎。蓝田人用简单而粗糙的方法打制石器,包括大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在自然环境中挣扎求存。他们捕猎野兽,采集果实、种籽和块茎等为食物。</p> <p class="ql-block">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西安市高陵区杨官寨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杨官寨遗址于2004年被发现,是目前所知最大的庙底沟类型遗存,目前已发现“庙底沟文化环沟、西门址、水利系统、成人墓地等设施“,被认为是“一处经过全面规划、功能齐备的史前聚落“。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庙底沟类型彩陶纹饰的特点之一就是“花瓣纹”。听陕西考古博物导游介绍,“主要有单瓣、双瓣、四瓣、多瓣花瓣纹,都是数量不等的叶片形花瓣巧炒排列组合而成。“导游说,“何以为'华’……花者,华也。华山就是花山,华人实为花人……”,说得真好。庙底沟的“花瓣纹”被博物馆认为是“华人”的起始。</p><p class="ql-block"> 这只彩陶罐,就是一只比较典型的仰韶庙底沟类型花瓣纹罐子。敞口尖唇,口下内敛出一窄圈短颈,口下接圆肩,鼓腹,服下陡然向内折出略向内曲的斜直壁,平底无足。颈部到腹部下侧一点的位置,饰有花瓣纹,纹饰非常漂亮,且看得出工匠绘制工艺娴熟,寥寥几笔,精美就呈现出来了。罐子个头也不小,器形比较规整,也是那个时代仰韶文化比较常见的陶器造型,那个花瓣纹,真的好漂亮。</p> <p class="ql-block">陶鼓</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西安市高陵区杨官寨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一组新石器时期的陶器</p> <p class="ql-block">一组石制生产工具</p> <p class="ql-block">铜罍(lei)</p><p class="ql-block">商代/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罍是一种盛酒器,有方形、圆形之分。无论方圆,大致器形为,小口圆肩,肩下向内收,平底或低圈足。除肩部有两耳,下腹部还会有一个耳,用于倾酒。罍最早出现于殷墟中期,到西周早期就比较少见了,西周晚期时被另一种青铜器“醽“(读作“灵”)替代。</p><p class="ql-block"> 这只罍是一只非常漂亮的商代青铜圆形罍。一窄圈直口,口下向内弯折出内曲的颈部,颈下又向外侈出成丰肩,肩下内收,为向外鼓出的斜直壁,平底。颈部两周凸弦纹,肩部两兽首形耳,并有一周数只浮雕涡纹。涡纹下一周凹弦纹。器物近底处,也有一只圆雕兽首形耳。整件器物做工非常规整,难以相信这是出自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工匠之手。规整程度可与现代工艺的产品媲美。纹饰简单,但圆雕兽首耳的栩栩如生、整器精美的涡纹也可看出工匠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商代兽面纹酒具</p> <p class="ql-block">镰形器</p><p class="ql-block">商代/汉中市城固县龙头镇龙头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类似镰刀,是收割稻麦的吗?</p> <p class="ql-block">陶壶</p><p class="ql-block">西周/宝鸡市岐山县礼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京当镇礼村,是三千多年前“虞芮之讼”故事的原发地。礼村,位于岐山京当村东南,相传为周人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虞芮之讼”是指发生在虞国和芮国之间的土地争议,最终在周文王的感召下停止争执的历史事件。虞国和芮国是两个小国,两国交界处有一块风水宝地,长期以来因其归属问题而争执不休。为争夺这块肥沃的土地,两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且邦交关系逐渐恶化,争端问题仍未解决。听说西伯最是公平公正,两位国君决定去岐山找周国国君姬昌评判。田地里,相邻两块地的田埂非常宽,这是农夫相互推让的结果呀!在路上,成年人碰倒了孩童,道歉的道歉,原谅的原谅,这是大家相互友好的表现呀!市井中,热闹非凡,但井然有序,青壮年搀扶老年人,大孩子牵着小孩子,这是尊老爱幼的体现呀!都城里,官员们言行有度、礼让有加,士让大夫,大夫让卿,各安其位,各尽其职,全无争权夺势的气息,这是遵循先祖礼仪、法度的结果呀!回国后,二君相互推让那块土地,以所争之田,弃为闲田。自此,两国都以道义为重,教化百姓过着平安自在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几父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周/宝鸡市扶风县齐家村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 几父壶,容酒器,直口, 长颈,圆腹,圈足。颈部有龙首 衔环耳。盖沿及颈饰窃曲纹,腹 饰波曲纹,盖顶和圈足分饰团 鸟纹和斜角云纹。整器造型饱满周正,端庄典雅,纹饰精美且古朴。而垂肩鼓腹的造型,看起来十分具有现代感。<span style="font-size:18px;">口内有铭文 五十七字,大意为:某年五月庚 午日,几父在西宫受赐于同仲, 所赐有仆四家、金十钧等。几父 答扬皇君之美,因而为其烈考作为祭壶。</span></p><p class="ql-block"> 从我参观博物馆的经历,对青铜器的知识也略知一些。壶的定义不如鼎、簋那么“清晰”。比如鼎,三足圆鼎、四足方鼎,两耳,用于煮肉或者盛放煮熟的肉。簋,大致上是碗形器身,圈足,后来有方座,三足簋,用于盛放煮熟的谷物。壶的用途会有些“众说纷纭”,有将其归为“酒器”,亦会被归为“水器”,现在博物馆中通常结合两种说法,“用于盛酒或水”。壶的器形,早期的壶,大约商代,与卣、觯相似,后来演化为长颈鼓腹状的“圆壶”,或壶身为方形的“方壶”。</p> <p class="ql-block"> 旟(yú)鼎,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三足圆鼎,造型敦厚雄伟,形体厚重庄严,1972年于陕西宝鸡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属于国家一级文物,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座西周旟鼎,承袭了商代圆鼎的风格,鼓腹,敛口,折沿,立耳,柱足,鼎身上部口沿之下的装饰是饕(tāo)餮(tiè)纹。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之一,纹饰凝重、庄严、夸张、神秘,纹饰多以动物面目形象出现,故又称之为:兽面纹。旟鼎内壁铸有铭文四行,共二十八字,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王姜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旟便做此鼎纪念。旟鼎内壁的铭文见证了西周的土地分封制,对研究西周早期的土地制度提供了重要史料,其内容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其造型及纹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旟鼎铸造的时代明确,被学术界公认为周康王时的断代标准器。</p><p class="ql-block"> 鼎本来是一种炊具,即煮肉的锅,后来随着礼乐制度的强化,鼎也逐渐成为一种权利和等级的象征。传说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为政权的象征。以后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曾遣使询问周朝九鼎的大小轻重,以后“问鼎”就成为企图篡夺政权的代名词。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问鼎中原”,“鹿死谁手”等都与这件文物有关。鼎,一般可分为圆顶和方顶。圆顶一般为鼓腹,双耳,三足,整个造型给人以稳定、威武的感觉。所以,人们用狮胸虎足来形容它。而成语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则是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征。青铜器上的纹饰是研究青铜艺术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青铜器上的纹饰可分为两大类,即:动物纹和几何纹。总的特点是神秘怪诞,很难看懂。