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故事】驴皮影戏

感悟人生

<p class="ql-block">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流传于全国各省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认为,皮影戏发源于陕西,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皮影戏又名“灯影戏”“土影戏”;皮影戏的起源历史悠久,是一种以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等各类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在表演皮影戏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出故事,“影人”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随着乐器伴奏与唱腔配合,便成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形象。有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华县皮影戏)、皮影戏(四川皮影戏)等。</p> <p class="ql-block">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上海戏剧学院为皮影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驴皮因其透明润泽、质地优良而受到青睐。用驴皮雕刻出来的影人透明度高,色彩鲜艳,雕刻效果更好‌。此外,驴皮的来源也较为广泛,尤其是在某些地区,如唐山北部山区,毛驴资源丰富,使得驴皮成为制作皮影的理想材料‌,当然也有牛皮,羊皮,但是驴皮材质最好。</p> <p class="ql-block">宁城皮影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从河北、山东传入宁城,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艺术体系‌。目前,宁城皮影戏主要通过公益性演出、政府购买的活动性演出以及乡村社会的传统形式演出进行传承‌。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传承状况仍面临挑战,传承主体高龄化现象突出,传承状况不容乐观‌。</p> <p class="ql-block">古稀之年的张书元老人,一生与皮影相伴,用匠人精神在手指舞动间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张书元与皮影的故事,一生都是热爱与坚持的传奇。他的一生,仿佛就是一出精彩绝伦的皮影戏,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刻画,都是对这门古老艺术的深情演绎。在他的手中,平凡的皮革被赋予了生命,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角色,讲述着千年的故事,传递着世代的情感。张书元共创作了两箱演传统戏的52公分大的皮影,属于国内较大的皮影,又先后创作了70公分和210公分的展出式皮影,曾在赤峰市红山区文化馆展出。</p> <p class="ql-block">在宁城占巴营子村,当地的一位能人张书元。他没有正式拜过师,但是创作的皮影作品很精美,并有所创新。上世纪70年代,张书元到丰润老艺人王维堂家里购买皮影箱子,第一次观摩王维堂老先生雕刻,就默记于心,回到家里不断摸索,完全自悟,创作出了当地一流的皮影雕刻作品。</p> <p class="ql-block">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变迁,他们始终“慵懒”的不忍远去,坚守着内心渐行渐远的乡愁;他们不赶路,却用平凡感受着路,他们不追寻自由,却始终在感受自由。日复一日的专注与执着,守护着人间烟火,雕刻着戏曲人生,缝织着岁岁平安</p> <p class="ql-block">皮影戏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皮影戏的表演,观众可以了解到许多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神话寓言,如《白蛇传》、《牛郎织女》、《杨家将》、《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剧目‌。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传承了中华文化,还能够在教育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年轻人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皮影戏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鼓励和支持皮影戏事业的发展,培养一批批优秀的皮影戏表演者和研究者,使皮影戏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