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鹤楼

臧 萍

<p class="ql-block">“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在江汉会流龟、蛇对峙的湖北大武汉,有一座位于,武昌蛇山之上的“黄鹤楼”。2025年2月17日,我们到了这个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位于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它还影响到绘画、建筑、戏曲、曲艺、音乐等姊妹艺术,甚至渗透到语言领域。</p> <p class="ql-block">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p> <p class="ql-block">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武汉十大景”之首、“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p> <p class="ql-block">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吴大帝孙权修筑夏口城,于城西南角黄鹄矶建军事楼一座,用于瞭望守戍,即黄鹤楼。</p> <p class="ql-block">南朝宋大明六年(462年),文学家鲍照首作《登黄鹄矶》诗于黄鹤楼;泰始五年(469年),祖冲之撰成志怪小说《述异记》讲述有江陵人荀环在黄鹤楼遇见仙人驾鹤并与之交谈的故事,为黄鹤楼称谓最早出现的文字记载。</p> <p class="ql-block">南朝梁普通七年(526年),史学家萧子显撰《南齐书》称黄鹤楼神话中驾鹤仙人为王子安,使黄鹤楼更具现实色彩。</p> <p class="ql-block">唐开元十一年(723年),诗人崔颢作《黄鹤楼》七律诗,黄鹤楼因此又有“崔氏楼”之称。</p> <p class="ql-block">唐永泰元年(765年),文学家阎伯理撰《黄鹤楼记》,涉及黄鹤楼的传说、地势形制、当时人物活动及感想诸方面;记中指出黄鹤楼神话传说中的仙人为费祎,形成与《南齐书》中称仙人为王子安不同的说法,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黄鹤楼传说。</p> <p class="ql-block">南宋初年,黄鹤楼倾圮,实体故址不存。元至正三年(1343年),威顺王宽彻普化太子修建胜像宝塔,为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黄鹤楼实体仍不存。</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四年(1371年),江夏侯周德兴大规模扩建武昌府城,重修黄鹤楼。</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黄鹤楼年久倾圮,都御史吴琛重修之。明隆庆五年(1571年),都御使刘悫重建黄鹤楼。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黄鹤楼毁于大火。明隆庆五年(1571年),都御使刘悫重建黄鹤楼</p> <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御史上官铉重修黄鹤楼。清康熙三年(1664年),黄鹤楼毁于大火,湖广总督张长庚、巡抚刘兆骐重建黄鹤楼。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湖广总督蔡毓荣补葺黄鹤楼。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黄鹤楼遭雷击起火,部分损毁,后整体倾圮。</p> <p class="ql-block">1.涌月台:“涌月”二字还有出自曹操或黄庭坚书写之两说。曹操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俗传其在汉阳凤栖山书写“涌月”二字。黄庭坚,书法家。言传其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贬至鄂州知府时建台,取唐杜甫“月涌大江流”诗意,书“涌月”二字刻其上,后台毁。考黄庭坚用笔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的行草书法,“涌月”二字与其用笔不类。</p> <p class="ql-block">2.岳飞相关遗迹主要在武昌蛇山上的黄鹤楼公园,岳飞曾写下词作《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黄鹤楼公园内的岳飞铜铸塑像,由湖北美术学院傅中望、陈育村等人创作。如今,在黄鹤楼公园的东门附近,有一座岳飞广场,最近人气尤其旺。</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公园内的岳武穆遗像亭,是1937年8月为保存明代岳飞遗像青石碑,鼓舞全国人民抗日斗志而建。现存遗像亭、遗像青石碑均为1992年修整、复刻而成。看到一座“精忠报国”功德坊,高达8米的岳飞将军铜雕,一块岳飞手书“还我河山”石刻,复刻岳飞遗像的石碑亭……</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公园内的“精忠报国”牌坊,于1992年12月上旬落成。