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全国劳模李洪定是曾在高坑煤矿工会任职的李明昌的主意。2024年10月14日,我们一行来到煤矿,聆听李劳模讲述他的故事,体验全国劳模心目中的这座矿山。<br> 1948年8月出生的李洪定是江西萍乡宣风镇京口村人,1966年3月以“五年一届轮换工”身份进入到高坑煤矿。18岁还差几个月的他似乎成熟的早一些,力气大,干起活来显然不在话下。那年头,萍乡农村的男孩子仅凭一身力气想走出偏远农村的大概率机会便是来到煤矿下井,他也走上了这条道。 这是江南远近闻名的一座大煤矿!<div> 李洪定早已从在该矿挖煤的同村人嘴中获悉。进矿后不久,他也了解到煤矿此前发展的一些历史:民国25年(193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成立高坑煤矿局,进行立井开凿。民国35年7月,高坑煤矿局与萍矿整理局合并成立赣西煤矿局。解放后,赣西煤矿局被撤销,高坑煤矿隶属于萍乡矿务局。1949年9月至1957年5月,萍乡矿务局投资进行高坑煤矿立井续建,设计年生产为60万吨。立井一水平(标高+40米)于1952年7月建成投产。解放初期,出煤量较低。此后,原煤产量节节攀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58年7月至1959年10月间,开凿500米“七一”平峒,并对平峒进行改建。1958年原煤产量突破90万吨。1965年1月,王家源煤矿和高坑洗煤厂并入高坑煤矿,在册职工增至4479人。该矿有泉江至高坑铁路专用线和萍乡至高坑的矿区公路,并分别与浙赣铁路和320国道公路相通。</div> 李洪定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下井时的情景:在弥漫着陈年汗酸味的更衣室里,班长随手准确地把窑衣扔给他,那团蓝灰色布料在空中划出一条美妙抛物线的情景,至今令他记忆犹新;当安全帽扣上头顶、矿灯卡扣咬住帽檐的刹那,他听到自己后槽牙摩擦的声响,于是赶紧暗中使劲扎牢腰皮带,穿好矿靴,跟随着工友们来到矿井入口;他双眼四处张望,满是紧张与好奇,那黑黝黝的洞口正等着他深入未知;随着罐笼的轰然下沉,他的心也猛地一坠,新工作服硬邦邦地贴在背上有些扎人,而抓着工具的手掌心仿佛在冒汗;抵达井底,身旁的老矿工们扛着矿镐,步伐沉稳,熟稔地交谈着,声音在矿井壁撞出回响。<br><br> 当他第一次挥动矿镐,砸向煤壁,“当”地一声,煤块簌簌崩落,乌金闪烁,心中瞬间涌起莫名的悸动。这黑暗的深井里,竟藏着光与热的源泉,他像众多煤矿工人一样也在亲手叩响一扇沉重又充满希望的大门,此前的恐惧荡然无存,一种豪情在胸腔开始翻涌,似要冲破这逼仄的空间,奔向即将到来的征途。就这样,李洪定在地下几百米的矿井之中,开始了自己在煤海深处的成长蜕变。 每次乘坐那哐当作响的罐笼垂直而下,他已不再像最初时那般惊恐地用双手紧扣栏杆,如今的他目光坚定,高昂仰头,透过头顶矿灯射出的光,凝视着不断上升的井壁上的水渍纹路,平静地等待抵达工作区。<br> 在煤层开采工作面,具体工作流程及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一个班次开采工作人员通常有采煤工、支护工、运煤工等,大家需密切配合来完成当班任务。采煤工负责用矿镐进行破煤作业,按照作业规程确定的顺序和方法进行操作,控制好破煤的速度和进度,与支护工保持沟通,根据顶板和煤壁情况调整破煤方式,避免因破煤不当引发顶板事故或片帮,为后续工序创造条件。支护工则在采煤工破煤后根据进度及时进行支护作业,确保作业空间的安全,快速准确地架设木柱、铰接顶梁等支护设备,保证支护强度和稳定性,随时观察顶板和煤壁的变化情况,采取临时支护等措施,防止事故发生。鉴于他的躯体力量大,高矮又合适,李洪定一开始就被选定成为了一名采煤工。 他总是虚心地向师傅们学习采煤技术,细心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也许正是他具有着农村山区人特有的少言寡语、粗中有细、吃苦耐劳、刚毅果敢的秉性,他从此就爱上了采煤这一行。在一次次的攻坚克难出高产活动中,他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经受了各种考验,磨炼出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锤炼出一种常人所不具备的优良品质。