这是因为作器者本意是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p> <p class="ql-block">柞钟</p><p class="ql-block">西周/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套柞钟为一组八枚,是迄今为止已发现西周编钟权数较多的。“柞”为铸钟主人名。钟的转角两处称为鼓部,其上都铸有铭文,前四件钟各铸一篇铭文,后四件铸一篇铭文,内容相同。铭文大意是说柞在三年四月甲寅这一天受到周王的册命和赏赐,感到非常荣幸,因此铸钟纪念。</p><p class="ql-block"> 编钟起源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是古代宫廷中主要的演奏乐器也是大型打击乐器,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一的扁形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钟架上,用木槌敲打奏乐。编钟一般在民间很少流传。编钟作为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常用于宫廷大型祭祀、庆典等节日,编钟每个钟的敲击声音都有所不同,并且表面绘有精美的纹饰图案。在古代时期,铸造青铜器一般都是官府行为,尤其是像编钟这种大型国之重器。古代祭祀不仅使用礼器,也使用乐器。后世儒家所言修礼乐可兴邦国,这种思想就是根源于西周的编钟。</p> <p class="ql-block">师丞钟</p><p class="ql-block">西周/宝鸡市扶风县强家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件铜钟叫师丞钟,是目前在众多出土存世的铜钟中,是西周时期最大的一件,做工十分精美。师丞钟的形制特点:属于甬钟类。钟鼓部装饰大云纹及鸾鸟,篆间装饰双头兽纹,舞上装饰窃曲纹。钲间和鼓部有铭文四十八字:“师丞肇午(作)朕刺(烈)且(祖)虢季、囗(上面一个宫字,下面一个九字,此字电脑打不出)公、幽叔、朕皇考德叔大林钟。用喜侃前文人,用祈屯(纯)鲁永令(命),用匃眉寿无疆。师丞其万年永宝用享”。铭文记录了师丞为烈祖幽叔、父德叔铸大林钟,用以祭祀先祖,祈求多福长寿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这铭文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据介绍此青铜钟出土后,有学者通过对铭文中出现的人名与相关的青铜器中人名联系,将这一家族的世系进行排列,并就此推断出了许多相关铜器的年代。从这一点上讲,师丞钟可以是青铜铸造的家谱。</p> <p class="ql-block">伯壶</p><p class="ql-block">西周/西安市长安区张家坡出土</p><p class="ql-block"> 跟常见的西周壶那种几乎满饰的壶,气质不太一样。大片留白,没有什么纹饰,一把端庄大气的青铜壶。内有铭文“伯宝壶”</p> <p class="ql-block">伯庸父<span style="font-size:18px;">盉hé</span></p><p class="ql-block">西周/西安市长安区张家坡出土</p><p class="ql-block"> 盉hé,最重要的形制特征就是有长流,因此可以直接倒酒或水,不需要勺斗之类的舀器。内壁有铭文三行36字:“白(伯)庸父乍(作)宝盉,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p> <p class="ql-block">一组青铜食具(每一个器具,每一段铭文都是一个千年往事的家国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礼貌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那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构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省历史博物馆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礼貌的艺术殿堂。参观的时间虽然有限,但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些财富,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悠久传统和深厚底蕴是无限的。</p> <p class="ql-block">钢车辕饰</p><p class="ql-block">西周</p> <p class="ql-block">鲁方彝盖</p><p class="ql-block">西周</p><p class="ql-block">宝鸡市岐山县祝家庄出土</p><p class="ql-block"> “彝”,泛指所有“祭器”、“礼器”,后来“方彝”被作为专有名词特指一种酒器。器身横截面为方形或矩形,有盖,盖有钮,盖及钮均为“四面坡”形,或者说“庑殿式屋顶”形。这件 “鲁方彝盖”在博物馆官网资料中介绍为“齐生鲁方彝盖”,其”齐生鲁”由盖内壁的铭文而来。此盖内壁有铭文六行四十八字,讲述商人“齐生鲁”做生意赚了钱,制作此彝纪念亡父“乙公”。“明确出现'贾’的身份,金文中罕见”。器身虽遗失,但由器盖可以推测,整器体型庞大,在各博物馆展出的彝中应是非常大的一只。独特的铭文内容,和巨大的体积,让这件彝盖显得格外珍贵与重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蠡(li</span>)方尊</p><p class="ql-block">西周</p><p class="ql-block">宝鸡市眉县李家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蠡方尊内壁铸有铭文108字,大意为:某年八月初吉,穆公陪同蠡在周庙接受册命,周王命蠡掌管王室禁卫军西六师、王行、三有司,兼管六师及八师艺,并赐给命服等,是研究西周军事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日己方尊</p><p class="ql-block">西周/宝鸡市扶风县齐家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日己方尊的形质特点:方体圆囗,敞囗,鼓腹,方圈足。四角高出扉棱。颈部饰蕉叶纹,下纹鸟纹。器内有铭文十八字:“作文考日己宝尊宗彝,其子子孙孙永宝用,天。”据介绍,这些铭文的大意为:“天氏”家族铸造这些祭器,是为了纪念父亲“日己”,希望父亲的功德与荣耀能庇护子孙万代。</p> <p class="ql-block">蠡(li)方彝</p><p class="ql-block">西周/宝鸡市眉县李家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彝为古代的盛酒器,主要盛行于商至西周。奇特造型的器耳仅见于西周中期,之后极少见到。巨大的器盖占据了整器的三分之一,造型为四坡屋顶形,铸以扉棱为脊,共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正脊中间立一屋顶形钮,反映了当时的四面坡、重屋式的建筑结构,使今人可一窥周王室宫殿的建筑风采。蠡青铜方彝内壁铸铭文10行107字,记载作器人“蠡”是周王的同宗,周王命蠡掌管司徒、司马、司空和周六师、殷八师的军政和屯田事务,并赐衣物、玉佩和车马饰等厚赏,蠡因此作器以记其荣宠,颂扬天子恩泽。</p> <p class="ql-block">梁其壶</p><p class="ql-block">西周/1940年宝鸡市扶风县任家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件精美的梁其壶非常有特色,椭方形,长颈鼓腹,圈足低矮,下沿有边圈,颈两侧有一对象鼻兽头衔环耳,口沿内折,平盖,钮作圆雕卧牛。腹部以条带作格,中饰窃曲纹,颈和圈足分别饰兽目交连纹和弦纹,口沿四周饰有一周镂空的莲瓣环带作为装饰。在器口和盖缘的外壁上还发现了当时的铭文,一共有四十五字。内容主要是说此壶是梁其为其祖父所作之器。正是因为这些铭文,才让梁其壶的身价倍增,成为众多学者不断研究的对象。梁其壶纹饰繁复华丽,造型精致优美,壶顶镂空的花冠,壶盖上生动可爱的卧牛以及器耳上高高扬起的象鼻,无不具有强烈的动感,与器体流线型设计相呼应,使整体造型显得十分轻盈生动。制作精巧,让人难以想象这是3000年前所做。</p><p class="ql-block"> 这尊梁其壶于1940年2月在陕西扶风任家村出土,轰动一时。当时与梁其壶同时出土了一百多件文物,后来大部分被军阀和古董商盗卖到国外,或下落不明。只有少部分留存国内收藏。