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黄经为零 春色中分

曲宝胜

<p class="ql-block">春分——黄经为零 春色中分</p><p class="ql-block">黄道与黄经</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约365天5小时,运行约94000公里,这个运转轨道被称之为“太阳黄道”,黄经就是黄道上的经度坐标。现行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依据黄经的度数划分的。古人将黄经360度划分成24等份,每等份15度为一个节气。黄经以春分点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春分点就是太阳直射地球赤道的点。我们的先哲将这一时间点定为黄经的零点。随着太阳的移动,黄经的度数逐渐增加,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到达90度时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到达180度时是秋分,到达270度时是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最后到达360度,也就是回到了春分点零度,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p> <p class="ql-block">黄道吉日与黄道</p><p class="ql-block">说起黄道,人们会联想到黄道吉日。其实,黄道吉日与黄道是两回事,没有直接的关系。黄道是一个天文学术语,是从地球上看太阳一年“走”过的路线。而黄道吉日是中国传统历法“黄历”(万年历)中的一个特有词汇,指的是诸事皆宜的日子。黄道吉日的概念源于古代中国对星宿和神煞的研究。古人将青龙、天德、玉堂、司命、名堂、金匮六神值日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所谓值日就是值管当天的事物,如小学生值日就是负责打扫卫生。这六个神煞值日的当天,诸事可行,不避凶忌。</p> <p class="ql-block">夸父追日与黄道</p><p class="ql-block">夸父追日是《山海经·海外北经》里的一个人们熟知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北方荒野巨人族的首领夸父因追求光明和温暖而追逐太阳,最终因极度疲惫和口渴而死,寓意为追求理想而不屈不挠。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上古时代先人对太阳黄道的探知和测定,以发现太阳的运行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预测和解释天文现象。夸父或许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一种象征性探索仪器,但故事本身足以体现古人的智慧和挑战精神。</p> <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与圭表测影</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两分两至”和“四立”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和圭表测影。</p><p class="ql-block">北斗七星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形象,因七星曲折如斗而得名。其图形像古代舀酒的斗勺,斗柄如勺子把。古代的天空非常晴朗,没有现代那么多的污染。入夜后,七颗北斗星非常明亮,肉眼看得见。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个周期,谓之一“岁”。我们的古人发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古人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是随北斗指向而来临,北斗七星堪称他们的“GPS”。</p><p class="ql-block">圭表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日影长度以确定时间和节气的天文仪器。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通过圭表正午时日影的长度和变化推算出一年中的时间和季节更替。日影最长点定为冬至,最短点为夏至。春分和秋分在日影之中。我们的先人从立竿见影而得知寒来暑往。</p> <p class="ql-block">天圆地方 春色中分</p><p class="ql-block">至春分,黄经又回到了零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没有必要了解黄道,也不在意黄经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他们知道春分这天昼夜各12小时,天气不冷不热,春天过半了,燕子回来了,就足矣。如果有闲情雅致,可以尝试着竖鸡蛋或者放纸鸢。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春分》诗中这样描述的:“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p><p class="ql-block">春分时节的这种昼夜平分、冷热均衡、阴阳各半,虽为一年中最好的气候,但也短暂。之后便各奔东西,南下北上,此消彼长,趋向极致,物极必反…</p><p class="ql-block">“天道昼夜回转不曾住,春秋冬夏忙”。春分给予人类的启示深远而又现实。天地之间,天道是圆,地道是方。因为圆,周而复始,可以回来;因为方,我们奔走四方逐梦远方。但是,走了或许就回不来了,正所谓“天道长,人道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己巳蛇年春分/2025.3.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