他似乎浑身上下总有使不完的劲,人也够灵活,爱看爱学爱做,忘我劳动,充满工作热情,很快适应了矿工生活,采煤技术也一路飙升,干起活来宛如一只猛虎下山。 在那岁月如歌的火红年代,他争分夺秒地完成当班采煤任务,那股子冲劲仿佛要将地下的煤炭宝藏一股脑儿地挖掘出来,每个月挖煤近2000吨,为煤矿作出了贡献,用热血与激情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展现出别样的风采。<br> 尽管矿井下的工作空间局促,粉尘弥漫,环境艰苦,但他从未有过怨言,而且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凭借着青春的活力与坚韧,在煤海之中纵横驰骋,为矿山的发展尽职尽责,奉献个人的微薄力量,成为这片黑色天地中最耀眼的光芒。这位干劲十足的煤海硬汉很快有了名气,成为高坑煤矿乃至整个萍乡矿务局公认的一只“煤海小老虎”,成为众多年轻矿工中的佼佼者和优秀代表。 1972年,李洪定被推选为“红旗采煤队”队长,他率领8名青年向全矿职工立下誓言:“要把红旗插上新高峰!”在上世纪的那些年代里,南方的煤井尚且在进行传统的人工采煤,工作面大部分是采取房柱式开采法进行挖煤,也往往用每班的“杠子”数来权衡工作量。“杠子”,特指直径15-20cm的松木、榉木等材质坚韧、纹理顺直的木材立柱。根据相关规程,煤层厚度1.2米的工作面,杠子的支护密度需达到每平方米0.8根。李洪定订下的工作目标是:每班杠子不少于8根。他这么说,也就这么做,并且说到做到。 在安全问题上,李洪定有着超乎年龄的谨慎。每次作业前,他必定带领全班工友一丝不苟地检查顶板支护、通风设备等,绝不放过任何细微的隐患。一旦发现问题,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迅速整改,也绝不心存侥幸。他深知,在这黑暗深邃的矿井之下,保命是第一大事,安全是一切的根基,只有筑牢安全防线,才能放手拼搏。<br> 大家都心有灵犀,采煤工奋力破煤,支护工紧密跟进,运煤工及时清运,各个环节配合得天衣无缝。若是哪位工友遇到难题,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喊一声、帮一把,共同攻克难关。他在现场言传身教,以身做责,引导、管理和教育“红旗采煤队”队员不安全不生产,工程质量不合格不验收。而在休息间隙,他又会让大家围坐在一起,交流采煤经验,分享生活趣事,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巷道之中,驱散着工作的疲惫,犹如兄弟一般紧密团结合作。 李洪定实现了每班采煤达到甚至超过8根“杠子”数的誓言,最高一班采杠子达29根,落煤260吨。在他的率领下,工程质量班班优良,从没出过轻伤以上事故。有一次,在620盘区工作面被断层压得不足一米高,采煤条件十分艰苦。尽管如此,他们班硬是采了10根杠子。一个月下来,班组平均每个当班采杠子达11根,共落煤2300多吨,做了别的班组2个月的工作量。“红旗采煤队”成为响当当的名号,年年被评为先进班集体。 与此同时,他本人连续15年来都放弃节假日、轮休日,共计498天,共采杠子30548根、采煤160742吨,相当于其他工友干21年半的工作量,他采下的煤可装满2780节火车货箱。<br>有了如此骄人的成绩,组织上也相应给予他高度的肯定和赞扬,各种荣誉随即接踵而至。1979年9月,李洪定作为高坑矿采掘三区的挖煤工,被光荣地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还出席了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颁奖仪式;1980年,他又获省劳动模范称号;1982年,再获省劳动模范和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4月,他还以高坑矿采煤队队长的身份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每当他获得一次荣誉,煤矿都为他举行隆重的载誉凯旋仪式。