梁其壶共出土两只,另一只已流失到了美国,现收藏于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它盉</p><p class="ql-block">西周/宝鸡市扶风县齐家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盉内</span>铸有做器者的名字“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盉</span>与盘经常配套使用,商周时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孟用来注水,盘用来承接洗过的废水。</p> <p class="ql-block">青铜龙</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这件铜器出土年代与地点不详,是西安公安局交博物馆的,学者推测是战国时期秦代的遗物,此龙形体巨大,龙体中空,头呈方形,鼓目,翻鼻,张口,身饰鱼鳞纹,尾盘卷为中空的椎体,见证着秦帝国的强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蠡</span>(li)方尊</p><p class="ql-block">西周</p><p class="ql-block">宝鸡市眉县李家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蠡方尊内壁铸有铭文108字,大意为:某年八月初吉,穆公陪同蠡在周庙接受册命,周王命蠡掌管王室禁卫军西六师、王行、三有司,兼管六师及八师艺,并赐给命服等,是研究西周军事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跪射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秦</span></p><p class="ql-block"> 跪射俑均出于二号兵马俑坑东北角的弩兵方阵中。此方阵共有跪射俑160件,位于方阵的中心。它们服装和姿态基本相同,都身穿交领右衽齐膝长衣,外披黑色铠甲,胫着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绾圆形发髻。均作蹲跪姿,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竖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侧,双目炯炯,凝视左前方。两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持弓弩状。跪射的姿态古称之为坐姿。坐姿和立姿是弓弩射击的两种基本动作。坐姿射击时重心稳,用力省,便于瞄准,同时目标小,是防守或设伏时比较理想的一种射击姿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杜虎符</span></p><p class="ql-block">秦/<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5年出土于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北沈家桥村</span></p><p class="ql-block"> 这是虎符,现存的只有一瓣。“虎符”是古代用于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兵符,外形似老虎而得名。“虎符”由两瓣组成,各自的铭文完全相同,两瓣能够对齐相符才能调动军队。据网上资料至今为止发现的虎符都是秦国的,共三件:秦新郭虎符、秦杜虎符、秦阳陵虎符。</p> <p class="ql-block">马踏匈奴(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陕西省兴平市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是是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是汉武帝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战功,就让当时的能工巧匠雕刻的雕像。一匹昂首屹立的战马,四足下踏着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以战马象征西汉政权的声威和霍去病的战功,群雕中没有出现霍去病的形象,却更加强了象征性和纪念意义。战马既警惕又安详,既善良又含讽刺的神情,似乎在讥笑被踩的失败者;仰卧马下挣扎的武夫露出绝望的神情,反衬出马的英雄气概,一下子让我想到了那个传奇的少年将军以及封狼居胥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彩绘步兵俑</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咸阳市长陵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长陵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合葬墓。</span></p> <p class="ql-block">着衣式彩绘骑兵俑</p><p class="ql-block">汉/咸阳市阳陵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上林”铜鉴</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陕西省西安市三桥镇高窑村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 铜鉴体量硕大,敛口,鼓腹,圜底,双耳。器外壁口沿下刻铭四行二十九字:"上林铜鉴容五石重四十四斤,阳朔四年五月李骏造二百四十枚,第廿四。"鉴主要的功能是盛水和盛冰,也可以沐浴、鉴容。</p> <p class="ql-block">“上林荣宫”铜方炉</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西安市延兴门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炉沿上有铭文2段42字。第一段铭文“弘农宫铜方卢(炉),广尺,长二尺,下有承灰,重卅六斤。甘駕二年,工常造,守風顺临,第二”为汉重帝甘置二年(公元前52年)锡炉时所刻;第二段铭文“上林荣宫,初元三年受”为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补刻。说明这件方炉原属弘农宫,后调至上林苑荣宫使用,这种关于器物调用的记载,在铜器铭文中为首次发现。</p> <p class="ql-block">彩绘跽坐女俑</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西安市灞桥区姜村(江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三女表情沉穆,似在沉思。</p> <p class="ql-block">“汉并天下”瓦当</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 这枚西汉早期的瓦当,中间有一个圆形的钮,双十字线分割,上面用篆书书写了四个字“汉并天下”,属于瓦当中的文字记事瓦当。</p><p class="ql-block">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而这枚“汉并天下”瓦当,就是为了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专门制作的。“汉并天下”四个字,随圆就势、构思巧妙,盘曲自如,运用了避让、拉长笔画的方法,使文字在天圆之中尽情舒展,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褐釉鸟纹双耳瓷锺[zhōng]</p><p class="ql-block">西汉/1963年西安市北郊车家堡出土</p><p class="ql-block"> 青釉铺首衔环双耳瓷锺是西汉时期的原始瓷,器型仿青铜锺。原始瓷从夏代晚期出现以后,经过漫长的发展,直到东汉才完成了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战国时期的制瓷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然而瓷器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从战国中期至东汉中期之前,出现了无论胎釉质量还是艺术成就均持续下降的器物,有学者将其称之为秦汉原始瓷。秦汉原始瓷在中国瓷器的起源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它上承战国时期的原始瓷, 另一方面下启东汉成熟青瓷的烧造。</p> <p class="ql-block">具有环保功能的雁鱼灯</p><p class="ql-block"> 在多个博物馆的汉代出土文物展中见到过,汉代贵族使用的一种灯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皇后之玺</span></p><p class="ql-block">汉代/其发现地点距汉高祖与吕后合葬墓长陵仅1000多米/永久性禁止出境的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这枚印章上雕螭虎,<span style="font-size:18px;">螭虎</span>腹下钻以透孔,以便穿绶系带。