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佛光映伊阙——龙门石窟朝圣手记

酒都青龙名酒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7日清晨,友人小何驾车将我们从开封送往郑州东站。当高铁穿越中原腹地,窗外掠过开封博物馆的飞檐,我知道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即将在洛阳展开。正午时分,"洛阳龙门"站台的人声鼎沸,恰似千年前开凿石窟的叮当声穿越时空而来。</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初见:历史之门</b></p><p class="ql-block"> 在"龙门石窟"石坊前驻足,斑驳的青石牌匾泛着幽光,恍若时空转换的界碑。导游图前驻足,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的名字如星子闪烁,指引我们溯历史长河而上。跨过伊河石桥时,春风裹挟着山间的松香,与1300年前匠人挥汗时闻到的应是同一缕芬芳。</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二、叩问:佛国秘境</b></p><p class="ql-block"> <b>万佛洞的星辰</b></p><p class="ql-block"> 踏入万佛洞的刹那,三万尊小佛如星河倾泻。主佛低垂的眉眼似在俯瞰众生,洞顶莲花纹样舒展如初绽,永徽元年的凿痕里依然流淌着盛唐的温度。指尖抚过凹凸的经文,仿佛触到供养人虔诚的心跳。</p><p class="ql-block"> <b>卢舍那的微笑</b></p><p class="ql-block"> 当17米的卢舍那大佛撞入眼帘,时光骤然凝固。武则天的容颜在佛光中涅槃,那抹神秘微笑里藏着整个盛唐的气度。合十仰望时,忽见佛衣褶皱间有细碎金光流转——原是正午阳光在石纹间演绎千年前的鎏金工艺。</p><p class="ql-block"> <b>密教秘境探幽</b></p><p class="ql-block"> 擂鼓台三洞宛如时光胶囊。北洞宝冠佛的繁复璎珞间,盛唐与天竺的文明在石壁上交融;中洞万五千佛如恒河沙数,窟顶飞天衣带当风,让人恍惚听见武周时期的梵呗清音。</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三、寻幽:山水禅意</b></p><p class="ql-block"> 东山看经寺的斜阳里,二十九尊罗汉在暮色中苏醒。他们或蹙眉沉思,或拈花含笑,衣袂间北魏的瘦骨清风与盛唐的丰润肌理奇妙共生。凭栏远眺西山时,伊河正将千窟倒影揉碎成金,对岸香山寺的晚钟惊起群鸦,翅膀掠过老龙洞斑驳的民间造像——那些未经修饰的质朴线条,分明是盛唐百姓最本真的祈愿。</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四、归程:石壁余温</b></p><p class="ql-block"> 暮色浸染西方净土变龛时,阿弥陀佛的衣褶里还留着最后一线天光。回望卢舍那大佛渐隐于暮色,突然懂得:这绵延千米的石窟长廊,何尝不是一部立体的《华严经》?帝王将相的宏愿与贩夫走卒的祈盼,都在斧凿声中熔铸成永恒。</p><p class="ql-block"> 离园时,特意绕行老龙洞。抚摸那些深浅不一的供养人题记,永徽元年的某个清晨,或许有位洛阳布商在此刻下妻儿姓名。此刻他的血脉或许正与我擦肩而过,而石壁上的名字,已守望了1375个春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途径开封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高铁郑州东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洛阳龙门高铁站</b></p> <p class="ql-block">  站在“龙门石窟”的牌坊下,我忍不住停下脚步留影纪念。牌坊上的四个大字庄重而醒目,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历史。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正站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上,即将踏入这座承载着无数故事的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张详尽的地图导览示牌。它像一位无声的向导,为游客指引着探索的方向。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每一个名字都像是一把钥匙,即将打开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板路前行,眼前豁然开朗。横跨水面的桥连接着两岸,远处山峦叠嶂,景色壮丽。微风拂过,带来丝丝凉意,也仿佛带来了千年前工匠们雕刻石窟时的汗水与智慧。我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思绪飘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 继续深入景区,眼前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众多洞穴中的佛像错落有致,山体上的建筑遗迹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阳光洒落在石窟上,为这些古老的雕刻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我站在那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岁月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 在一个巨大的佛像石窟前,我停下脚步。周围的游客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壮观景象。佛像庄严肃穆,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我静静地凝视着它,心中涌起一股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一个洞穴,里面供奉着一尊石刻佛像。佛像静静地坐在那里,仿佛在等待着每一位前来朝拜的游客。洞穴内的光线昏暗,却更增添了佛像的神秘感。我静静地站在那里,感受着这份宁静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 站在洞口,一幅壮观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众多佛像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阳光透过洞口洒进来,为这些古老的雕刻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我静静地欣赏着,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艺术与信仰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在一处佛像雕刻场景前,我驻足良久。中心位置的大佛庄重威严,两侧的小佛相伴左右,仿佛在诉说着佛法的无边。我静静地站在那里,感受着这份宁静与和谐,仿佛时间都为之停滞。</p> <p class="ql-block"> 这是龙门石窟的优填王造像 。优填王造像在龙门石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 在龙门石窟的深处,我发现了一组佛像雕塑。五尊佛像雕刻于山崖之上,气势恢宏。