而那首汉腔汉韵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镌刻在一座长达25米的大型青石浮雕上,中国人去复诵一下。</p> <p class="ql-block">从蛇山东望约四五里路的洪山南麓,宝通禅寺主殿后的洪山宝塔东行数百步,有岳飞亭,亭中刻有岳家军北伐抗金线路图。</p><p class="ql-block">亭东是古木参天,相传岳飞驻军武昌时在此地亲植松树,因而得名“岳飞松”,后明末被砍伐,尚存8株。清同治年间又在原地补植松树多株,长成后仍称“岳飞松”。</p> <p class="ql-block">3.千禧钟 又名千年吉祥钟,位于黄鹤楼以东沿山脊轴线的高台上,是以古编钟钟架为创作原形,衍生、转化而成。而顶部有楚风楚韵纹饰带,上半部为龙凤呈祥图案和千字铭文,钟腰带为梅花图案,钟的下部浓缩武汉3500年发展史的十幅浮雕。大钟内外均有纹印,钟表面有千字铭文,而顶部有楚风楚韵...</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千禧钟”重21吨,取20世纪和21世纪连接之意,是明朝永乐大钟后我国铸造的最大铜钟。黄鹤楼千禧钟,又名千年吉祥钟,是武汉市黄鹤楼公园的重要礼器,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4.唐宝历二年(826年),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鄂岳沔蕲黄观察史牛僧孺对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城垣进行大规模改造,黄鹤楼与城垣分离,成为独立的景观建筑,后楼毁改建为白云阁。</p> <p class="ql-block">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整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檐下四面悬挂匾额,正面悬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p> <p class="ql-block">‌5.黄鹤楼的葫芦宝顶象征着镇压火灾、辟邪驱灾的意义。‌在古代传说中,葫芦宝顶被赋予了镇压火灾的神圣使命,因此古人常常将其塑造成屋脊上的装饰,寓意着辟邪驱灾。这种独特的象征意义不仅为黄鹤楼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更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宝铜顶:即清同治黄鹤楼楼顶,陈设在黄鹤楼正东92米、白云阁以西185米处,宝铜顶系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秋末,武昌府知府黄昌辅主持重建黄鹤楼时,为了和这座新修的名楼相匹配而下令铸造的。</p> <p class="ql-block">6.胜像宝塔采用外石内砖方式砌筑,以石为主,内部塔室使用了少量的砖,因塔分地、水、火、风、空五轮,故也称“五轮塔”。塔座刻有花纹和梵文;塔身内收外展,整体造型自下而上逐渐收缩,轮廓线条大体呈三角形;塔的外观分作座、瓶、相轮、伞盖、宝顶5部分。</p> <p class="ql-block">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胜像依璐拆迁至蛇山西部、京广铁路跨线桥旁。拆迁胜像量塔时,在塔的南面发现有石牌坊的柱础。塔室内还发现一个铜宝瓶,瓶盖密封,摇动时沙沙作响。瓶底呈凹形,刻有双勾字两行:“洪武二十七年,岁在甲戌,九月乙卯谨志。”瓶腹刻有“如来宝塔,奉安舍利,国泰民安,永承佛庇”十六字。</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无心出岫”融合了哲理与黄鹤楼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它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平静,同时珍惜那些不经意间带来的美好与惊喜。</p> <p class="ql-block">7.黄鹤楼牌匾上的四个字是“气吞云梦”。正门牌匾‌:四个字是“气吞云梦”,由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主席的赵朴初所题写。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表现了黄鹤楼气魄宏大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东面“楚天极目”、“帘卷乾坤”。这些匾额不仅展现了黄鹤楼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体现了其作为武汉城市名片的独特魅力。黄鹤楼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黄鹤楼外观五层,内部实际有九层,隐含九五至尊之意,八方飞檐的鹤翼造型体现了黄鹤楼的独特文化,使中国传统建筑特色与文化意蕴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前的一座牌坊上写着四个金色大字:“三楚一楼”。此外,黄鹤楼的不同方向还悬挂着其他匾额。</p> <p class="ql-block">东方‌:“楚天极目”、“帘卷乾坤”。</p><p class="ql-block">南方‌:“南维高拱”、“势连衡岳”。</p><p class="ql-block">西方‌:“黄鹤楼”、“气吞云梦”。