玺台四侧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并琢出长方形阴线框,其内雕琢出4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每个云纹均以双阴竖线与边框相连。阴线槽内残留有部分朱砂。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笔画粗细均匀,深度一致。帝后直接使用的遗物发现很少,经考证印的主人即是大名鼎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p><p class="ql-block"> 吕雉(别称:吕后、汉高后,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砀郡单父县人,刘邦的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也是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迄今为止,皇后之玺仍是我们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属于国家级文物。它是反映汉代礼仪制度与宫廷文化最高等级的历史遗存,同时也代表了汉代治玉的杰出成就,具有难以估量的文物价值与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金饼</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西安市未央区出土</p><p class="ql-block"> 汉代黄金货币之一,仅用于赏赐、馈赠以及大额交易。据介绍为1999年出土于汉长安城东北谭家乡,共出219枚,每枚重250~300克,总重约54.5公斤,纯度达95%,其表面有黄、张、马、吉、贝等姓氏戳记。因其出土地东距汉长安城宣平门约5公里,推测这批金饼可能原属皇宫府库,因汉末战乱流失并被藏匿于城外地下。曾在南昌海昏侯墓也见过类似大量的金饼。</p> <p class="ql-block">朱雀玄武博山炉</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公元263年)/西安市蓝田县吕氏家族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炉体为碗形,炉盖为山形,炉柄为一只朱雀,底座为一只玄武,还有一圆形盛盘。炉体底部的小圆柱下接朱雀形炉柄头上的插榫。朱雀圆眼钩喙,长颈翘尾,昂首向前,展翅直立,表情颇为淡然自若。朱雀的双足踩在一只玄武的背上。玄武身体平趴着,但龟头却高高仰起,与朱雀直直的双腿近于平行。玄武,是龟蛇的组合。就这件熏炉而言,龟比较容易看出来,蛇不是那么清楚。但仔细看就能发现,在龟身两侧、四肢头部之间弯曲盘绕的,正是两条蛇。外底有四字刻铭:“丹内者盘”(也可能是“内者丹盘”)。</p> <p class="ql-block">汉兵马俑</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咸阳市杨家湾出土</p><p class="ql-block"> 再现汉初军阵形式的杨家湾汉代兵马俑坑中,代表作战部队的俑坑共10个,骑兵占了6个,表明西汉初期骑兵在军队编制中已成为主要的作战力量。汉代军队编制及作战形式的这一变化,很大程度上应是向业方匈奴等游牧民族学习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汉兵马俑阵</p> <p class="ql-block">彩绘车马纹铜镜</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榆林市绥德县出土</p><p class="ql-block"> 铜镜是古代妆容工具,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科学价值,彩绘铜镜是铜镜中的珍品。虽然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色泽艳丽,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双口鎏金刻铭铜扁壶</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 西安市公安局移交,壶内腹中部铸有垂直的铜隔板,以区隔左右两边腹内存储的酒液不相混合。而且底足外侧刻有铭文“食官酒”。 壶口圆直,双口,短颈,鼓肩、扁腹、腹部两侧有铺首衔环、长方形低矮圈足。通体鎏金。</p><p class="ql-block">官酒:古代的国营酒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盛唐气象</p><p class="ql-block"> 与“汉承秦制”一样,继隋而起的唐王朝在全面继承隋朝各种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创新发展,从政治经济制度到文化艺术、社会风气,都将中国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并终于在盛唐之际以世界第一强国的雄姿,崛起在亚洲东部广阔的大地上,写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章。如果说公元前后的三四个世纪之中,世界文明主要还是中国的秦汉帝国与欧洲的罗马帝国分庭抗礼、东西方文化发展水平相对平衡的话,那么公元7世纪到公元9世纪,就是以长安为中心、以唐朝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一柱擎天辉耀四方的时代。对中国古代的巅峰盛世、黄金时代——唐朝,宋代史学大师司马光有“三代(指夏商周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的评价。而当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也曾说过,如果有机会选择生活在中国的古代,他将选择唐代,足见唐代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p> <p class="ql-block">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模型</p><p class="ql-block"> 大明宫是大唐帝国的大朝正宫,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北侧的龙首原 ,是唐长安城三座主要宫殿三大内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240余年 。大明宫是唐帝国最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名永安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父亲李渊修建的夏宫。工程未完,李渊已故。遂于贞观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宫。在唐代长安城禁苑中,位于城东北部的龙神链首原。此宫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宗命令扩建,第二年即迁入大明宫听政。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此宫毁于兵火。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故宫的四倍。宫城共11个城门,其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游饥孙街宽达176米,是唐代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群。经考古发掘在大明宫内有含元殿遗址、麟德殿遗址、三清殿遗址等大型遗址。如今遗扯已变成了公园,但走在这里,每一步都在穿越时空,与唐人相遇,似乎空气里,都有唐人的呼吸。这不是一般的唐土,这是大唐的宫殿,在这里行走的每一位,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曾大放异彩。这里还留存的每一段宫墙,都是一段故事和传奇。