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驳岸上是一条只有2、3米宽的小路,只能容一辆黄包车通行,如果两辆车交会,必须有一辆车靠边停下,才能交会而过。南边又紧靠八箭河,因此侯桐少宰第并没有照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始建于清道光初年的侯桐故居,坐北朝南,前后五进,面阔五间。前三进即门厅、轿厅和正厅,都为硬山顶平房;第二进的北墙有一座砖刻墙门,砖刻门额“堂构诒谋”四字;第三进正厅规模宏大,构造精细,中间三间为大厅,左右各一间为书房,书房前各有小天井一个,俗称“蟹眼天井”。明间前后各有砖雕墙门一座,砖刻门额分别为“自得尺安”和“桂馥兰馨”;第四、第五进则为两层转盘楼,其梁柱、楼板、门窗及走廊栏杆等都用料讲究,做工精细,是无锡老城区内仅存的几座“转盘楼”之一。有位中医曾入府诊治,感叹侯桐第的“雄伟森严,气势不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侯氏府第的前三进房屋早已成为驳岸上小学的分部,第四第五进的转盘楼和备弄东侧的房屋才是住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侯氏少宰第的正门是前文说过的驳岸上小学的分部,因此大门天天敞开着。沿路是六扇大门,上面钉满了半寸宽的竹条,大概是为了防止雨水的侵蚀。竹条呈现出规律的几何图形,上面的小钉组合成祥云、如意一般的图案。大门的门槛不高,因为小学生常年累月的践踏,门槛的中间明显比两边的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门进去的第一进,约二架屋的位置是二门,这二门的门槛可高了,大约有四五十厘米高,对于小学生来讲,要翻过这个门槛还得有点体力,因此平时这门槛就不上了。二门只有两扇大门,安放在石门墩上。门外有一对硕大的抱鼓石,抱鼓石由青石雕刻而成,背面是一个平面,正面各雕刻着一只张牙舞爪的麒麟,据说是一公一母,寓意为“麒麟送子”。听老辈人讲,门前立有抱鼓石,说明这家人家祖上有功名,一般人家再富裕,如果没有功名,也只能立一个长方形的门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学生进进出出,屡屡在抱鼓石上抚摸,把两个抱鼓石摸得溜光水滑。顽皮的小孩还会骑上抱鼓石作骑马状,一手装作牵着缰绳,另一手扬起鞭子,嘴里喊着“驾,驾。”这时六十多岁的老校工便会出来干涉,他手里拿着比小学生还高的烟袋竿,作势要打的样子,嘴里喊着“下来,下来!”小学生一看吓得赶快溜之大吉,生怕他告诉班主任。其实老校工只是吓唬吓唬学生,生怕学生从抱鼓石上掉下来,造成了伤害了学校要承担责任,不好向老师和家长交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进得二门,左手边是老校工的所在的传达室兼宿舍,老校工姓金,他从什么时候开始在驳岸上小学当校工,已不得而知。平时他上班、吃饭、睡觉都在这间小屋,即便是寒假暑假也一直住在这间小屋子里。平时坐在一张特殊的有桌子那么高的板凳上,居高临下的望着进进出出的小朋友,每当上课下课的时间便拿着摇铃从前到后打一下铃,反正学校不大,一打铃全校便都能听见。后来年纪更老了,走不动了,便让他的儿媳妇接班做校工。这时他儿子一家也搬到了少宰第居住。老校工的儿子是个木匠,怪不得他有那张桌子般高的凳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侯氏少宰第的前三进,只有一二年级四个班级,加一个幼儿园大班,外加一个教师办公室。位置最好的第二进正中三间为幼儿园,西边一间为教师办公室,东边有一间为过道,通往后面的第三进,这里还有便门通往备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需要重点介绍的是第三进的正厅,宽宽大大的三间正厅,有粗大的柱子撑起高大的屋顶,下面是与之相匹配的石鼓墩,高大的墙门上还悬挂着侯氏堂号的牌匾,只是什么堂号记不清了。文革中被取下烧了。这个大厅还真大,每当六一儿童节时,学校老师便把大厅的墙门卸下来,搭在课桌上,便成了舞台,小学生们便可在上面表演节目。全校学生都可以在下面观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厅后面过一小天井,有两扇大门通往后面的转盘楼。平时都锁着,到了学校大扫除时,老师便会把此门打开,让学生到后面的井里去吊水,用于大扫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厅前面的天井和两边廂房前的蟹眼天井,都栽种乔木,记得大天井里有一棵白玉兰,每当春天玉兰花盛开,给人带来春天的温暖。只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天井,除了栽树的地方都铺有砖地,并不像鲁迅的三味书屋有百草园,供孩童们玩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未完待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图为第三进门楼,上刻“桂馥兰馨”四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图为正厅外墙,几乎有两层楼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