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遗迹北固山(下)

姚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姚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 篇 号:372141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请继续跟随我游览北固山风景区。</b></p> 祭江厅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传三国时期,刘备病逝白帝城的消息传到东吴后,孙尚香悲痛欲绝,在此亭设祭遥祭刘备,然后投江自尽,后人为纪念她,便将此亭称为“祭江亭”,也叫“凌云亭”“摩云亭”,康有为曾题名为“江山第一亭”。祭江亭为石柱方亭,造型古朴典雅,与北固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氛围相得益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固山与三国历史息息相关,祭江亭作为其中的重要景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和孙尚香与刘备之间的爱情故事。此外,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曾登此亭,触景生情,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流传千古的佳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狠石位于北固山多景楼与北固楼之间,又名“石羊”,大小与真羊相仿,无角,左侧腹部刻有“狠石”二字。相传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时,孙权与刘备(一说诸葛亮)曾据此共商破曹大计,定下了火烧赤壁之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狠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北固山作为“三国山”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见证了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也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登临赋诗,为北固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b></p> 多景楼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固形胜,甲于东南。其后峰绝顶之多景楼,尤为登览佳处,是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楼始建于北宋(一说南唐)甘露寺内,楼名取自唐朝宰相李德裕《临江亭》“多景悬窗牖”诗句。宋代郡守陈天麟于唐代临江亭故址修建,历史上屡毁屡建。至于今,千有余年,迭经废兴,盛名不衰。2009年,以旧楼危陋,乃决定重建之于后峰西侧绝壁之上,委东南大学杜顺宝教授设计,绍兴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承建。2011年6月兴工,次年4月落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门上匾额“多景楼”,下有一副对联,上联为“宜雨宜晴,山光水色何多景”,下联为“如诗如画,儿女英雄共此楼”。相传吴国太曾在此相看刘备,孙尚香出嫁前曾在此梳妆,因此多景楼又叫“相婿楼”“梳妆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余尝观此楼之胜,固在于所处多景,亦在于登览者多情也。宋人曾肇题诗曰“诗情无限景无穷”。多景楼是北固山风景最佳之地,宋元以来经常为历代文人雅士聚会赋诗之所。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苏东坡,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陈亮、陆游莫不登此楼而有作,或感慨人生,或忧愤国事,思远意丰,家弦户诵。今之登者其情志当亦有高壮于前贤而增辉当代,佳作不断,无愧后世者。</b></p> 溜马涧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溜马涧位于北固山后峰西北侧的峭壁上,两面云崖夹峙,中通一线小径,地形险峻。在其悬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马”二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传这里是刘备甘露寺迎亲时遛马的地方,也有传说称孙刘二人曾在此私下较量,暗卜成败、赛马比能,二人还曾沿此涧跃马下山扬鞭上岭,几度纵马驰骋后立马于山坡扬鞭大笑。故“溜马涧”又名“走马涧”“跑马坡”“驻马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兴致盎然地往北固山下走去,脚下的长廊宛如一条蜿蜒的丝带,沿着山势伸展,青石板铺就的台阶,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沿着长廊,我们一步一个台阶,缓慢前行,尽情享受着这份悠然自得。空气里弥漫着草木的清香,混合着淡淡的泥土气息,那是大自然独有的芬芳,让人神清气爽。</b></p> 清晖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晖亭又名晴晖亭,位于北固山东吴古道与龙埂交汇处,原为甘露寺山门,坐北朝南,是一座重檐攒尖顶四方亭。