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b06fbb"> 【引子】想写这篇文章有两三年了,每次着手总是有一个念头让我停下来。如果有一百个理由想写,就有一百个理由让我不要写。我相信写出来不会变得更坏,但我不太敢相信写出来一定会变得更好,所以我要找到一个让我觉得必要的那个更好的理由。这几天因为一些事,想起了范仲淹的《灵乌赋》,我未必有“先天下”的境界,但生于穷乡僻壤而能得家风庇佑,未能博览历代群圣却也曾试图穷究萬氏先贤,“先萬氏”或许也是使命使然。孟轲之志,养其浩然,小者悠悠,大者乾乾(卑贱的人着意于私欲,高尚的人放眼于天下)。“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于己即算无益,于氏必然无害,且也不至于危身守死,何至于患得患失?<br> “思报之意,厥声或异(声音或许不好听),警于未形(警醒于事前),恐于未炽(防患于未然)”,古话说“姑息败德”,从研究修谱开始至今,听了许多鼓噪,内心五味杂陈,倘若放任,终究不甘,算是不得不写的理由。以实践体会为参照,姑且陈述,冀望鉴阅,不妨质疑,或获至理。</font><br> 家谱有何意义?从我接触并研读家谱至今,鲜见有能真正理解家谱而把道理说得通俗的,至少能让族人感觉有点理由也很罕见,大多所谓“三十年不修谱为不孝”,“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去?”,且能拔到所谓哲学的高度,谁听了都感觉是绑架、哄人。这类人其实并没读什么书,只是恰好有个机会,对理直气壮的威风八面甚是着迷,著名的地理历史学家萬君鸣皋先生对这种人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略通文墨之村叟危害最大,见识不长,又自以为是。”家谱的终极目的只能是“启后”,其实先人阐述已然精当,因为视而不识就只能是视而不见。这就是大多数甚至于绝大多数主修、主编的现状。先人修谱,言简意赅,三五百言直说一个道理,不无启迪。现在人则不然,动辄三五千言,以为能抓住满天麻雀,前半仿古,文白夹杂无病呻吟,后半名言,生搬硬凑俗不可耐,除了浪费时间毫无助益。<br> “言(言论)之无文(通纹,纹理、脉络,精彩的意思),行而不远”(孔夫子语),一堆废纸,何来传承?很多修谱的人说读书人不支持,总必有益才能支持,有学识的人内心要明白得多,现在而言,一个家族总必有几个读书人,得益于家风家教也都知道要感恩,但宗族对于辈分的惯性思维,这些人大多左右不了局面,置身事外才是正常思维吧。何妨请他们来主导?<br> 首先,编委的主导成员团队必须见识和学识兼具。见识是为了知轻重,关键的事情怎么找到关键的人来处理,避免一言堂而导致错漏。学识是为了服人,如何识读老谱,如何保证文字准确尤其是不能颠覆伦理,如何力争文字优雅让族人有亲切感,非真正的读书人不可!很多主编只是看了家谱的世系,弄清了结构,就以为很懂家谱了,至于文献,照抄不变,争取一字不错。他们其实没有明白,一个生庚簿子的形式是传承不了千百年的,不变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不懂!老谱不会无错,誊录一定会增加错误,不懂是校对不出错误来的,这是不需要说的道理,何况年事已高、精力有限呐!我一直坚持农村老大爷们不要去主导家谱,家谱是文化,而且传承了千百年之后是比较复杂的文化,传统和现代需要融合,要产生教育的效用,不是一个世系能够解决的事情。假如不读书也可以做文化,你怎么通过家谱让后人感受到读书的重要?另外就是所谓县、乡、镇的公务员领导和中小学教师,往往对自己的认知过分膨胀,被乡下的宗亲三句话就能捧得不知南北。其实家谱很特殊,没有较深厚的文字功底不行,未做过专门研究不行,有疑难未解往往也不行,怕的就是误导而失去育心的功效。经不住质疑就不能叫文化了,叫得起这个板才能做这件事。有人说什么“学识有限,错误难免”云云,那你为什么要做呢?一个家族除了你这样“学识有限”的人就没有读书人了吗?家谱的好坏是不能找理由的,就像老师不能误人子弟一个道理。