</p> <p class="ql-block">莲花纹石柱础</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1998年西安市兴庆宫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兽纹砖</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咸阳市礼泉县昭陵献殿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贴金安伽墓围屏石楼</p><p class="ql-block">北周(公元557年一公元581年)/西安市北郊出土</p><p class="ql-block"> 2000年,考古学家在西安市icon北郊大明宫乡发掘了一座北周icon时期的墓葬,墓的主人是一位名叫安伽的粟特贵族。粟特人icon是生活在中亚icon地区的民族,他们非常善于经商,常沿着丝绸之路来中国做生意,久而久之就在这里定居,安伽就是其中之一。围屏石榻摆放在墓室的中部偏北位置,由围屏、榻板和榻腿三部分构成。榻是一种坐具, 出现于汉代,这种供多人合坐的围屏石榻在北朝icon十分流行。将石榻放置于墓室中是华化粟特人特有的风俗,它并非用于葬具,而是给死者提供一个在阴间继续与他人交流的场所。围屏内侧刻绘减地浅浮雕贴金图案56幅,题材主要表现墓主人安伽生前出行、宴饮、狩猎、娱乐等场面,画中人物多为胡人。墓主安伽是出身粟特贵族的北周同州萨保,负责管理入华贸易的中亚胡商及袄教事物,居住并葬于长安。此榻雕刻精细,彩绘贴金,题材丰富,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跪起骆驼</p><p class="ql-block">北周(公元557年一公元581年)/2009年征集</p><p class="ql-block"> 北周(公元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之一,由宇文氏创建,定都长安。北周建国后,实际的统治权一直由霸府宇文护掌握,皇帝无法抵挡其势力。为了摆脱宇文护的束缚,北周武帝宇文邕经过一系列的计划与斗争,最终成功杀死了宇文护,掌握了大权。在宇文邕的统治下,北周以德治国,人民安乐,更成功地灭亡了北齐,实现了北朝的统一。然而,宇文邕死后的三年,北周被杨坚的隋朝所取代,接着隋朝又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统一了整个中国。</p> <p class="ql-block">“晋归义羌王”金印 </p><p class="ql-block">西晋</p><p class="ql-block"> 这枚“晋归义羌王”金印为金质,驼钮,正方形印面,篆书阴文“晋归义羌王”五字。羌是居住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西汉时期,最先归附汉朝的羌人有研种、留河两支,汉景帝让他们居住于凉州陇西郡。其后,汉武帝征伐四夷,“北却匈奴,西逐诸羌”,羌人被迫向西北迁徒,与西汉朝廷时战时和,最后接受朝廷管辖,为附汉的羌民。西晋末年至东晋,北方少数民族趁天下大乱,纷起争雄,自称王侯者屡见不鲜,晋室衰微,无力征讨,只好给予虚名以示抚柔。其中有部分羌族首领归附晋朝,因此晋羌印遗存较多,金印仅见于王侯印。</p> <p class="ql-block">跪起骆驼</p><p class="ql-block">北周(公元557年一公元581年)/2009年征集</p><p class="ql-block"> 北周时,其实我国已经经过了最动荡最血腥,最战火纷飞的时期,相对比较安定和平了。陆上丝路通畅,与西方的贸易持续在进行。于是骆驼就成了当时北方都城常见的大牲口。这件跪起骆驼,就产生于那个陆上丝路沟通频繁,工匠工艺再次精进的年代。造型可以说是惟妙惟俏,非常逼真。拍这张照片时,旁边一对情侣经过,说:“这只骆驼做得好真啊!”就是,很真。这只骆驼,大概就是正在起身,后腿刚刚登直,前腿还屈着贵在地上。脑袋脖子,如同常看到的骆驼,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两眼耷拉着,蔑视天下的神情,后颈、头顶,下巴下方至前胸,两只驼峰顶部,都是一层厚厚的浓密的驼毛。驼峰之间挂着驮囊,鼓鼓囊囊,不知装了什么宝贝。驮囊下边还有鞍鞯。整只俑比例正确,形象逼真,细节刻画都非常真实,拿腿部、蹄子举例,之前记录过一件北朝初期的甲马俑,那只俑的马腿就是两根儿柱子,没有做出蹄子。这只骆驼,你看看,蹄子形状、肌肉轮廓,每个位置都如同标本般写实。一件雄伟逼真的北朝骆驼俑。</p> <p class="ql-block">彩绘甲马武士俑</p><p class="ql-block">北周(公元386年一公元524年)</p><p class="ql-block">1953年西安市草场植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骑马乐俑(吹号角、击鼓、吹排箫)</p><p class="ql-block">十六国(公元304年一公元439年)/2001年咸阳市平陵M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五胡十六国,简称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该时期自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后称前赵)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仪仗队,显示出墓主人规格。</p> <p class="ql-block">坐姿女陶俑</p><p class="ql-block">十六国(公元304年一公元439年)/2001年咸阳市平陵M1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释迦佛造像</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一公元534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马</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西安市郊区出士</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农牧业十分发达,特别是养马业最为兴盛。马在唐代社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边塞沙场、生产劳动、游乐出行、商业交通都商不开马。突厥、龟兹、于阗、大食等国进贡的宝马,唐朝政府设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精心养驯。</p> <p class="ql-block">三彩牵马俑及三彩马</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渭南市富平县节愍太子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陶马及牵马俑人,皆是往来于西域等西方客商和流寓长安、洛阳等城市经商的人。证明了唐代与西方民族友好往来的密切程度。</p> <p class="ql-block">高髻持如意仕女图壁面</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西安市唐贞顺皇后敬陵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唐朝的确是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的。如果去观赏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但是,在历史上,唐 朝女性的着装与电影</p><p class="ql-block">中的刻画有所不同。 丰肥浓丽即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 态。虽然仔细观察,唐代三百年间的女性 形象也有一个由清秀到丰肥、穿着由拘谨 到开放的渐变过程,但是,给人视觉冲击力最强、最具感染力和令人过目难忘的,还是那些盛唐时期姿态万千、装束大胆、乐观向上的胖美人形象。</p> <p class="ql-block">白玉伎乐纹带板</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 玉带是指镶缀有玉片的腰带,由带扣、带铐(kua)、带程(ting)和鲩(cha)尾组成。带扣和鲩尾位于腰带两端,类似于现在的皮带扣和皮带尾部装饰;在服饰上用玉带,肇始于唐代。唐代以玉带入官服,用以标志官阶的高低,因而带上的玉板(称为带板)均有一定之规。</p> <p class="ql-block">组玉佩</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西安市长安区刘智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唐代五品以上官员服饰,在腰部以下的装饰品主要是玉佩和级,男女均可佩戴,并以玉佩所使用的玉料和绶的尺寸、质地、颜色不同区别等级高低。