亭里原本供奉着四大金刚,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入侵时被毁,1958年将山门改造成了清晖亭。亭子四面贯通,向南上龙埂可以前往中峰,向北能到达后峰祭江亭,东侧是甘露铁塔,向西则有登山石阶东吴古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着走着,前方出现了一棵弯曲的树,它的枝干横斜而出,恰好挡住了去路。这棵树造型奇特,树干扭曲盘旋,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以一种独特的姿态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在它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看到这块牌子,我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欢快的笑声。这创意实在是太妙了!它巧妙地化用了毛主席诗词中的名句,将原本宏大豪迈的意境,与眼前这小小的阻碍相结合,竟生出一种诙谐幽默的趣味。要想继续前行,确实得弯腰通过这棵树,仿佛真的应了那句“竞折腰”。这样一个小小的创意,不仅为旅途增添了乐趣,更让我们在不经意间,与这片土地的文化有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互动,让人忍不住感叹设计者的心思巧妙。</b></p> 龙  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是龙埂,龙埂又名甘露岭,为连接北固山前、中、后峰的一条山脊,因其形似巨龙而得名龙埂。古代龙埂两侧皆是茫茫江水,形势极险,前人把它与天台山的石梁媲美,号为天下三险之一。我们沿着山路下行,一路探访历史遗迹。</b></p> 凝虚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凝虚亭位于北固山中峰,处在一条连接北固山前、中、后三峰的山脊路“龙埂”(亦称甘露岭)边,是游客登山途中的观景休憩好去处。</b></p> 王宗培烈士墓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宗培是镇江西乡牌岗村人,小学教员。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他积极投身于镇江的反帝爱国群众运动。因忧虑国家民族的前途,于1925年7月26日投江自尽,以死唤醒国人,年仅18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宗培死后,镇江外交后援会抬着他的棺材游行,并广为印发他的遗书。“五卅”一周年时,镇江人民集资在北固山为其建墓,竖立镌有“王宗培烈士之墓”的墓碑。1988年,镇江市人民政府对墓进行了重新修缮。</b></p> 中山纪念林塔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8年8月,民国政府决定将植树节改为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3月12日。1930年3月12日,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五周年,省会镇江造林运动委员会举行有3000余人参加的造林运动大会,会后各界代表赴北固山植树,并建造了中山纪念林塔,以纪念孙中山先生,同时倡导植树造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塔基为正方形,塔身方锥形,塔尖呈三角形,通高约4米,采用大理石、混凝土结构。塔座三面镌刻着孙中山关于植树造林的遗训,东面是“要能够防水灾,便先要造森林,有了森林便可以免去水祸”,北面是“有了森林,天气中的水量便可以调和,便可以常常下雨,旱灾便可以减少”,南面是“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西面则为“中华民国十九年三月十二日,江苏省会造林运动委员会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塔建成后,因多年风雨侵蚀及战火破坏,塔体逐渐风化剥落。1986年,镇江市绿化委员会、镇江市文管会出资,镇江市园林管理局出图出力对其进行重修,修茸一新的塔与周围的松柏密林相映陪衬,显得分外庄重,同年被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b></p> 汉  阙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汉阙又名石阙,是一座仿汉代建筑风格的石碑。碑的正面刻有我国宋代豪放派诗人、民族英雄辛弃疾的著名词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957年3月20日下午,毛泽东由南京飞往上海,在镇江上空触景生情,挥笔书写了这首词作。</b></p> 鲁肃墓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三国时,东吴名臣,具王佐才,与孙权数次晤对,甚相得,故深为敬佩,力主孙刘联盟,北拒曹操,成为赤壁大战获胜的关键性因素,从而形成天下三分的鼎足之势。后官拜横江将军,终年四十六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墓原在镇江东郊大学山上(原镇江一中,现外国语学校校园内),大学山因鲁肃而得名。为便于观瞻凭吊,1993年8月,大学山鲁肃墓被迁于北固山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鲁肃墓,两侧有两对石马,其中一对为新做,另一对是从别处移此。墓前石碑上书“吴横江将军鲁肃之墓”,墓为石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墓前有平台,上有仿汉代享亭,享亭正中高悬“思度弘远”匾。