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识非凡的郭嬛传奇

艾亲

<p class="ql-block">&gt;&gt;郭嬛,字女王,今河北邢台人,东汉南郡太守郭永的次女,魏文帝曹丕的皇后。</p><p class="ql-block">郭嬛年少时美丽明智,其父郭永察觉女儿有别于众,视为掌上明珠,于是取字为“女王”。黄巾军起义时,郭嬛的父母和兄弟不幸去世,其颠沛流离,后沦为侯家的婢女,再后来,其就被作为礼物送给了曹操的嫡长子曹丕。</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郭嬛虽沦为婢女,却没灰心丧气,</b>其凭借才华与努力很快就引起了曹丕的注意,从此脱颖而出,并被纳为侧室。</p><p class="ql-block">曹操于公元213年被封为魏王,从那时起,曹丕和曹植这对亲兄弟就为了王位争得是不亦乐乎。这时的曹操已经是58岁,其很喜欢有出色文采的小儿子曹植,<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甚至数次欲立为“储君”</b>,这让曹丕坐立不安,其不得不采取极端的暗杀手段,但是均未成功。</p><p class="ql-block">郭嬛看到曹丕闷闷不乐、心气浮躁,知道是在为争储之事犯愁,其就把早已反反复复想好的“<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做好自己、静待时机</b>”的策略详细地讲给曹丕听。这一次曹丕是听得认真,还不时点头赞同,再也没有讲郭嬛是“妇人之见”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郭嬛的策略全面考量了曹操、曹丕和曹植三个方面</b>,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好自己,即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p><p class="ql-block">曹丕的母亲卞夫人曾在曹操最失势时帮助过曹操稳定了队伍,其<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为人仁慈不苛刻、愤怒不变容、喜悦不失节</b>,是曹操最为宠爱的女人。郭嬛对这一点是看得真真切切,其有事没事就拉着曹丕到卞夫人处请安,有什么好物件首先想到的也是孝敬给卞夫人,俩人表现得十分孝顺。郭嬛的身世和性格也和卞夫人极为相似,共同语言多,久而久之,<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卞夫人把郭嬛视如己出。</b></p><p class="ql-block">当时,围着曹植身边转悠的有杨修、丁氏兄弟、贾逵、王凌等,他们都是一些文人墨客,这些人太过于随性,生活上也过于放纵。曹操认为这些文人不堪大用,迟早会误事、误国。</p><p class="ql-block">郭嬛劝曹丕“近贤臣”,还要是父王曹操喜欢的人。于是,曹丕经常会和贾诩、司马懿、吴质这样实干家、政治家走得近,还一起共同研究治国安邦的大问题。</p><p class="ql-block">两相一比较,曹丕的“格局”就大了许多,换言之,曹操把王位交给曹丕就更靠谱一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做好自己,让对手犯错,这就是郭嬛策略的逻辑。</b>后来果如郭嬛预测,杨修跟吴质的斗法是标志性事件之一,把两边智囊的水平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一次,杨修在未经查验、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就武断地向曹操告密,想以<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私会大臣</b>的罪名置曹丕于死地。但是弄巧成拙,杨修的构陷之术被吴质轻松识破并化解,吴质还趁势攻击杨修的弱点,最终祸及曹植。</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曹操想考查两个儿子处理事务的能力,一面令二人出城门,一面密使门吏不得放行。曹丕先到,遭阻止而返。曹植按杨修的办法,称“吾奉王命,谁敢阻挡”,斩杀了门吏。曹操见曹植办事果敢,甚是欣喜。之后,郭嬛判断不是曹植的主意,便要曹丕派专人跟踪杨修。当曹丕把曹植酒后津津乐道此事并赞扬杨修的全过程报告曹操时,曹操颇为气愤,进而认定杨修参与王位争夺,此人不可留,否则不利于曹家将来的统治。于是,<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多疑且奸诈的曹操把杨修安排在军中随便安了个罪名就将其斩首了</b>。