</p> <p class="ql-block">玉组佩</p><p class="ql-block">隋(公元581年一公元617年)</p><p class="ql-block">1988年咸阳市底张湾</p><p class="ql-block">隋王士良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女立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西安市高楼村唐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女俑的服饰、发髻、妆容均模仿唐代现实生活中的流行样式,是唐代“以胖为美”审美观念和服饰制度的重要体现。</p> <p class="ql-block">彩绘帷帽女骑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咸阳市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戴笠帽女骑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咸阳市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唐代,国家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发达,在民族大融合与开明开放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唐代妇女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社会上有较强的社交活动。到郊外踏青、听戏、逛庙会,在穿着、婚姻、表达感情方面都甚少受限制。中唐以后,妇女出门已经不再坐在轿子里,而是扬鞭催马在街市奔驰穿行。在初唐到盛唐的墓葬中,均可见到女骑马俑,文献中也不乏唐代女子骑马的记载,说明了这时期的贵族女子,骑马出行已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唐诗里描写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就经常骑马入宫,张祜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唐代女子骑马出行的装束随着时代的不同,也在发生不同的变化,特别是头上戴的帽子。唐初,可以防止风吹日晒、障蔽全身的幂䍠从西域传入,很快成为唐朝妇女喜爱的装束。穿起幂䍠,使妇女显得端庄贤淑,神秘飘逸。幂䍠多用藤席或毡笠做成帽形的骨架,糊裱缯帛,有的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皂纱全幅缀垂于帽檐下,以障蔽面部或全身。到了高宗永徽之后,头戴轻盈帷帽。武则天时期,幂䍠渐渐消失,帷帽开始流行起来,为不妨碍视线,帷帽四缘改为垂挂一圈纱网,考究一些的还在网帘上加饰珠翠,显得十分高贵华丽。</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唐郑仁泰墓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彩绘釉陶戴笠帽女骑俑</span>,圆脸、阔眉朱唇、头戴笠帽,乳白色襦衫外套带花边的黄色半袖,下着淡黄色条纹长裙,足穿尖头鞋,骑在一匹红斑纹黄马上,勒缰前视,神情悠然,高贵文雅,是初唐仕女出行的真实写照,有一种欧洲贵妇人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组唐三彩女立俑</p><p class="ql-block">唐代贵妇出行图再现</p><p class="ql-block"> 与古代大多数时期女性追求苗条、纤细甚至病态的美不同,唐代女性有着非常积极的审美观。不论是唐初的清秀、盛唐的丰满、或是晚唐的随性,无不蕴含着健康爽朗的气质。现在保存的唐代女俑,每一类作品的姿态、动作都表现出特定的思想情绪,毫无呆滞之感。</p> <p class="ql-block">三彩载乐骆驼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西安市中堡村出土/永久性禁止出境的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这件三彩釉陶器以其精湛的陶塑艺术和艳丽的色彩而闻名,被誉为唐三彩俑中的杰作。骆驼载乐俑展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骆驼四足挺立在长方形踏板上,引颈张口作嘶鸣状,驼身为赫黄色,驼背上垫有绿色椭圆形毯,边缘呈蓝色。驼峰上架平台,平台上铺有色彩斑斓的长毯,平台上有7个男乐俑,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衣,盘腿坐于骆背的毯上,分别执笙、箫、琵琶、箜篌、笛、拍板、排箫等乐器做奏乐状。在男伎乐俑中间站立一女乐俑,头微微上仰,面庞丰润,梳乌蛮髻,身着白底蓝花的长裙,右手举到胸前、左臂下垂,作歌舞状。这件骆驼载乐俑造型新颖,器形硕大,骆驼健壮,人物表情丰富,形象逼真,陶塑艺术精湛,色彩艳丽。这件唐三彩造型独树一帜,更是骆驼载乐俑的罕见珍品。即便历经一千三百余年的地下沉睡,其依然保存完好,熠熠生辉,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白瓷螭柄壶</p><p class="ql-block">三彩凤首壶</p><p class="ql-block">唐</p><p class="ql-block"> 螭[chī]龙,又称螭、蟠螭,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小龙,代表着尊贵和吉祥。螭的形象出现在龙之后,应该是在龙山文化与夏之间。虽然说龙和螭为同一家族,且都是以蛇身为基调而成形,但二者的头部却截然不同,实际上螭的形象更像壁虎,所以,也常常被称为“螭虎”;又因身体盘曲似蛇,所以也有称其为"螭龙"的。最早在玉器上出现蟠螭纹的时代是战国,汉代是蟠螭纹在玉器上发展的最鼎盛时期,蟠螭纹也是在汉代才基本得到定型。自此之后,蟠螭纹在玉器上历朝历代都有所表现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蓝色琉璃盘</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宝鸡市法门寺地宫出土</p><p class="ql-block"> 法门寺地宫出土20件玻璃器,大多为公元8-9世纪中东地区的伊斯兰玻璃制品。</p> <p class="ql-block">绿色琉璃瓶</p><p class="ql-block">隋(公元581年一公元617年)/西安市东郊隋基出土</p><p class="ql-block"> 晶莹剔透,小巧玲珑的绿色琉璃瓶,瓶口为管状,腹部装饰有四个凸边凹心的圆形,瓶底有圈足。佛教故事中称金、银、琉璃、颇黎、珊瑚、玛瑙、车渠为七宝,以琉璃或玻璃瓶盛放舍利也是常态。根据出土的墓志称,其所在地是当时隋大兴城的清禅寺内,而且出土时琉璃瓶放置在一件米黄色的瓷瓶口沿上,专家推测这件造型奇特的绿色琉璃瓶可能是由外国输入的瘗[yì]藏舍利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青瓷提梁倒灌壶</p><p class="ql-block">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79年)/永久性禁止出境的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壶盖与器身连为一体,凤凰作提梁,狮子当流,腹部刻缠枝牡丹花,集鸟中之王、兽中之王、花中之王于一身。梅花形注水口设于壶底中央,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将壶倒置灌水,盛满放正,滴水不漏,符合物理学中“连通器液面等高”原理。造型大气,设计独特,纹饰精美,釉色温润,是耀州青瓷中的珍品。这不妥妥的就是传说中的低调华丽有内涵吗?</p> <p class="ql-block">素面银长杯</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铜川市柳林镇出土</p> <p class="ql-block">白瓷胡人头</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西安市东郊段伯阳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胡人头像采用塑刻技法,先模塑头像,再用刀子刻出细部,勾勒出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头戴卷沿胡帽,浓眉深目,大眼,眼珠采用点褐彩工艺、显得眼睛炯炯有神,大而高挺、弯曲的鼻子下,有两道上卷的八字胡,颧骨突隆,满脸连鬓络腮胡须,嘴角流露出不易为人察觉的微微笑意,其外貌特征为阿拉伯人。此器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明亮宜人,釉面有细碎开片。胎色白中微泛黄,胎质较粗。这件头像是唐代匠师取材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杰作,不仅把人的外形刻画得细致入微,而且把一个初到长安城的西域胡人,所流露出的惊奇、喜悦的内心世界也表达得淋漓尽致,反映出唐代匠师高超的造型艺术能力。