</p><p class="ql-block">高层‌:《南维高拱》——由曾就读于中央政治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的李尔重(武汉人)题写。</p><p class="ql-block">‌底层‌:《势连衡岳》——由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北省分会副主席的黄亮(江西安义人)题写。“斗极平临”、“云横九派”。</p> <p class="ql-block">‌北面牌匾‌:高层‌:《北斗平临》——由曾任湖北省副省长的陶述曾(武汉人)题写。底层‌:《云横九派》——由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的邓少峰(武汉人)题写。</p> <p class="ql-block">8.一楼: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余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画作将黄鹤楼的浪漫神话传说,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描绘了驾鹤仙人与世人同乐的祥和景象,呈现出欢乐浪漫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白云黄鹤》由周令钊和陈若菊二人合作,为湖北武汉黄鹤楼一楼主壁画,原画藏于中国美术馆。周令钊(1919-2023),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之际,他主笔绘制了开国大典天安门毛主席画像,是新中国国徽和政协会徽的重要美术设计者,是中国现当代壁画等公共艺术设计领域的先行者及倡导者,为新中国艺术和视觉形象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比起岳阳楼、滕王阁来,更富有仙气和神话色彩。黄鹤楼最早的传说是:说有一位姓辛的女子在蛇山长江边开一小酒店,一次无偿招待了一仙道,道士临走时在酒店墙上画一仙鹤,画完后这仙鹤便能起舞歌唱,遂使酒店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辛氏为感激仙道,遂在长江边黄鹄矶上为仙道修了一座高楼。</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的来源还有两说:“因仙得名”和“因山得名”。是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如传说古仙人王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传费祎(yi)驾鹤登仙于此(费祎,字文伟,是三国时期的蜀国贤臣、名相,诸葛亮多次派他出使东吴,而吴国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就是江夏、夏口即今天的武昌、汉口。</p> <p class="ql-block">9.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p> <p class="ql-block">二楼陈列着唐、宋、元、明、清和现代六座黄鹤楼模型,每一座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北宋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鄂州知州方泽重建黄鹤楼。</p> <p class="ql-block">唐朝的黄鹤楼一楼和城相连,外看只有两层,整体结构简洁粗犷,给人一种古朴雄浑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宋代的黄鹤楼由楼、台、轩、廊组合而成,四周亭廊精致玲珑,整个楼群浑然一体。再来看清朝的黄鹤楼,它分为三层,每一层的檐数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第一层有12个檐,象征着一天中的12个时辰;第二层则代表着一年中的12个月;而第三层的24个檐则寓意着一年中的24个节气。</p> <p class="ql-block">元代的黄鹤楼吸收了宋楼的特点,左右两边是南北方楼阁的形致,中间用旱桥连接,喻意南北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黄鹤楼具有典型江南建筑风格,像一座小皇宫。清朝的黄鹤楼只有主楼,分三层,取天地人含意。</p> <p class="ql-block">壁画《周瑜设宴》和《孙权筑城》 ,正面壁南北两端各有一幅壁画《周瑜设宴》和《孙权筑城》。</p> <p class="ql-block">反映了当时黄鹤楼是作为军事嘹望和指挥之用的军事性质。</p> <p class="ql-block">10.三楼:有一副名为“文人荟粹”的陶版瓷画,画面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再现了历代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赋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他们歌咏黄鹤楼的诗词作为画像的提款都反映上去了,人像中有杜牧、白居易、刘禹锡、王维、崔灏、李白等。