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看——南京城旧影

不老的香樟树

<p class="ql-block">编辑撰稿:严荣富</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南京旧影</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望乡</p><p class="ql-block">演唱:满文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首看——南京旧影:</p><p class="ql-block">金陵古城,南京旧影的一张张照片让我们看到了旧时代的缩影!</p><p class="ql-block">翻开南京城建城的历史,从古到今的南京城发展史是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传统的建城思想鼓动下,历代祖先选择在江苏长江南岸边上的一片荒山野岭丘陵平地上渐渐发展起来的,它南靠宁镇丘陵,北靠浩浩长江而出现的一座古城。</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远在古代的帝王将相能看中南京这块风水宝地作为都城,后来被称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城肯定有它特定的优点!</p><p class="ql-block">南京城有山有水,有湖有田,有宜居的平地原野,有丘陵绿荫的山林,天然的风水被一代代人民百姓喜爱定居于此。</p><p class="ql-block">南京城被一代代帝王将相占据享用,圈地为王,被一代代兵荒马乱的炮火环境所破坏,坏了再建,建了又坏,从古代建城之处到现代,在2470多年间的时间的历史长河中,南京古城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被两千多年的风雨苍桑折磨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直至到70多年前的民国时,南京城仍生活在风雨飘摇之中!</p> <p class="ql-block">南京城历史介绍</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p><p class="ql-block">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p><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p><p class="ql-block">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京城与外郭城垣形态,顺应山峦湖泊、水系等地形限制与旧城制约,是深受管子“城郭不必中规矩”务实思想的体现。宫城部分严格按礼制体系,布局规整,轴线对称。宫城轴线与旧城轴线同时并存,各有分工。</p><p class="ql-block">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此时期城市建设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出于军事需要,改造加固明代城垣,加筑城外营垒。另一是建设天朝宫殿及众多的大小王府,天朝宫殿、各王府及明代建造的七彩琉璃大报恩寺塔均毁于天京陷落前后。</p> <p class="ql-block">进入近代,1858年《天津条约》南京开埠,加速了南京近代化进程。1917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认为南京“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从1919—1949年的30年间,共进行了大小深浅不同的城市总体规划7次。为1919年的《南京新建设计划》、1920年的《南京北城区发展计划》、1926年的《南京市政计划》、1928年10月的《首都大计划》、1929年12月的《首都计划》、1930—1937年的《首都计划的调整计划》和1947年的《南京市都市计划大纲》。</p><p class="ql-block">1927年,国民政府设立“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1929年编制完成的《首都计划》,是南京城市规划史上第一部正规的设计文件。按照该规划进行的道路建设,构成了今天南京城市的基本框架。</p> <p class="ql-block">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28年定南京为特别市,1月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着手国都规划建设,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国民政府本着"用材于外"的原则,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和工程师古力治"使主其事",聘请吕彦直建筑师等国内专家相助。1929年12月,《首都计划》正式由国民政府公布。《首都计划》是南京在民国时期编制的最完整的一部城市规划。</p><p class="ql-block">《首都计划》的指导思想: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吾国美术之优点"作为规划的指导方针,宏观上采纳欧美规划模式,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城市空间布局以"同心圆式四面平均开展,渐成圆形之势"。明确提出避免使城市发展呈"狭长之形",避免"一部过于繁荣,一部过于零乱"的非均衡发展。道路系统引进了林荫大道、环城大道、环型放射等新的规划概念与内容,以美国矩形路网为道路规划的理想模式。规划者对欧美模式采取三种态度分别对待,第一,在欧美得到实践检验、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规划模式,直接运用于《首都计划》。如道路、铁路的设计,规划形式及指标都直接借用了欧美规划的成功经验;第二,不符中国国情,不能直接用于南京发展的,进行调整后再予运用,如确定城市人口、城市分区用地方面,大都参照欧美的规划指标稍加修改;第三,欧美国家实践后出现问题的规划模式,则弃之,以新的规划观念和模式代替。如城市干道布局力避"对角线式"。</p><p class="ql-block">城市建筑形象提倡"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及新街口、秦淮河地区都充分体现了上述规划思想与观念。《首都计划》还在规划方法、城市设计法案、规划管理等诸多方面批判地借鉴了欧美模式,在规划理论及方法上开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实践之先河。</p><p class="ql-block">《首都计划》的主要内容:共编制了南京史地概略、人口预测、都市界线、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建筑形式的选择、道路系统规划、路面、市郊公路计划、水道的改良、公园及林荫道、交通的管理、铁路与车站、港口计划、飞机场站的位置、自来水计划、电力厂的地址、渠道计划、市内交通的设备、电线及路灯规划、公营住宅的研究、学校规划、工业、浦口计划、城市设计及分区授权法草案、分区条例草案、实施之程序、款项的筹集等二十八项规划内容。