进入享亭,当中竖立有石刻鲁肃像碑。</b></p> 太史慈墓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人,三国时东吴大将,事母至孝,为人重信义。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骁勇异常,战功卓著。建安十一年卒,终年四十一岁。临终前大呼“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孙权甚悼惜之,遂厚葬于北固山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同治九年(1870年)赵应珪等立太史慈碑于北固山下。1872年修筑城墙时发现此墓,后屡次修治。抗战前,曾修葺一新,建国初,因塌山被埋没,1985年重建。位于北固山中峰南麓,1982年被定为市级文保单位。墓高1.7米,直径约3米,建于长6.7米、宽7.4米的石平台上,北面有半圆形挡土墙,墓前有高1.5米左右的大理石碑,上刻七个篆书大字“东莱太史慈之墓”。</b></p> 试剑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试剑石又名“恨石”,静静伫立在池中,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风云故事。这石分为两块,高的那块约 1.5 米,威严庄重;矮的一块高度减半,却也不失沉稳,二者相依相伴,历经岁月沧桑。它们中间都有裂缝,那裂缝好似岁月留下的痕迹,又似历史长河中撕开的一道口子,将过去的故事缓缓吐露。石头上面“试剑石”三字清晰可辨,字体苍劲有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传,孙刘联姻弄假成真后,孙权和刘备同游凤凰池。彼时,两人虽面带微笑,结伴而行,但心中却各怀心思,暗藏玄机。刘备漫步至池边,目光不经意间落在一块巨石之上。他微微皱眉,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与决绝,随即伸手拔下随从身上的佩剑。只见他仰头望天,双唇紧闭,暗自默祷,祈求上天能让自己顺利返回荆州,成就一代霸主之业。祷告完毕,刘备大喝一声,手臂用力一挥,手中宝剑如闪电般划过天际,带着凌厉的气势狠狠劈向巨石。刹那间,金石交鸣之声响彻山谷,巨石应声而裂,碎石飞溅。那裂开的石块,仿佛是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预示着未来的走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孙权目睹此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与不甘。他同样毫不犹豫地拔出腰间宝剑,眼神中透着坚定与野心,暗中默默祈祷能否再取荆州,让东吴繁荣兴旺。随后,他身形一闪,挥剑如流星般斩向另一块石头。随着一声巨响,那块石头也被分开,裂痕犹如一道鸿沟,横亘在历史的记忆之中。二人各自剑落石开,似乎各遂其愿,为日后的霸业奠定了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试剑石的形成并非源于这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距今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代,地球正处于剧烈的地质演变之中。地壳运动频繁,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喷溢出地表,岩浆冷却后,形成了坚硬的火山岩。这些火山岩质地异常坚硬,在漫长的时光里,由于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等风化剥蚀作用,岩石逐渐被雕琢成现今的模样,成为了北固山上一道独特的风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在石块旁,两位手持佩剑的孙、刘雕像栩栩如生地矗立着,气宇轩昂,雄姿英发,仿佛仍在回味当年挥剑劈石时的壮志豪情。这两座雕像宛如历史的守护者,静静地陪伴着试剑石,见证着岁月的流转,让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都能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b></p> 凤凰池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凤凰池,唐代时是一条港湾,可停靠船只,与古运河、长江交汇,后因长江易道,水池逐渐变小,东西两侧河流后退与陆地相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召见本地儒生,告诫他们要守法、守业、守诚。南宋晚期,文天祥被捕后在被押送元大都途中,于北固渡一带过江时遇恶劣天气,被困10天后被镇江一渔民以小舟相救。卢陵人王臣有诗云:“山云欲到龙初起,池水空清凤未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固山以刘备招亲的故事而名扬天下,古往今来,来镇江的游客,都喜欢到此一游,寻访三国遗迹。在这里游览,不仅仅是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更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北固山所承载的深厚的三国文化,让人受益匪浅,难以忘怀。</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o776bp"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b>三国遗迹北固山(上)</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