</p> <p class="ql-block">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11.四楼是黄鹤楼的文化活动场所,陈列了当代书画名家游览本楼的即兴之作。这里还专门备下了文房四宝,自己买了一幅“舍得”条幅。</p> <p class="ql-block">12.五楼:是一组以“江天浩瀚”为主题的壁画,共10幅,让我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幅名为“江天浩瀚”的巨型组画,其面积高达90平方米,是全楼壁画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这幅组画由10幅彩画精心组成,正面墙上的三幅更是其精华所在。首幅画卷从上而下展现了远古长江文化的演变历程,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目睹长江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正面墙上三幅花分别描绘了长江的古老文化、巨波狂澜和黄鹤楼的兴废史。</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是一幅以石绿为底色,用金线精细描绘出的水浪画卷,占据整个画面,仿佛将人带入长江的横断面,感受那汹涌澎湃的波涛。而第三幅则详细描绘了三国时期黄鹤楼的诞生与兴衰,让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额枋上还绘制了长江源流、上游瀑布、三峡风光、庐山奇景、太湖风光、江流入海以及沧海横流等七幅精美画卷,每一幅都令人叹为观止。从西侧远眺,武汉三镇的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滚滚东去的长江、雄伟壮观的长江大桥、龟山上高耸的电视塔、富丽堂皇的晴川饭店以及如彩虹般横跨长江的晴川桥,都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而黄鹤楼,则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坐于蛇山之巅,见证了武汉的历史变迁与繁荣发展。</p> <p class="ql-block">五楼大厅外回廊环绕,供游人凭栏远眺。从这里放眼望去,武汉三镇尽收眼底,或俯瞰,或眺望,一片绮丽风光,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来到了现在的黄鹤楼。它以清代黄鹤楼为基础,经过1984年的重修,既保留了黄鹤楼传统的独特造型,又展现了更加雄伟壮观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13.“搁笔亭”,传说李白登上黄鹤楼,本想题诗一首,可看到崔颢写的《黄鹤楼》后,自愧不如,便搁笔不写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让后来登上黄鹤楼的李白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楼搁笔亭的传说之旅》</p> <p class="ql-block">14.崔颢在登黄鹤楼时写下了饱含自己怀才不遇、浓浓乡愁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p> <p class="ql-block">‌15.黄鹤楼与米芾拜石典故的关联主要体现在米芾曾为黄鹤楼题写匾额,以及后人根据其轶事创作的艺术作品上‌。因痴迷奇石被称为“石痴”,其“拜石”典故源自他在安徽无为州任职时对一块丑石的膜拜行为。据记载,米芾见到濡须河边一块状如人形的巨石后,不仅整衣冠叩拜,还称其为“石兄”,并作画记录(《拜石图》),这一行为被世人传为“米颠拜石”的轶事。</p> <p class="ql-block">而这一典故与黄鹤楼的直接联系,则源于两方面:其一,米芾曾为黄鹤楼题写“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其书法成就与黄鹤楼的文化地位形成呼应;其二,当代黄鹤楼景区根据该典故创作了《米芾拜石》铜雕,将文人雅趣与建筑景观结合,成为文化符号的具象化表达。此外,米芾的书法风格和狂放性格,也通过此类轶事强化了他在艺术史上的传奇形象。</p> <p class="ql-block">米芾是北宋著名书法家,因痴迷奇石被称为“石痴”,其“拜石”典故源自他在安徽无为州任职时对一块丑石的膜拜行为。</p> <p class="ql-block">他的书画造诣非常高,宋徽宗时官居书画学博士。他一生博雅好石,精于鉴赏。他生性诙谐古怪,好洁成癖,有人赠诗予他:“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p> <p class="ql-block">米芾之癣石,简直到了如痴如癫,无以复加的谑称。米芾的“癫”,是他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表现在他的一切言行中。作为石痴,则表现在他爱石的一些与众不同的行为上。</p> <p class="ql-block">他因为整日醉心于品赏奇石,以致于荒废公务,好几次遭到弹劾贬官司,但他仍然迷石如故,丝豪无悔改之意。一次,他任无为州监军,见衙署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兴得大叫起来:“此足以当吾拜”。</p> <p class="ql-block">于是命左右为他换了官衣官帽,手握笏板跪倒便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此事很快传播开来,人们都觉得他的行为好笑。