</p> <p class="ql-block">白瓷皮囊壶</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西安市莲湖区白家口出土</p><p class="ql-block"> 白瓷皮囊壶的形制模仿北方游牧民族的皮囊壶设计而成。壶上部有环式提梁,梁前有一竖直的短管状口,壶身两侧周边做仿皮囊缝合的起线装饰,上部饰花叶纹。通体施白釉,釉面匀净、光润。整个器形显得浑厚、丰满,具有一种充盈扩张的气势。皮囊壶原是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使用的饮水器具,由柔软的皮革制成,后来中原制瓷匠师别出心裁,以其为装饰题材用瓷土烧制出来,只是造型趋于简化。皮囊壶最早见于唐代,盛行于辽金,后世渐少。此壶器形别致,制作精细,与皮制囊壶极为相似,是唐代白瓷中不可多得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酱釉乐舞纹瓷注子</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安康市出土</p><p class="ql-block"> 酱釉又称:"柿色釉,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达5%以上。酱釉的出现始创于北宋的北方窑口,如定窑、耀州窑等窑场中均有烧造,以定窑酱釉最著名。明曹昭《格古要论》中"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的论述。所谓紫定并非紫色,其釉呈棕红色,实际上与今天芝麻酱色调相近的釉,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总领军马铜印</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延安市子长县出土</p><p class="ql-block"> “总领”意为总管、统领。总领一职始见于南宋初年,主管财赋。《宋史·职官七》:“初,建炎间,张浚出使川、陕,用赵开总领四川财赋,置所系衔,总领名官自此始。”金代总领官设于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九月,“设潼关提控总领军马等官”,金代总领成为统领军马的武官将领。“提控”为提辖控制,始置于宋代,本来是临时职称,后演变为正式官职,金代设置极广,文武官职中均有,《金史》中记载了大量提控职官的信息。目前发现的“提控”印也较多,“如有统辖都统的总领提控,有特派招募、扩编、统领军队的宣差提控,而行军提控、行军副提控则应是临时派出带兵征战的武将。路、府、州以及京城均有提控之设,如京城提控、大名路提控、大名府马军都提控、徐州界都提控、辽州总领提控、邳州副提控等。”都有总的意思,“军马”指某部分军队整体,并不单指步兵或骑兵。印文“总领军马都提控”整体意为该官员拥有统领某部军马的权力。金元光年间(1222一1223),总领提控简称为总领,并取代了元帅称谓。“元光间,时招义军以三十人为谋克,五谋克为一千户,四千户为一万户,四万户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统,此复国初之名也。然又外设一总领提控,故时皆称元帅为总领。</p> <p class="ql-block">武士画像砖</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一公元1279年)/安康市西关出土</p><p class="ql-block"> 雕刻的非常清晰,两位武士造型孔武有力,容貌勇猛生动,很像樊哙、张飞。</p> <p class="ql-block">彩绘文官立俑</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一公元1279年)/1955年兴平市出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彩绘单腿晚姿俑</span></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一公元1278年)/宝鸡市风县出土</p><p class="ql-block">跪拜文吏佣</p><p class="ql-block">宋(公元860年一公元1279年)/宝鸡市凤县出生</p> <p class="ql-block">象牙白菜</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36年一公元1911年)</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菜有着很深的文化寓意,“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是传统儒家文化提倡的“安贫乐道”;有很多历代文人都认为,做人不仅要有风骨,更要“一清二白”,同时,谐音是一种广为流传且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白菜则谐音“百财”,寓意财源滚滚,家庭富有。</p> <p class="ql-block"> 走马观花的参观完一二三展厅后,时间关系不能全部参观所有展厅了,于是直接来到珍宝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珍宝馆就是大唐遗宝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文物展,<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个是一个地方,位于第五展厅。何家村窖藏文物发掘是</span>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何家村窖藏文物展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展厅常年展出的一个展览。何家村窖藏于1970年10月在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个基建工地出土。这是出土时候的两个陶瓮,里面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金银器皿271件,银铤8件,银饼22件,银板60件,金、银、铜钱币466枚,玛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带10幅,玉臂环1对,金饰品13件,另有金箔、玉材、宝石等。其中被定为中国国宝级文物的有3件(<span style="font-size:18px;">舞马衔杯纹银壶、</span>镶金兽首玛瑙杯<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鸳鸯莲瓣纹金碗<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定为中国国家一级文物的有数十件。</p><p class="ql-block">国宝之一:舞马衔杯纹银壶</p><p class="ql-block">唐/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永久性禁止出境的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壶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一端开有竖筒状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莲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银壶的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出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壶上的骏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马形象,《明皇杂录》记载,玄宗曾在宫中驯养舞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时,则给这些舞马披上锦绣衣服。按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高潮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有时还让壮士把床举起,让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乐工则站在周围为马伴奏。亦有诗描写舞马完成表演后的神态:“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棹尾醉如泥。”此壶的舞马形象正好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是十分难得的文物珍品。