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试图去寻找“被某个人的理解”,恰当地表现了我们维护关系的努力,不过令人困惑的是,这种努力极其脆弱。“你要理解我”到底指的是什么,非常模糊。感情?思想?某个观念?一定的立场?还是感觉?我们甚至来不及细想,就要求得到理解。一个小朋友路过小卖部,特别想要一根棒棒糖。她不能直接告诉父母亲我需要棒棒糖,这样做显然得不到棒棒糖。正常情况下,父母亲会给出诸如牙齿坏啊除非你把作业做了等理由来拒绝一个孩子的要求。这种拒绝、否定并不会有助于关系的建立。很多人后来有小偷小摸的习惯,就是源自于小时候的这种得不到满足。我称之为“原始动力”。找到原始动力,才有利于我们打开自己的心灵,赋予我们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在,只是我们习惯性的以为,可能性属于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能人。这种认识的危害在于严重地损害了我们自己的力量。在谈到创造力的时候,我们很少会接受我自己就是创造者这样的描述。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并且一直坚持这样的认识,我觉得是这一生中最为漂亮的品德。这不是指我们创造了什么,或者发明了什么,而是指我们能够真诚地面对日常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问题 ,指我们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中知道如何去回应、接受。一个乡下人到了九十岁,佝偻着脊背坐在屋檐下,他依然可以聊天,手里的水烟筒在他吮吸烟嘴的时候散发出来呛人的烟草味。这个时候,你如果能够发现他的创造力,你就可以理解你自己了。——他不对抗命运,并非无可奈何,而是顺从。他的生命在屋檐下的形式就是顺从,正如那些烟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要给那个一定要棒棒糖的小朋友一个空间,训练他说出来所有的需要棒棒糖的理由,这些理由也许会得到正面的回应,也许完全不会。否定也是这个回应空间的一种可能。你既然不能排除走路的时候一粒沙子落入了鞋子里这样的事实,那么,即使一大堆理由都会被拒绝,也是正常的事情。寻找被他人的理解,不应该成为捍卫自己立场的唯一通道。如果放弃这一努力,我们会怎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不需要另外一个人的理解,你会怎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问题回到了另外一个层面:你如何和自己真实的在一起。比起被他人理解而言,你理解自己的努力是什么?在哪里?——只有拥有这种自我理解的能力,我们才会腾出来空间来处理问题本身。自我理解创造的不是回旋,而是真实,以及由于理解带来的自我悲悯。对于自己的慈悲,才是觉醒的开始。我们会从这种自我悲悯中深入到慈悲和深度的同情中:个人的力量因此而来,表现为接受事实或者结束关系。那个小朋友在不得不接受拒绝的时候,父母亲训练他的不是理解或者不理解这个问题,这是情绪上的事情,而是他开始觉悟到拒绝本身也是生活的内容,也是成长的阶段, 也是变化的力量。情绪没有创造力,这是从品德上说的。只有情志才有创造力。我用“情志”而不用“情智”,是因为所有的创造力都根基于“至”,而不是“智”。我们强调“智”的危险就在于没有意识到“志”的支持力。做好吃苦的准备 ,正确地反应了创造力的本质。因此,自我理解的能力就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主体的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再去寻求别人的理解,我正在理解我自己的努力过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的觉醒,推动了我们这个承担责任主体的成长。于是,所有的自愈力便油然而生,或者说,不再需要任何自愈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