<br> 我想可以特别讲一下中小学老师,尤其是那些没有经过正规教育且所学的方向未必适合,却自以为能够主导家族文化的人。历朝历代,都是重视教育的,但请记住,这不是重视老师个体本身。学问分三个层级:“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西汉杨雄语。学问这件事,能够系统地践行,是最高级的——如孔子周游列国传播施行其学术理论;能够系统地著述立说,是次一级的——如儒家后来衍生的各种流派,荀子、朱熹等等;传播解读各种理论,又在其次——历代如私塾的教书先生;如果都不是,那就是普通人)。所以,就学问而言,老师只是能挨上学识的边的人。<br> 家谱是希望千百年能够启迪后人的家族典籍,不是因为优秀而能育人(相较于传统经典远有不及),而是因为亲切而能育心。因为家谱,所以觉得读书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家谱,所以更倾向于积极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这是家谱必须达到的效果。<br> “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希望后人能相信家谱、继承传统,那就不允许有违伦理的错误,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到家谱的每一个字,是非常危险的,把这件事留给读书人去做,不要以为缺了你家谱就没有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可能瞬间消失。<br> 我手头能够鉴赏的萬氏家谱有数十家,近二十余年来的家谱有十多家,最近的家谱大多是外行修的。我无意于贬损这些人所做的贡献,但有些谱无疑缺乏谨慎和责任感。历史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觉得很多人的认知可能走了偏锋。历史很难有真相,只是试图留下一个道理,希望后人有所借鉴,这应该是历史的本意。百十年尚且难溯,如何能求三五千年的真相?有人断章取义把肇姓祖改了,以为主笔三分权,可以乾纲独断,想过后人吗?有人誊录碑文,错字连篇至于文不达意,却还能立此存照、沾沾自喜,是以为后人永远不会读书,始终没人会看得明白吗?还有家族的编修,性情颓废,醉生梦死,因为认得些许文字,有点刷存在价值的意向,就推为上位,自身不正的人修谱怎么引导后人?还有人挂在嘴边的都是仁义、道德、良心、大公无私,诸如此类,究其意义,都是律己的,不能律人,靠这些东西修不成谱呀!说穿了就是没有文化,试图靠标榜来粉饰自己,沽名钓誉,如此而已。<br> 好的家谱也是有的!宜兴萬氏(明朝礼部尚书萬士和、清朝湖南布政使司萬贡珍均出自该家族,士亨、士和为同胞兄弟双进士)2014年的谱,我曾和民国老谱做过对比,并且参照明史记载,不仅版式尽量可溯,句读也很谨慎,不妄意误导读者。好家风裕后人,这应该算是典型的例子了。以我所幸而能见,这种能经得住考验的家谱,实在是很少。<br> 真正有学识的人却不能主导家谱,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有的读书人跟我说没觉得家谱有用,是因为他看到的家谱真的起不了什么作用,农村的大爷们会觉得他是舍不得付出,却绝不会反省自身主导修谱的方式。<br> 我一向习惯于独来独往,2017年刚接触我们家谱的筹备会时,穷究家族史料有几年了,非常忙碌,知道自己一定要做点什么,但也深深体会到那种无力感,筹备了两三年进展缓慢。2019年,我建议先筹款,不要考虑能不能修成的问题,然后才能筹谱,当时会议上自愿认筹了七千元,筹备工作就好开展了。我从小就读书外出了,在家族其实没什么话语权,所以我一直当自己是一个辅助定位,争取把家谱做到最好,当时只有一个表态:无论这次家谱是否能够修成,永远不退出。期间也有要我来主持的声音,但我一直在退让,不是觉得没能力,而是觉得没威望,而且一些落后的方式我改变不了,这样就动辄数年,真的耗不起。