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我以青春敬华年

亚沙子

<p class="ql-block">1972年之夏,是我们的毕业季。那年炽热的风,吹散了教室里的欢声笑语;那年滂沱的雨,浇湿了操场上未说完的再见。时光匆匆,岁月无声,曾经的我们,早已散落在天涯。如今回首,只剩下一张泛黄的中学全体共青团员集体照,和那个再也回不去的夏天。</p> <p class="ql-block">记得在中学毕业等待分配的那些天,学校没有硬性规定一定要去学校报到,所以对同学们来讲,就是“爱来不来”。直到有一天,我接到红卫兵团政委的口头通知,说自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申请已经获批,要我做好参加入团宣誓仪式的准备。</p><p class="ql-block">听闻突如其来的消息,我的心情有点复杂,正如在哪本心灵鸡汤书里所看到的那样:“生活,总在不经意间,为我们制造一点小确幸。”我没做好思想准备迎接这个小确幸,也不知如何回应。于是,我的“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两个字“好的,好的”,然后就没有下文了。</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我应该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既无“冲锋陷阵”的果敢,又无出挑的才艺傍身,能够在“百里挑一”的阵营里站到前列,投身于“红色潮流”之列,首批入团,自己真是没有想到。</p><p class="ql-block">那个文革后时代的1972年,共青团刚刚恢复组织活动。各所中学根据生源规模,迅速建立了团委、团总支,开始吸纳、审批、培养优秀青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p><p class="ql-block">我们中学是由好几所初中(长春、长征和新沪)合并起来的,仅72届的学生就有32个班级,每个班级50个学生左右,称为“排”,设排长1名和副排长2名。当时是按照准军事编制,每4个班级合成一个连,设连长、连指导和副连长各1名;每4个连合称“营”,设营长、营教导和2名副营长。最后都归红卫兵团统一管理。</p><p class="ql-block">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大小“官职”里,本人曾“混”了个连指导,充其量就是人们都懂的那个“七品芝麻官”。我们这批应届毕业生似乎中了文革后时代的“头彩”,首次有机会旁听团组织的活动,有志者可以申请加入共青团组织。</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脑海里,第一批能获批的应该是那些在红卫兵团担任一官半职的,或是活跃在各级学生干部中的佼佼者,怎么也不会轮到我。所以,自以为有“自知之明”的我,对写入团志愿申请书并不积极。</p><p class="ql-block">直到在入团申请递交截止期的前一天,负责我们连队思想工作的老师找我谈话,问我为什么没有递交申请。我不假思索回答说,自认为离第一批入团标准还有距离。“交不交入团申请是个人态度问题,批不批是组织上要多方面考虑的问题”,老师的这句话振聋发聩,驳斥得我哑口无言。</p><p class="ql-block">于是就在那个晚上,我连夜写了入团申请志愿书。感谢老爸的“倾囊相授”,他“翻箱倒柜”找出了几十年前他所写的入团志愿申请给我作参考,助我在第二天一早就把自己的入团申请书成功地交到了组织手里。</p> <p class="ql-block">入团申请交是交了,但是能否成为第一批团员,我并不抱希望。谁知过了两周,我接到通知说要到校参加第一批团员的“入团宣誓”仪式,让我们都穿得干净整洁点。在那个年代我们能有一套“见客”的体面衣裳就不错了,所以我连夜把衣服洗了,并在炉子上放个铝制脸盆,把衣服烘干叠好,为参加第二天的入团仪式做好准备。</p><p class="ql-block">说实话,听到入团申请被批准的那一刻,我的第一反应是松了一口气,毕竟为了这次申请,我有点“豁出去”的感觉,也担心过会不会因为某些地方做得不够好而被拒绝。现在终于通过了,心里的一块石头也算落了地。</p><p class="ql-block">同时,我还有点“沾沾自喜”,认为这是组织上对自己的一种认可。但另一方面,我也感到“压力山大”,因为入了团,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更多人关注,自己需要比之前更多地关心集体,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这种责任感让我感到有些压力,但也充满了动力。</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 中国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入团宣誓仪式作为进步青年加入共青团的重要仪式,充满了庄严与神圣。虽然当年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简陋艰苦,但自己从始至终对加入团组织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与坚定的信念。</p><p class="ql-block">入团仪式至今依然是我心中一抹永不褪色的记忆:我和第一批待宣誓的团员们一起排队进入了一个大教室,原先挂大黑板的地方,被一面共青团团旗替代。不算正规的会场已经坐满了老师和来宾,个个神情肃穆,等待着仪式开始。</p><p class="ql-block">仪式由时任学校团委负责人夏书记主持。他首先向与会人员宣读了新入团成员名单,并简要地介绍了共青团的历史和使命,强调了团员的责任与义务等。他慷慨激昂的话语激励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随后,像是一场“突然袭击”,我和杨同学分别被叫到名字,让我们各自宣读入团志愿书。</p><p class="ql-block">第一批入团的成员里有红团几个主要干部,怎么会轮到我上场宣读?我心里嘀咕着。那位杨同学的情况和我差不多,咱俩都是“无名小卒”啊!当时顾不上细想,我一下子站了起来,开始“照本宣科”读了起来。我尽量平息胸腔里如擂鼓般的心跳,不顾手心冒汗,一字不漏地念完了手中的两页纸。语音语调应该还算令人满意吧,因为还没等我坐下,就收获了一波掌声。</p><p class="ql-block">随后,开启了宣誓环节。我们整齐地站在鲜红的团旗面前,举起右手,紧握拳头,在夏书记的带领下,开始庄严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而奋斗!”</p> <p class="ql-block">这场令人难忘的仪式是在嘹亮的《国际歌》的歌声中结束的。七十年代仍是个艰苦奋斗的年代,物质条件相对匮乏,但热血青年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还是比较高昂的。当年的入团宣誓仪式是青春时代的一次重要的精神洗礼,也满足了青年学生的情绪价值。可不是么,当年那个“热血沸腾”的我,就曾把自己带入到那种革命年代的情境之中,恨不能变身为《青春之歌》里的女主林道静,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去“谱写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