</p> <p class="ql-block">镶金兽首玛瑙杯</p><p class="ql-block">唐朝/1970年陕西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永久性禁止出境的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这件镶金兽首玛瑙杯造型独特,就像一只兽角,它的前部雕刻着牛形兽首,双眼圆睁,栩栩如生。兽嘴处是镶金设计,不仅是装饰,更是巧妙的酒杯塞子,取下塞子,酒液便能自如流淌,头上的羚羊角呈现螺旋状弯曲,与杯身巧妙连接,杯口沿下的圆凸弦装饰,更添流畅之美。这件镶金兽首玛瑙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顶级国宝,它是海内外孤品,是已发现的唯一一件唐代的俏色玉雕,在2002年,它是国家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尊镶金兽首玛瑙杯可能是从西域传到中国的,也可能是居住在长安的中亚或西亚的工匠做的,也有可能是唐代工匠学习外来工艺后的杰作。无论是谁制作的,这件国之重宝,都象征着财富和权力,从这件高贵的艺术品中,我们看到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作为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文物,它在中国文物中也是绝无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鸳鸯莲瓣纹金碗</p><p class="ql-block">唐朝/1970年陕西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金碗造型规整,纹饰凹凸有致,远远望去,犹如盛开的金莲花。从碗口至碗底,莲瓣纹可分为两层,每层十瓣:在上层的莲瓣内,刻着狐狸、鸳鸯、鹦鹉等动物,栩栩如生;在下层的莲瓣内,刻着忍冬花,也就是金银花,象征着长寿。在金碗外壁的空白处,装饰着密密麻麻的鱼子纹,寓意多子多福。在金碗外底圈足内,刻有一只回首展翅的鸳鸯,寄托永结同心的美好愿望。这件金碗流畅的莲瓣、稳重的双重结构和华丽的纹饰,是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在碗的内壁上,有墨书的“九两半”标明的是该器物的重量。至于墨书的目的,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为了防止金银器交易中以轻换重、以小换大的行为,体现了当时严格的金银器管理制度。据《唐律疏议》记载:“器物者,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纯金、纯玉。”由此可推断,金碗最主要的使用者应该是皇室贵族。同时,金银器也经常作为皇帝奖励有功大臣的赏赐。据《唐摭(zhí)言》记载,唐文宗在赏赐大臣美酒时,“遂赐酒两盘,每盘贮十金碗,每碗容一升许,宣令并碗赐之”。因此,它是作为酒具使用的。据《唐律疏议》记载:“器物者,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纯金、纯玉。”由此可推断,金碗最主要的使用者应该是皇室贵族。同时,金银器也经常作为皇帝奖励有功大臣的赏赐。可以说一只璀璨夺目的小碗容纳整个盛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葡萄花鸟纹银香囊</span></p><p class="ql-block">唐/1970年陕西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终于见到了这件唐代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我才领略到了什么叫做精美绝伦!“葡萄缠枝,花鸟相依”是这只香囊的真实描绘。而这只银香囊的奇妙之处,就是无论怎样放置,内部的香料都不会撒落于外。尽管香囊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但其仍然玲珑剔透,令现代人为之叹服。这香囊不仅可以增加体香、用于佛事,还可以装饰衣物。不愧是唐朝时期男女老少都喜爱的饰物啊!通过这枚香囊,让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变得真实可辨。据《旧唐书》记载:安史之乱时,玄宗等逃离长安,途经马嵬坡时,忍痛赐死杨贵妃,并将其埋葬于此。一年后,玄宗经蜀地回长安的途中,念及旧情,密令改造,却发现玉环“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后经证实,这枚香囊便是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了。透过这枚香囊,我仿佛看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开元盛世的歌舞升平,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仿佛看到了千年以前的大唐,浑身上下都散发着自信、乐观、开放的气息——这枚香囊,便是芬香馥郁,盛世大唐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掐丝团花纹金杯</p><p class="ql-block">唐/1970年陕西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金杯口沿微微外撇,深腹,圈足;金杯的腹部焊接着四朵扁金丝编成的团花,杯沿与杯底上下各有一朵金丝如意云;团花本来镶有珠宝,现已脱落。可以想象当初这只金杯的外观是何等华贵美丽。金杯造型优美,艺术效果奢华,制作工艺精湛,让人真切感受到大唐盛世的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凸纹玻璃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代</span></p><p class="ql-block"> 这件凸纹玻璃杯为吹制成型,器壁上的环纹采用粘贴玻璃条的方法进行装饰,其造型、工艺及装饰手法在唐代器皿中甚为罕见,具有波斯萨珊王朝(公元3~7世纪)玻璃器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赤金走龙</p><p class="ql-block">唐/1970年陕西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每条龙体型纤细,神态各异,精雕细琢,模样令人感受到一股“虽小却依旧霸气”的姿态,其身上亦装饰有十分精致的龙鳞,搭配龙身优美的弧度,堪称完美至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何家村容藏共出土了12条小金龙,</span>可最终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四年后的1975年9月26日,陕西历史博物馆欲开门接待访客时,里面的工作人员震惊地发现原本放在隋唐陈列室展柜中的12条金龙竟然少了6条!与其一起消失的,还有一只金钏、一只鎏金花纹八角杯及5支素金钗。国家对此高度重视,警方也着手进行细致调查,至今仍未破获,成为历史悬案。一些专家保守估计这被盗走的6条小金龙市值在3亿元左右,怪不得会引起神秘盗窃者的万般兴趣而使尽手段“神不知鬼不觉”地劫走。比起它们的现金价值,其身上的文物价值更无法估量。正如那些我国流落在异国的其他古代珍宝一样,我们明明知道它们的存在却只能远远地望着而触手不可及,着实使人扼腕叹息。“希望在外的国宝能早日回归故土”的心愿藏于每个中国人心尖,也衷心希望未来的它们能在大众翘首以盼中重回祖国怀抱,到了那个时刻,定是令大众欢欣鼓舞之际。</p> <p class="ql-block"> 由于提前没有做好攻略,博物馆人很多,好多展柜前面围观的人群水泄不通,参观也就随着人流随心所欲,没有按照年代系统的进行浏览,所以也只是走哪看哪,游记也只是依着照片和点滴回忆记录的,感觉很不完整,但每一件文物承载着的那些迷人的历史故事却让我震撼。历史的车轮总是碾过滚滚红尘,一路向前,岁月流逝,往事沧桑,却抹不去那些历史的痕迹。忽然感慨,曾经年少时,总想着去一次江南,看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于画船听雨眠;曾经轻狂,总想痛饮狂歌度岁月,打马江湖看江山。而今时光渐老,却只愿在小城深巷里,煮一壶茶,看这人间的烟,这故事的春秋,这红尘的春夏秋冬,织起了人生的素时锦年,简单的日子里,却也有着自己的诗和远方。幻想披一肩雪,落一衣梅香,深心独往,去到温暖的红尘里,于烟火流年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低眉煮粥,温酒布席。虽已是初春时节,我所在的小城却未见春花初现,了无生趣,惟愿时光安然,愿故人不散,愿千山暮雪,海棠依旧,不为岁月惊扰,平添忧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