仪式现场布置得十分热闹,营造出热烈、庄重的氛围,矿领导、各部门和职工代表在煤矿大门口列队,敲锣打鼓迎接身着整洁工装、佩戴着所获得的荣誉勋章、奖章的他,并为他献上鲜花,表达敬意和祝贺。矿领导还现场介绍他的事迹,对他所取得的成绩和贡献给予充分彰显,并组织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一荣耀时刻。此后,矿工会还会安排他在不同的场合分享获奖心得、工作经验以及在获得荣誉过程中的故事和感悟,让他深入与工友们进行交流互动,使大家能够从他的经历中汲取经验和动力。 获得如此殊荣,李洪定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心中明白自己的一切都是煤矿所赋予。他深知自己从初入煤矿时的懵懂新手,面对幽深黑暗的巷道心怀忐忑,到如今成长为生产骨干和标兵,每一步都离不开煤矿的悉心培养。在这里,是师傅们带他熟悉井下复杂的环境,将几十年积累的采煤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每当遇到困难,无论是技术难题导致采煤进度受阻,还是突发的安全隐患亟待解决,是领导和技术人员在第一时间调配资源给予支持,同事们也纷纷伸出援手,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他的成长是煤矿这个大家庭给予的土壤、养分和阳光,才使得自己能在这片黑色的“煤海”中发光发热。这份殊荣于他而言,既是个人的高光时刻,更是对煤矿培育之恩的有力见证,激励着他往后余生,倾尽所有为煤矿的持续繁荣贡献力量。 李洪定更懂得一点:工作没有终点,只有始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把荣誉化作动力,带领身边的工友们安全生产、多出煤,为煤矿发展继续添砖加瓦。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在此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讲真话、办实事,无怨无悔地追求着、实践着自己的誓言,用自己实际行动和精益求精的信念,不断攀登着生命里新的高峰。 在那是个物资相对匮乏、生活条件远不如现在的年代,他在井下挥洒汗水,为煤矿的生产出力,个人的婚姻一拖再拖。不经意间,缘分悄然降临,他结识了同矿更新厂一位长相出众的女车工,两颗心在忙碌又质朴的矿区生活中越靠越近,最终于1975年10月步入婚姻殿堂。彼时,采区领导知晓他们有意成家,便主动伸出援手。住房紧张,领导就多方协调,在矿区有限的居住空间里,挤出一间虽不宽敞却温馨满满的小屋,让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家;筹备婚礼时,面临物资短缺难题,又是领导帮忙联系,从简单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到婚礼上必需的糖果、烟酒,事无巨细,一一过问,确保婚礼能够顺利举行。婚后,生活琐碎与工作的辛劳交织,每当他遇到难处,领导总会像家人一样嘘寒问暖,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div> </div> 矿区领导的这份关心和厚爱,宛如冬日暖阳,温暖着他的生活,让他得以安心扎根矿区。岁月悠悠,这份恩情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时刻提醒着他,无论走得多远、多高,都不能忘记那些来自煤矿大家庭的点滴温暖,要将这份感恩化作源源不断的动力,回馈煤矿。 高坑煤矿如一座神奇的宝地,散发着炽热的温度,蕴含着磅礴的力度,仿若有着无形的引力,牢牢地吸引着李洪定满心向往,投身于煤矿的怀抱,去探寻那深埋于地下的煤海奥秘。在这里,李洪定深深地体会到,煤矿绝非传统认知中冰冷危险的开采地,在严格的安全管控与人文关怀交织下,它已然成为一座既有温度又有力度的矿山。<br> 在这里,煤矿是岁月沉淀出的坚毅符号,承载着代代矿工的热血。温暖的同事情谊、对家属的责任担当,让这里温情四溢;面对艰苦的开采条件、复杂的地质难题,那永不言弃、攻坚克难的劲头,尽显勇者力量。正因如此,煤矿更是化为一种感召,吸引着像他一样的众多继来者无畏奔赴,一头扎进它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怀抱。 