</p> <p class="ql-block">后来他又听说城外河岸边有一块奇丑的怪石,便命令衙役将它移进州府衙内,米芾见到此石后,大为惊奇,竟得意忘形,跪拜于地,口称:“我欲见石兄二十年矣〞!</p> <p class="ql-block">米芾对石的“痴”和“癫”,还表现在他去涟水为官这件事上。他听说安徽的灵壁县产奇石,便请求到地接灵壁的涟水县为官。因为他的心思在石头上,因此到了涟水县之后,对职守自然就很少过问。</p> <p class="ql-block">,招致上司对他公务勘查,这就发生了一件宋代玩石赏石上非常耐人寻味的事。《宋稗类抄》一书中叙述的一则故事更是有趣。故事中说:米芾为了得灵壁石,便请求到涟水作官司。到涟水后,他一心收藏奇石,并给每一块奇石赋诗一首。</p> <p class="ql-block">他玩石玩得神魂颠倒,整日呆在画室里不出来,有时一连几日不理公务。当时上司杨次公为察史(当时的官职),他平就听说米芾玩石入迷,经常不理公务,便来规劝。他到了米芾府内,正色对米芾说:“你身为朝廷命官,把你从千里之外派来,是要你勤于公务,你怎么能整日玩赏石头?”米芾走上前去从左边的衣袖里取出一块石头嵌空玲珑,峰峦洞壑皆具,色极青润,并对杨次公说:“这样的石头怎么能叫人不爱”!</p> <p class="ql-block">说着,他把这块石头又揣在衣袖中,接着又从衣袖中取出另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叠嶂层峦,更为奇巧,紧接又取出第三块。并不无自豪地再对杨次公说:“这样的石头怎么能叫人不爱!”哪知,杨次公突然改变了态度,高兴地说“这样的奇石并不是你一个人爱,我们也很爱。”说着,便从米芾的衣袖中取出三块石头,抱在怀中上车便走了。</p> <p class="ql-block">16.位于黄鹤楼东南210米、白云阁西南130米处,环绕公园南区鹅池四周。为区别于古碑廊而定名的诗碑廊,是公园重要的文化景区,碑刻内容为当代国内书画名家书写的历代名人吟咏黄鹤楼的诗词名句(亦有部分当代诗作)。</p> <p class="ql-block">碑墙上共嵌有石碑124方。它们均是从黄鹤楼重建开放以来书法家馈赠的墨迹中挑选出来,并根据真迹描摹镌刻的。这些风格各异,情趣盎然的作品或潇洒古朴,或雍容典雅,或雄浑厚重,或隽逸瑰奇。</p> <p class="ql-block">其中有知名书画家李可染、邵宇、沈鹏、尹瘦石、董寿平、欧阳中石、陆俨少、赵少昂、刘艺、刘炳森等的手迹。这些石碑所镌刻的文体有诗词名句,也有联语、骈文;书法则是楷、草、行、篆、隶兼备;刻工也各具特色,精雕细凿,体现出书家风格,给人以历史知识和艺术享受。诗碑廊中还留有20方空碑,以为将来佳作预留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1985~1986年历时两年建成的游廊式碑廊,穿过公园南大门和两座圆形拱门,既节省空间,又自然随和。上为尖顶屋檐,廊的内环每2.8米便立有一根廊柱,整个碑廊黑瓦白墙,尽显江南风格,既古朴,又典雅;配上分别选自大冶的青石和崇阳的黑青石,更为庄重、和谐。</p> <p class="ql-block">17.“鹅碑亭 ”位于公园南区,清代,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曾有一方一笔草成的“鹅”字的刻石,俗传书圣王羲之在黄鹤楼下养过鹅群,有次与某书生聊天论鹅时情不自禁写下此字。好事者往往摹拓传布。其实,书石者实为清人门镇国。</p> <p class="ql-block">亭坐东朝西,面对鹅池,木石结构,呈六角型,单檐翘角,粉墙黑瓦,古朴典雅。亭壁的青石上的“鹅”字高2.5米,宽1.25米。亭的左右面各有一扇高2.5米的通门,成贯通南北的通道,仿佛天然自成。人在其间,既可欣赏到笔力遒劲、气势磅礴的“鹅”字,又可看到池中的睡莲、如雾的喷泉、嬉戏的白鹅和绕岸的垂柳,颇有江南园林的风韵。</p> <p class="ql-block">17.论起毛泽东诗词,会想到他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纵横捭阖、气势恢宏的豪放风格,感叹慷慨激昂、雄浑豪迈、直抒胸臆、荡气回肠的审美特征。毛泽东诗词也蕴含着苍凉沉郁的悲凉凄苦、浓郁忧愤、沉思孤寂、千虑填胸。豪放恰似激流奔腾,一泻千里;沉郁仿佛海底潜流,厚重深沉。</p> <p class="ql-block">写景以重点刻划与气氛渲染结合,抒情以寓景于情和写意手法相结合,境界含蓄高远。语言之沉着有力,叠词动词之新颖精警,用韵之错落有致,与内容也十分和谐。</p> <p class="ql-block">《九九归鹤图》浮雕 ,位于黄鹤楼公园白龙池边,是国内最大的室外花岗岩浮雕。整个雕塑呈红色,极为突出、醒目,画面生动,逼真传神,99只仙鹤呈现着各种不同的舞姿。据说加上当年神仙驾驭的黄鹤,就凑成了100只;而现代黄鹤楼的建成,距同治楼被毁的时间,恰好100年,两个100,反映了好事成双的传统思维定式,包含着“黄鹤百年归”的寓意。“归鹤”二字系雕塑家刘开渠题写。</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传说激发了从崔颢、李白、苏东坡、岳飞到毛泽东等历代诗人、伟人的创作灵感,催生了多如珠玑的诗词文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道教文学的发展进程。</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1日 晚6:57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