左侧的三尊佛像与右侧的两尊佛像相互呼应,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我静静地站在那里,感受着这份震撼与敬畏。</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河边,我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平静的湖面上,黑色水鸟在水中游弋觅食,远处的亭子坐落在树林之中,增添了一份宁静与和谐的气息。我静静地站在那里,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p> <p class="ql-block"> 在龙门石窟的角落里,我发现了一处景色。山崖上的洞穴与雕像相互映衬,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我静静地站在那里,感受着这份宁静与神秘,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历史与文化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的龙门石窟之旅,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带着满心的敬畏与感动,离开了这片充满历史与艺术的土地。我知道,这段美好的回忆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 这是龙门石窟的万佛洞。洞内中间有一尊主佛坐像,周围石壁上雕刻着众多佛像,顶部也有精美的图案 。万佛洞展现了古代精湛的雕刻技艺,是龙门石窟极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是龙门石窟万佛洞洞顶部分,中间圆形图案类似莲花造型 ,周围刻有文字。万佛洞是龙门石窟中的重要洞窟,其碑刻题记记录了开凿人和开凿时间等信息,洞内精美的雕刻寄托着人们对永世欢乐的美好愿景。</p> <p class="ql-block"> 老龙洞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是龙门石窟中一处独特的洞窟。其开凿于唐代,利用天然溶洞的走势而成,平面呈长马蹄形,顶部近似穹窿顶,保留了原始洞穴的自然形态。老龙洞因紧邻传说中曾有龙居住的“老龙窝”而得名,洞内现存大小佛龛54处,较大的龛如12、32、33、50号龛均有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的造像题记。</p><p class="ql-block"> 不同于其他由皇室或贵族主导开凿的洞窟,老龙洞是唐代民间自发集资建造的祈福场所,没有统一的主佛和突出主题。窟内造像题材丰富,包括佛像、弟子、菩萨及供养人等,风格朴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气息。北侧最大的像龛内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龛下刻三身供养人,展现了民间对佛教功德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莲花洞位于洛阳龙门石窟西山,开凿于北魏晚期,因窟顶高浮雕巨型莲花得名。窟内主佛为立姿释迦牟尼,窟顶莲花直径3.6米,飞天环绕,雕刻精美绝伦,其设计被人民大会堂莲花顶借鉴,是龙门石窟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卢舍那像龛,佛像高17.14米 。它艺术水平高、整体设计严密、规模宏大,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称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据说该佛像以武则天48岁时的容貌为原型雕刻而成。</p> <p class="ql-block"> 立于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前,指尖轻合虔诚仰望,目触佛像慈悲面容,石壁雕刻的千年时光仿佛在此刻流淌。怀着对家人最深的牵挂,将心愿默默诉说:祈愿一大家子岁岁平安,身如苍松挺秀,不沾病扰;日子和顺美满,幸福如影随形,朝朝暮暮皆浸于温馨暖意。惟愿岁月温柔以待,护佑至亲之人岁岁无忧、朝朝欢喜,每一个平凡日常都缀满安康与爱意。</p> <p class="ql-block"> 这是龙门石窟伊河河畔。图中石窟依山而立,伊河如镜映洞窟,夕阳染天际,山水相映雄浑秀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东山石窟景区</b></p> <p class="ql-block"> 这是龙门石窟的擂鼓台北洞,属于唐代洞窟,位于龙门石窟东山石窟景区。窟内三壁各有一坐佛,以正壁宝冠佛为主尊。正壁佛像头戴高宝冠,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装饰繁复。三佛之外壁面雕有17尊小型菩萨像。前壁两侧有大龛,内造等身的四臂十一面和八臂密教菩萨像。窟门外还有深目高鼻的域外比丘形象浮雕,此窟是初唐时期密教形像洞窟之一 。</p> <p class="ql-block"> 这是龙门石窟的擂鼓台中洞,为唐代洞窟,以“一万五千佛”为题材,主尊弥勒像,属唐宋“看经院”,隶武则天敕建的香山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擂鼓台</b></p> <p class="ql-block"> 这是龙门石窟的 党晔洞。该洞窟为唐代开凿,因窟门上方留有唐大历七年(772年)党晔等人的游记而得名。窟内环坛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神王,佛座下左右各卧一狮,窟门外两侧各有一金刚。此外,洞窟外壁及崖壁留存诸多唐宋时期游记,如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丁裕游记记载“修整龙门山石佛”一事,反映了当时擂鼓台观游活动的兴盛。</p> <p class="ql-block"> 这是龙门石窟的 西方净土变龛(第2139号窟),为唐代洞窟。该龛为方形摩崖平面,壁面雕刻有结跏趺坐的阿弥陀佛、二菩萨,以及楼阁、飞鸟、琵琶等图案,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是唐代佛教艺术中表现“西方净土变”主题的典型龛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高平郡王洞</b></p> <p class="ql-block"> 立于龙门东山石窟,晚霞为天际披上金纱,碧水青山、崖壁窟龛皆浸于柔光。沉醉这瑰丽暮色,心被宁静填满,唯余对天地美景的悠然赞叹。</p> <p class="ql-block"> 这是龙门石窟的看经寺。看经寺是唐代洞窟,也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所洞窟。洞窟平面方形,平顶,窟顶中心雕出一朵大莲花,外绕六身飞天呈逆时针方向飞翔。北、东、南三壁下部雕出二十九躯罗汉群像,分别是南、北壁各雕九躯,东壁雕十一躯,呈逆时针方向排列,为佛教禅宗西土二十九祖形象。这些罗汉像采用浮雕手法, 形神兼备,性格各异,艺术价值颇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在龙门石窟东山石窟景区拍西山石窟景区</b></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当夜宿于洛水之滨,梦中尽是飞天环佩的叮咚。那些被时光浸润的石头,将盛唐的月光、匠人的体温、信众的祈愿,都酿成了穿越时空的酒。龙门一窟一世界,此间风月,足可醉千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