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美术馆看完丝路珍品展,我乘公交到鼓楼,准备换车去华侨馆领门票。<br> 行经后门桥,猛然看到宝聚斋大门敞开着办展览,那种惊喜旁人难以体会,下车!<br><br>这个仿古门脸在我有记忆时就注意到了(网查宝聚斋为文物商店,1970年注册),特点就是从来不开放。虽说几次粉刷,始终搞不懂里面是啥名堂,难道交易都是后门进行?即便用作库房,也总该有人出入吧。 过了半个多世纪,抱着几分好奇走进大门。原来后面还有楼梯暗道。。。。。。 荷包展览头一次看,按织法分为几种,目光扫过,蜻蜓点水。 四大名著:吕布戏貂蝉、黛玉抚琴、武松打虎、两界山 蛇年应景,祭塔 一对知了香囊 扇子也要套<br> 再上107路,到鼓楼前突然放起一段“我在鼓楼”的歌声。<br><br>鼓楼边长大的我倒是更喜欢赵雷的《成都》。这首鼓楼的曲调没有什么新意,把幺灵气念成伊灵气听着真别扭,但年轻人喜欢,对鼓楼成为网红确实功不可没。<br> 要去东直门,可没走多远我又下车了——黄瓦财神庙看着无人排队。<br><br>这财神庙去年底刚开时,据说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现在能顺顺当当进去岂不美哉。<br> 小学期间集体外出,都是从黑芝麻胡同小学走到南锣鼓巷北口等着上大轿子车,对这里印象也算深刻。早期是菜市场,屋顶看出古建保存尚好——不敢肯定当年是不是黄瓦。后来(按门口说明是在2005年)商店搬迁,恢复三间黄琉璃瓦殿堂,东侧又修起几间长廊并加以绿化,供路人歇息。<div><br>再往后又关闭了,并在殿前加上围墙,不得窥其究竟。</div><div><br></div><div>眼下这大门好气派<br><br>“黄瓦财神庙”的来历因其修葺而早已世人皆知,无需赘述。</div> 并竟庙小需要控制人流。现在大家的新鲜劲过了,仍要扫码进入,保安递给每位游人一张黄纸印制的说明。<br><br>殿内金光灿烂,广播里也播放着黄瓦的来历,禁止拍照。拍照就泄财啊<br> 从殿西侧小路绕到殿后,进入文创店(造办处)。发现今年流行能开门的金属冰箱贴,当然价格也随之翻番。 首次进入宝聚斋和黄瓦财神庙是两得,第三得就是鼓楼街头售卖的哪吒玩偶,可以四次变脸。买两个,准备给孩子带一个去。<div><br></div><div>1980年,街头也是这么卖整版猴票的。现在猴票彻底黄了,没人接盘。<br><br>家人估计都已看过这片子,我还要等最后再为票房冲刺发力:)</div> 一面觉得自己或许老矣,一面如同回到儿时。熟悉又陌生、古典又新潮的鼓楼大街,永远是我心灵的栖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