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贵哥</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548935</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早就听闻,在我的家乡河北省行唐县故郡发现神秘中山国贵族墓葬群,出土文物震惊了整个考古界。最为重要的是,故郡遗址内还出土了河北省有史以来形制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车马坑,这怎不让人兴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位于太行山东麓,再往商周时期追溯,处在戎狄居住区,后来鲜虞和白狄的中山国就领有此地。2023年回乡探亲时就打所能否前去参观,亲戚告之一直到现在还处于围蔽状态,仍然有文物工作者看守,每一座大棚下就是一座发掘中的遗址坑。不过要想了解,可以到行唐县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3年7月18日,我们来到了位于行唐县新城区文体中心西翼刚开馆的行唐博物馆参观,一睹千年古县行唐的历史文化风采,细赏古中山国的璀璨瑰宝,使人大开眼界,心神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山国标志性青铜器(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县级博物馆以突出行唐历史文化为主题,分为“岁月风华——行唐古代历史陈列展”“红色烽火——行唐革命历史文化展”“再寻中山——故郡精品文物展”“吉光片羽—故郡遗址精品文物展”四个展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千年古县的行唐县,历史久远,文化厚重。尤其是2015年开始发掘的故郡早期古中山国遗址,大量国家级文物出土,惊动整个考古界,入选2017年中国考古六大发现,也为行唐灿烂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浓重的色彩。行唐博物馆也成为石家庄市县级馆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讲解员介绍说,故郡遗址是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具有北方族群特征的贵族墓地与居址。这个展厅展出有 300多件文物,是2000余件(组)出土文物中的一部分,有国家三级、二级文物,其中青铜器鸟盖瓠壶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最为珍贵。因此,2018年故郡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参观游览过程中,看到中山国,不知怎的,总想起“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这句话来,忽想起《红楼梦》里面对迎春的判词,隐约记得:“</span><b style="font-size:20px;">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思维也天马行空,上小学时曾学过《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那故事记忆犹新,东郭先生在前往中山国的路上,冒险救了一只狼,使它避过了晋国大夫赵简子的猎杀。但中山狼脱险后,却恩将仇报,反欲吃掉恩人东郭先生。此时幸遇一杖藜老人帮助,设计将狼骗进书囊杀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知道关于“中山狼”的说法是来自明朝马中锡创作的《东田文集》中的《中山狼传》,那里面中山狼被描写成了凶残、狡猾、忘恩负义的形象。为什么都是“中山狼”呢?那么,和今天看到的“中山国”是不是一回事儿?如果是,那么这个“中山国”为什么就这么不招人待见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越看越感觉有意思,原来这中山国就是我今天看的中山国,春秋时期称鲜虞,后改称中山。当时鲜虞与山西接境,东南境在昔阳(今河北晋县西)一带,北境当在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南)附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且这中山国号称战国时期第八大强国,只是古代历史文献资料中对中山国的记录很少,即使有对中山国的记录描述,大多都是鄙视和不屑的看法,莫非就因为是少数民族的缘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带着不少疑问继续研究,慢慢的发现了些端倪。原来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战争还是在中原地带,人们更关注的是中原争霸。中山国三起三落,若隐若现,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的七雄,存在感太低。所以很多学者对这个国家着墨较少,即使有也是只言片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它偏偏就在我家乡,这便有了进一步研究的理由。中原诸国都是有着华夏文明的民族,而中山国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这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异族,所以很多史料记载都会对中山国有嘲笑和不屑的色彩,也就不难理解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鲜虞人能征善战是中原诸国所忌惮的,这支民族就像狼一样钻进太行山里,忽而啸聚,忽而四散,若隐若现的游击战术让长期平原作战的中原军进退维谷,不知所措。所以被中原诸国称为“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汉刘向《战国策叙录》曰:“</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b><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说的万乘之国,就是指“</span><b style="font-size:20px;">战国七雄</b><span style="font-size:20px;">”——秦、楚、燕、齐、赵、魏、韩,这些国家地域广,国力强。而中山、宋、卫等国,地域小,国力弱,则被称作“</span><b style="font-size:20px;">千乘之国</b><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么理顺一下思路就开阔多了,中山国是千乘之国中的强国,史称“战国第八雄”,也就是意味着若排“八强”,它就是老八,把它放在“千乘之国”里,它就是老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鲜虞,这个从西北草原呼啸而下的民族,在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在强国林立的夹缝之中顽强生存,经历了7代君王,存续约200多年,先后两次亡国,两次迁都,又奇迹般地再次复兴,书写了一段段惊心动魄又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疑问一个接着一个,刚把中山国的问号拉直,又思索起《史记》这样的正史来。《史记》算是一本奇书,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世家”除了战国七雄之外,连陈国、卫国、宋国、郑国这样的小国家都有一席之地。虽然《史记》上也多次提及中山国,但是,可但是,就是没有一部完整的中山国史,这又为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博大精深的《史记》为何对这个存世200多年的中山古国,没有单独记载?原来,中山国的灭亡与一个人有关,就是司马熹,他恰恰是司马迁的爷爷,曾三次担任中山国这个异族的相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司马熹在中山国生死存亡的时刻献城投降,是不是大汉民族的血统起了作用我不知道,但他和他的儿子司马子期却因此成了赵国的功臣。后来,司马家族也没有得到善终,在中山王后阴姬的报复下,借助赵武灵王之手,以“怂恿君王误国”的罪名将司马处死,同时罢免了他儿子司马子期的官职,将司马氏全家逐出了中山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此,司马氏迁居于秦国的夏阳,也就是今天的陕西韩城,秦国灭亡后又入汉朝为臣,成为汉朝皇帝的史官。作为世代为史官的司马氏,肯定掌握有大量中山国史料。或许,严谨的司马迁已经列好了《中山世家》,但他在动笔时又犹豫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先祖司马熹为赵国立下了卓越功勋,到头来不但未能享受到荣华富贵,还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深谙历史的司马迁何尝不觉得耻辱。自己该如何去写自己的祖宗呢?往脸上贴金固然不行,如实去写就更不行!有辱祖宗不说,对自身和家人也极为不利,弄不好就会身败名裂,祸及子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没想到游览一个县级博物馆,竟把一个个问号拉成了感叹号,还引发了那么多思考。当我走出行唐博物馆的时候,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与博物馆里形成了明显对比。无论怎么说,历史毕竟是历史,关于这个神秘的“中山国”,我只能用一句诗去评价了!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