这样,曹操心中的“天秤”慢慢向曹丕倾斜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给曹植最后一击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要“作死”</b>。有一次曹操外出,当晚曹植又和那帮人喝得大醉,之后驾着马车闯入了司马门。要知道司马门只有帝王才能出入的禁道,凡是闯入者都是死罪。曹操自然是大怒,杀了车夫,曹植则被关了起来。</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曹操希望的继承人首先是自律,其次是稳重。</b>曹植定力太差,日后必定无法把精力放在治国理政上面。公元217年,曹丕终于在被动的情况下击败了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公元220年,一代枭雄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其立即将卓有政治远见且立有大功的郭嬛封为夫人,正式确定为正室;而之前受宠的甄宓由于性情急躁、常常在后宫撒泼而被冷落在京城之外。同年,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建立了魏国,再封郭夫人为贵嫔,居六宫之首。公元222年,曹丕将甄宓赐死,进而册封郭贵嫔为皇后。<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郭嬛终于凭一己之力赢得了至尊的地位</b>。历史评价说郭皇后想曹丕之所想,急曹丕之所急,<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做一个贴心的女人,是其取得成功的第一位因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郭皇后很贤淑,也很有国母的风范。</b></p><p class="ql-block">公元224年,曹丕率师东征,郭皇后留在许昌。当时大雨连降百余日,宫中城楼多有倒塌损坏。有官员奏请皇后移居他处,郭皇后举出楚昭王的王后贞姜为了重要的信符以至于在洪水中丧生的故事,并说:皇上御驾远征,我们还没有遇到贞姜那样的危急情况,又何必要转移呢?于是,群臣不敢再提迁居之事。</p><p class="ql-block">公元225年,曹丕再次督师东征。郭皇后留在曹丕故乡谯县的行宫。当时,其堂兄郭表任奉车都尉,留守在行宫负责警卫,想要堵水捕鱼,郭皇后制止后,痛斥说:这河水是通着运送军粮的河道的,你筑坝截水又需木材,自己的封地又不在眼前,只好挪用公家的竹木来筑水坝,如今奉车都尉所缺少的东西难道是鱼么?如果你一意孤行硬要这样做,那就是自寻死路。郭皇后深明大义的一番话喊醒了郭表。后来<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郭皇后反复告诫亲戚们,要知道朝堂上、深宫中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汉朝的外戚家族很少有保全的就是前车之鉴,所以千万不要骄横奢侈。</b></p> <p class="ql-block">郭皇后的外亲刘斐要与他国通婚,其听闻此事后,告诫亲戚说婚嫁之事都应该与乡里门户相对者联姻,不要与他方人家通婚,以免造成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郭皇后的外甥孟武还乡后,仗势求娶一小妾,被其严厉阻止。为此,其还下达敕文:<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当今战乱,妇女不多,应尽可能地将其配给前方将士为妻;有权势的人家不能聘娶小妾。</b>郭皇后又召会诸位亲戚在这件事上都应谨慎,不要自取其咎,遭受刑罚。</p><p class="ql-block">郭皇后母仪天下,颇有大家风范。郭皇后对后宫的妃嫔也很照顾,如柴贵人十分受宠,郭皇后不是去嫉妒,而是以礼相待,还处处褒奖;其他的妃嫔犯了过错,其<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也是将过错揽到自己身上</b>,或遮盖起来不被曹丕发现,万一被发现,其甚至向曹丕跪拜,为这些贵人请免,因此六宫无有仇怨,也让曹丕省了很多心。</p><p class="ql-block">史书对郭皇后风评极好,其给后人留下的是<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贤惠善良、谨慎处事、善解人意</b>的形象,特别是依靠智慧辅佐曹丕使曹魏走向强盛。郭皇后一生充满风险,然而又是非常自力和幸运的,时人对其去世深表痛心。</p> <p class="ql-block">&gt;&gt;图片来自于网络,与文字无关;文字由艾亲搜集、编辑、整理;如有侵权,敬请联系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