在此后的年份里,李洪定继续在井下挖煤。尔后,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也得到组织关照,在地面上做一些辅助工作。他欣慰地看到这些年煤矿的日新月异。那持续攀升的产量,高效的开采技术,时刻彰显着国有企业的强劲实力,这般魅力,怎不让他心生向往,融入其中,他没有理由不与煤矿共荣辱、共存亡、共创辉煌。 <b>他发现,这座煤矿在不断发展。</b>1965--1968年,原煤产量连续四年支撑着萍矿的“半壁江山”;1976--1979年,兴建皮带斜井,矿井运输能力得以大大提升;1976年4月--1979年12月,煤矿进行扩建,矿井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20万吨;从1969--1991年,原煤产量连续23年都在100万吨以上,1977--1979年连续三年达到150万吨以上,最高产量是在1978年和1979年,分别达到153.4140万吨和153.8692万吨,一度成为萍矿的“产煤大户”;1985年,煤矿实现工业总产值3471.33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原煤产量为127.53万吨,炼焦精煤产量65.91万吨,利润215.5万元。 高坑煤矿走出了一条“以煤为主,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发展路子。1966年开始,先后试制煤矸石砖和煤矸石水泥获得成功;从1968--1971年,相继办起年产1000万块的煤矸石砖和年产3万吨的煤矸石水泥厂。经多次扩建和技改后,建成一座年洗煤能力达120万吨的洗煤厂,成为当时江南最大的冶炼精煤生产基地。<br> 高坑煤矿人的艰苦奋斗,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煤矿曾获得过“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全煤二级质量标准化矿井”“全煤扭亏增盈十佳企业”“全煤双文明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是享誉全省煤炭系统的一面红旗。 <b>他看到,这座煤矿在不断变化</b>。随着一批批新型采掘设备的引入,曾经昏暗狭小的巷道被拓宽加固,照明系统全面升级,宛如白昼的光线驱散了矿工们心头对黑暗的最后一丝阴霾。智能操控终端在调度室里有序排列,精准掌控地下深处各个作业面的情况,采煤效率如同装上了高速引擎,蹭蹭上涨。<br>这里井架高耸,煤车穿梭,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厂房、车间鳞次栉比,山坡上和山坳里的工棚宿舍一栋紧挨一栋;这里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上千人在工作。哪怕在深夜,矿区也是灯火通明,机器轰鸣,电机车与架空线摩擦产生的电弧光不时划破夜空,煤车的撞击声和上班的电笛声响彻山谷,调度室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的景象。 1980--1982年,所有辅助区科、地面宿舍、办公场地及福利设施等,从大井处整体搬迁至斜井处,周边的配套设施随即也焕然一新,原本简易的矿工宿舍被改建成温馨舒适的公寓楼,澡堂24小时开放,食堂里窗明几净,每日变换花样的饭菜香气四溢,让辛苦劳作后的大伙能尽情享受舌尖上的满足;曾有小学、初中和高中等5所学校,还有附属工厂、医院、文化宫、电影院、各类球场等;矿工们的福利待遇与时俱进,新建的休闲活动中心里健身房、阅览室等一应俱全,下班后大家在这里尽情放松身心,缓解工作疲劳;1987年和2003年,还完成和平村和民主村的大规模旧房改造。 <b>他感觉,这座煤矿在不断壮大。</b>煤矿的矿区面积持续向外拓展,已然发展成一座集开采、洗选、运输于一体的大型煤炭产业基地。地面下,采掘网络愈发精密复杂,如同一座地下迷宫,却又在先进技术的加持下井然有序;地面上,崭新的井架如巨人般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钢铁架构在日光下闪耀着冷峻光芒,昭示着蓬勃的力量;运煤电车沿着双向轨道穿梭其中,源源不断地将乌金输送;规模宏大的洗煤厂日夜轰鸣,先进的洗选工艺能精准地将原煤分级、除杂,让每一吨煤炭都达到最优品质。 