有的人不能理解读书人为什么不参与修谱。读书就意味着能力,能者多劳,通常是比较忙的,几年时间耗在修谱上,不是太浪费了嘛。在安庆,一位主编跟我抱怨年轻人不支持,我问他:你儿子为什么不参加呢?他说他儿子工作很忙。那别人呢?<br> 我主修家谱,就因为一位长辈的一句话:你读那么多书不来修谱,让我们一群农民来修谱,是什么道理?这句话堵住了很多人的嘴,这是前辈的见识,也是我们的幸运呀! <br> 我一直觉得农民不要凭自己的认知试图去主导家谱,有人说我歧视农民。我不知道我有什么理由要歧视农民,我做家谱是因为感恩,我感恩的就是农民。有没有人修谱会睡不着觉?我希望家谱是能让小孩子看到文化的,从私心一点的角度说,我希望有人看并且觉得是好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表述的含意,当我不太明确的时候,我会去请教我们萬氏的教授、学者、文科研究生、大学生,反复求证,才敢落实到谱上;新增的谱序、传赞、史料,组织一些科班的读书人商议、润色。我想应该没有人能够告诉我,怎么让一个农民看懂这些、认知到这些,又怎么能去做到这些吧!<br> 有人会觉得这个要求似乎有点高,平地的人不会觉得行路之难,只有站在深渊的人才会感觉平地如此遥不可及。<br> 很多修谱的人却步于资金。我在当初“逼上梁山”的时候,开始确实很难筹到资金,会有很多噪音,所以必须保证团队核心成员能够共同进退。规则是早就商定好的,在此基础上,平均一个人几十元,我始终相信不应该成为问题,如果出现问题或许只是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好,而其中的关键是规则绝不轻易改变。慢慢会有人动摇,会有一些无厘头的主意,有人会急,有人会跟你冲突,但我相信我一个人就是千军万马,更何况我们的核心成员是共同进退的呐!一方面要发动一些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参与进来,让更多的人有归属感,特别要动员尽可能多的家庭申领家谱,资金的问题很快就缓解了,到后期我反而因为资金太多害怕了,预算十多万,最后筹款将近三十万。<br> 能把族人的思想做通,可能也并不是那么简单,我觉得诚意是能打动人的,何况一姓之亲呢!我记得有人在微信群里面公开跟我叫板,他说他怕家谱没什么用。当时我回答他:你为什么不是害怕家谱有用呢?要引导孩子不容易呀,家谱至少有亲近的理由,会更相信一些,如果家谱有用,能够引导你的子孙,但你没有呀,是不是错失了很好的方式呢?筹备是发行120套,实际发行是176套,留存25套(大多颁谱庆典时被领取)。<br> 关于电子谱,大多数人建议我不要提这件事,觉得会影响发行。无可避免的是,更多是年轻人会询问电子谱的事情,而我很在乎这个群体。我的概念里面要绝对光明磊落,这都是我的家人,他们信任我,我必须言行一致。从家族的礼仪,家族的认可度,自己的自信,子孙的自豪感,我几乎是竭尽全力的解释,也是基于担心,但事实证明我的确是属于多虑了。<br> 很多人修谱,会把家族历史夸成花,孝顺、德高望重这些赞誉就来了,却从不考虑后人的感受,他们修谱其实是给自己贴金。我从修谱启动到完成,一直也在问自己:如果我不是主编,我会有这样的热情吗?如果我不是主编,我会在资金支持、思想动员等方面,这样竭尽全力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应该会力度更大,因为我亲历的付出更少。问这些问题更多是警醒我自己!<br> 历代先贤当然是重要的,萬子章公的文治,云台萬修的武功,他们给我们定了很好的规矩,立了很好的家风,让我们自豪立世。但是,如果家谱没有后人去看,非得等七老八十的人再重复一次同样艰难的过程,你再怎么告诉我有用,我也找不到理由。《七章》多么璀璨,后代企望躺嬴万世怕也不易;云台再是昭彰,子孙妄求附荣千年恐也很难。没有因时而变,妄论法古,蔑视常可,其实是违背祖训的呀!<br> 挑了一大堆毛病却没有解决的方法,那就叫无聊了,所以最后是建议。<br> 首先澄清一个谬误。