</p><p class="ql-block">规划的国都界线,南起牛首山,北至常家营,西至和尚路,东至青龙山,界线全长117.2公里,面积855平方公里。远期人口规模预测至百年后,远期南京城市人口为200万人,以六年为近期期限,</p><p class="ql-block">规划分区为:中央政治区在中山门外紫金山麓;市行政区在鼓楼以北的傅厚岗;两个工业区在长江两岸;住宅区分三个等级除旧城区外在城北另设高级别墅区;商业区在明故宫;文化区在鼓楼、五台山一带。</p><p class="ql-block">道路系统规划采用方格网,路网密度高,交通组织灵活。规划的干道有:中山路(今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陵园路、子午路(今中央路)、热河路、太平路、朱雀路、白下路、玄武路、中华路等。此外还有专为党政军机关规划的国府路(今长江路)、黄埔路、中央党部路(今湖南路)。计划还拟将旧城墙辟为环城大道,成为"风景路"。市内交通保留从下关至建康路的"宁省铁路"(即"小火车")。计划在新街口建立环形广场,周围成为全市交通、商业、金融中心。</p><p class="ql-block">工业区规划是根据孙中山"南京新建设计划"安排于沿江两岸,江南片为第一工业区,以发展不含毒、危险小的工业为主;江北片为第二工业区,作为污染性工业之基地。</p><p class="ql-block">商业中心拟在明故宫旧址处,这一规划安排目的在于引导全城向东发展,实现城市以同心圆式向四周均匀拓展的目的。</p><p class="ql-block">文教区规划基本保持现状,以鼓楼、鸡鸣寺一带为基础。公园区除在市中心设新街口公园之外,还计划以林荫大道联系全城公园,使之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在交通规划上,城内道路拟分干道、次干道、环城大道、林荫大道四种类型。环城大道拟利用明代城垣改筑为能行驶小汽车的"高架"道路,城垣内侧拟筑林荫大道相辅,供游人通行。市郊公路共设九条,以城市为中心向外放射,并以横路联络"状如蛛网"。铁路规划考虑了新线铺设的走向、总客站位置的调整以及火车渡船、过江隧道的设计构想。其中作为近期规划的客站选址,拟模仿欧美模式,总客站设于将来市中心位置--明故宫、富贵山之间,意在"促其为一优美繁盛之商业区域,与纽约中部铁路之总站,具有同一之效力",以此引导城市中心区向东迁移。港口规划以美国各大内河港为样板,试将南京建为国际贸易港口。南京港分为下关、浦口两部分。飞机场规划设有红花圩、皇木场、沙洲圩及小营四处。红花圩机场紧接中央政治区之南,平时作为民用,战时可作军用机场,用来保护政治区。</p> <p class="ql-block">那一幅幅的南京旧影,真实的反映了古城南京城的人文动态及市井生活,只有看一下旧南京城的破败,才知道新时代南京城的繁华!</p><p class="ql-block">作者收集了民国时代南京旧影,再回忆一下旧社会的南京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1992年编制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 class="ql-block">1991年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工作的同时,在继承、发扬1984年编制的名城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对原规划进行了完善和充实,从名城风貌、古都格局、文物古迹、建筑风格的保护及历史文化的再现和创新五个方面提出了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对于名城风貌的保护,规划在明都城内原“五片”的基础上,增加了明城垣保护带。要求对明城垣的保护采取“全面保护、整治环境、逐步修复、开发利用”的保护措施,建立城、河、林、路四位一体的概念,对城墙进行抢救性维修,清理城墙两侧的违章建筑,修建环城路,整治护城河网,在护城河两侧种植环城林带,充分展示南京山水城林交融的城市风貌。近期重点维修中华门至东水关、中山门至神策门、狮子山至定淮门三段城墙,远期整修清凉山段,凤台路至西干长巷段城墙。在原明都城外“四片”的基础上增加金牛山金牛水库风景区、无想寺风景区、固城湖风景区三片,形成明都城外的七片重点保护区。规划对钟山风景区等七片风景区分别划定了绝对保护区和环境控制区。在老山森林风景区规划中提出了依托浦口、汤泉两镇,规划建设“南京长江旅游开发区”。</p><p class="ql-block">古都格局的保护中分别对城市的三条中轴线、明代四重城郭、道路街巷格局、河道水系提出了保护要求。 文物古迹的保护则按三种方式划定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分散分布的单个文物古迹,分别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文物古迹集中分布的重要区域,或具有独特风貌的历史地段,划为“历史文化保护地段”,对区内的各文物古迹分别划出保护范围,明故宫地区、朝天宫地区、夫子庙地区、天王府梅园新村、传统民居保护区(五片)、中山东路近代建筑群、“公馆区”、杨柳村古建筑群等八片;对重要的遗址、墓葬划定地下遗存控制区,区内凡有建筑工程,必须先行文物勘探,保护地下文物,并为考古发掘提供依据。 建筑风格的保护分别对传统民居、近代建筑、民国时期有代表性的新住宅区提出保护要求。对于传统民居,规划提出有重点地分片保护的原则,在立足现状与可能的基础上,划出门东片、门西片、大百花巷、金沙井、南捕厅五片重点保护区。近代建筑包括民国时期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和民国时期有代表性的新住宅区(公馆区)两部分,规划分别提出保护要求。从逸仙桥至中山门,沿中山东路两侧各100米范围,作为近代建筑环境协调区。</p><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的再现和创新则通过利用历史建筑改变功能建立古代历史博物馆、近代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历史名人纪念馆、民俗风情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科技博物馆七大博物馆系列和城市雕塑系列来予以实现。提出重视旧城内的历史文化积累,体现隐形文化的内涵,在旧城改造中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新景观。</p> <p class="ql-block">回首看一幅幅南京城百姓的旧影,让我们浮想联翩:六朝古都屡遭战乱破坏,百姓深受旧社会的深重灾难,这是给人直觉的历史画面,更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的落后与苦难!</p><p class="ql-block">让我们浏览图片,回忆历史,更感恩新时代现代化的幸福美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