人才队伍也如同滚雪球一般发展,各地的矿业精英纷至沓来,他们带来前沿的开采理念与管理经验。在科研实验室里,工程师们专注钻研,致力于攻克更多技术难题,从提高煤炭回采率到降低开采能耗,一项项创新成果从这里诞生并迅速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为煤矿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周边与之相关的产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运输、维修、贸易等配套链条环环相扣,带动着整个地区的经济腾飞,让这座煤矿成为区域发展蓝图上最为耀眼的明珠。1977年末,煤矿在册职工达到8971人,加上大集体职工和小集体家属工,总就业人数高达11000多人,在矿职工和家属达6万多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煤矿陆续在矿区办起(组建)了竹木加工厂、泥木建筑队、水泥制品车间、商业服务网点等集体经济形式的组织,1980年末在册人数达2161人,有效缓解了职工家属和子女的就业问题。1970年,第一职工子弟学校办起电焊条厂,逐渐形成规模后从高坑矿分离;1979年开始,还腾出场地、抽调人员支持萍矿率先办起煤矸石发电厂,并网发电后从高坑矿剥离;2004年,以高坑矿转产人员为主筹办焦化厂,投产后另立门户。 在几十年的历程中,这座煤矿先后培育出一大批先进人物和优秀管理人才,李洪定明知自己也只是其中的一员。像邓文益、郭清泗、杨润福、凌敬刚等一批全国乃至省(部)级的劳动模范、全国科技工作者,像郭清泗、李斗武、袁佑生、张裕衡这样的中共全国党代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像程安东、朱英培、刘相贤、张赣萍这样的政界精英,像张金城、张裕衡、文培斌、刘建高这样的企业高管,还有像刘洪彪、江胜明这样的艺术明星。在煤矿发展史册上,大家的先进事迹至今仍在矿区传颂,激励着后来者奋勇向前,彰显出高坑矿人泼洒过的浓墨重彩,谱写出的灿烂篇章。<div> 这些先进人物和优秀管理人才,宛如熠熠生辉的火种,点燃了煤矿上下的奋斗激情。大家的经验与精神,也随着人员的流动、交流,传播到了其他矿区乃至整个萍乡煤炭行业,带动着更多同行砥砺奋进,续写着煤炭领域的传奇故事,即便岁月流转,为这座煤矿、这个行业所铸就的丰碑,依然巍峨耸立,永不磨灭。</div> <b> 然而,李洪定也深深地体会到这座煤矿也有着自己的痛楚。</b>尽管它每日源源不断地产出煤炭,为能源供应贡献着巨大力量,但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堆积如山,即便努力探索其综合利用途径,可短期内仍有大量剩余,每逢雨季,雨水冲刷煤矸石,致使周边土壤和水体遭受污染,曾经清澈的溪流变得浑浊不堪,也没了鱼虾游戏的迹象,那片往昔生机勃勃的湿地如今满目疮痍。 人才流失同样是一大痛点。年轻一代矿工面对艰苦的井下环境及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不少人选择另谋高就。培养一个熟练矿工耗费诸多心血,他们的离开让经验传承出现断层,新来的工人又需从头学起,导致开采效率在短期内难以提升,给煤矿持续发展带来阻碍。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成了亟待攻克的难题,让这座煤矿在发展路上举步维艰。 安全生产的压力也如影随形。巷道深处,也有过沉痛的教训。高坑矿最为刻骨铭心的有三次矿难事故:1950年7月12日早班二号立井发生透水事故,造成19名矿工遇难;1986年10月17日早班306盘区突发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9名矿工陨命;2012年9月2日早班408盘区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5名矿工罹难。