我们的所谓“首长”在2017年就在宣扬他的所谓不用工具修谱的谬论(却不知为什么要用Word却又“挑错了版”),只是他自己走南闯北收集了很多家谱,信誓旦旦要扫描识别入库,至今也不见影子,可见只是嘴皮子功夫。不过这位“首长”的龌蹉不止于此。学历造假,大概是他自证了的,所谓社科院研究生现在不说了,不过即使网络上的记录可以抹除,自己写的书总是白纸黑字,请对照《冷凳热茶》和《悠悠万事》,以及百度词条,应该能看出端倪。最不能接受的是《悠悠万事》这部书还在售卖(降价促销?),我曾经专文阐述过里面的文言文句读颠覆伦理,如果说对后人负责,这种事情是干不出来的。林林总总,略列一二,或许会是麻烦也无妨。<br> <p class="ql-block"> (1) 家谱一定要是信息化的,所以专用的工具一定是必须的,不要用手工这种极端落后的手段费尽千辛万苦来修一个错漏百出的谱,这样修谱只会修一次错得更多,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至今,基本都是这样的结果。我相信全国萬氏集中到一个数据库里面是可以期待有日的,那个时候,我们修谱会变成常态化,我们不会再需要担心过量的错误、过多的辛苦、难以承受的资金。每一个修谱的人,如果真是想为后人积功德,这是最有用的方式。所以,如果不懂信息化,安心于协助采集、宣传等等工作是更有意义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2) 家谱一定要请家族里面真正有学问的人来主导。有学识的人不能参与,是因为方法过于落后,旷日持久,无可承受。小罗萬氏修谱是有大量年轻人参与的,有的支系甚至于是他们自己独立采集的,我辅修的外姓的谱也是如此。因为方法得当,不需要年轻人没日没夜的折腾,只需要他们业余时间选择性适度参与就能解决很多问题。有条件的可以去调研以下典型案例:黄华许方氏(安徽枞阳,10余万人丁),麻溪姚氏(桐城派鼻祖姚鼐家族,约2万人丁),岳西储氏(10余万人丁,我辅修了约8万),广东董水头沈氏(约1万6千人丁,分布于全国六省一市)。</p><p class="ql-block"> (3) 千万不要试图绑架族人来协助你修谱,重要的是你的规则,你的方法。修为不是用来约束别人的,在规则之内讲仁义道德之类的东西无益于事,服穷亲尽,不是所有人都应该有同样的认知,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协助你的义务。修谱这件事,不是得到多大的荣耀,修成、修好是第一位的,如果出现问题能让你感受到切肤之痛,那才是真感受,否则,如果感受不到任何责任,那就别耽误别人,毕竟,占了那个位置却不能玉成其美,可能会让很多人无所适从。族心难集是正常的,也可能会有情绪,但是矛盾到激化的程度对真正修谱的人不应该发生。再多的牢骚,再多的委屈,修好了谱再发泄不迟。有的家谱一而再再而三的修不成,还是主导的人没有真正把修谱当成切身之事,本质上就是没有感悟,再怎么粉饰也只是做作。</p>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这不是一种期待、愿望或要求,而是一种现象。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整天大喊大叫要修谱,却修不成,不是境界有多高、学识有多厚,而是“不知”。<br> 近日看到网上又多了许多高调,此类论调其实已经很多年了,这些人我都没接触过,但一叶知秋,“狼来了”喊多了,自己都会麻木!重要的是你的方案在哪里,可行性如何。欢迎来辩,然后走着瞧!<br>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湖南湘乡小罗萬氏 名承福字晓春</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3月20日星期四于河北涿州</div> 附:《灵乌赋》链接<div>https://www.meipian.cn/5bp9jkhc?share_depth=1<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