这是高坑矿职工和家属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矿工们的家人总是提心吊胆,而煤矿管理层也深知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为预防事故发生费尽心思。 回首往昔,高坑矿有过辉煌灿烂的日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源源不断开采出的煤炭如同黑色的金子,支撑起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1985年,煤矿固定资产原值达5107万元,净值1814.13万元。矿区周围车水马龙,来自全国各地的运煤车排起长龙,矿工们怀揣着对生活的热望,三班倒忙碌在井下,每一盏矿灯都照亮着通往富足生活的道路。 然而进入新世纪,风云却突变。新能源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以迅猛之势冲击着传统煤炭能源市场。电力行业逐步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吸纳,使得煤炭需求锐减,曾经供不应求的场面一去不复返,这座煤矿的订单也如雪崩般下滑,逐渐走向衰退。 环保政策日益收紧,曾经对煤矸石随意堆放、矿井水直排的处理方式已难以为继。为达到环保标准,煤矿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可此时财务状况早已捉襟见肘,根本无力承担。多年粗放式开采遗留的沉疴愈发严重。采空区大面积塌陷,井下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煤层变薄,资源减少,地质条件复杂,开采成本节节攀升。 这座煤矿的产量逐年在下降。2000年产量锐减至15万吨,企业出现亏损,下岗职工增多;同年9月,不得不通过政策性破产改制方案,处理不良资产,分流安置下岗职工;2001年破产重组,当年产量仅为14.28万吨;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为30万吨,2009年实际年产量33万吨;破产重组后,高坑矿依靠技术人员进行老区复采,依托开展深部补勘找煤,年原煤产量一直在21--35万吨之间徘徊,在改革发展的征途上,艰难跋涉,负重前行。2016年10月25日,高坑煤矿完成矿井关闭计划,并通过省级验收。如此,这座承载几代人记忆的煤矿彻底沉寂,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望着这熟悉又陌生的矿区,李洪定的眼中满是不舍与怅惘,那些与工友并肩作战、挥洒汗水的日子成了他心中最珍贵的回忆。在这座煤矿,自己生下两个女儿。1976年7月出生的大女儿,长大后考上江西省煤炭学校,分配到同为萍乡矿务局系统的制冷设备厂,大女婿是萍乡矿务局661厂职工,都在萍矿系统工作与生活。二女儿则离开家乡自谋职业。自己的婚姻也曾在1998年的那个暴雨倾盆的夏天发生变故。原本看似坚固的家庭大厦,却在日积月累的琐事、观念分歧的侵蚀下轰然崩塌,多年的感情走到尽头。在此后的岁月里,女儿们亲情的问候、矿区同事们的关心,如同点点微光,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一步一步走出那段阴霾,重新学会拥抱新的生活,绽放出别样的坚韧力量。 站在煤矿原大门入口处,李洪定凝视着这座矿山,神情显得有些凝重。我没想打扰他,却不禁暗自发问:几十年来,这座神奇的煤矿究竟在李劳模的心目中会是个啥样?这座承载着他无限眷恋与未来憧憬的煤矿,或许宛如他的一位沉默却坚毅的老友,或许是他一生坚守、矢志不渝的精神原乡,亦或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br> 文:黄薄双;摄影:李明昌、黄薄双;感谢李明昌老师的精心安排和大力支持;感谢李洪定劳模给予采访机会;感谢自媒体《品萍乡》版主周金铧老师的配合及周敬友的热心帮助。 2024年10月14日,我们一行与李劳模在高坑煤矿原址办公楼前合影留念。 同日,我和李劳模合影留念。 这是周老师拍摄的视频,请点击打开观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