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文梅姑姑,传承程派唱腔艺术的一生

阿福

<p class="ql-block">  3月9日噩耗突然从我梅姑的大女儿的微信中传来,我都惊呆了。</p> 讣告 <p class="ql-block">  我母亲徐文梅因病于2025年3月9日上午5点44分去世,享年99岁。定于3月11日下午2:30分在龙华殡仪馆归真厅举办告别仪式。</p> 病情通报 <p class="ql-block">  自去年十二月份开始,就一直没胃口,右边肋骨疼,以为是刚进养护院晚上自行起床钻床栏搞伤的。地段医院CT,查出没事,又想到她有肝硬化的问题,结果再查才知道是肝癌晚期。</p> 油尽灯枯 <p class="ql-block">  3月1日,推她出来晒太阳,全程闭眼,享受着阳光的温暖,说和太阳打个招呼。要唱打靶歌,词记不住了,最后以一,二,三,四用力喊出。今天看来太阳来见她了。或许此刻她正想起往事……</p><p class="ql-block"> 《打靶归来》创作于1960年,并于1961年发表在《解放军歌曲》上。歌曲以其轻快活泼的旋律和富有自豪感的战斗情绪而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母亲沐浴在阳光下,提意大家齐唱此曲,听着熟悉又鼓舞斗志的旋律,她和参加活动的老人们也打拍子边齐刷刷地喊出了一、二、三、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八妇女节手拿鲜花。似乎已经握不住了。次日临晨安然病故。可谓油尽灯枯了。</p> 量子纠缠 <p class="ql-block">  程砚秋先生逝世于1958年3月9日。他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创立了“程派”,在心脏病突发后不幸离世,享年54岁。他为京剧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逝世也是京剧界乃至中国文化的重大损失。</p><p class="ql-block"> 作为程派业余票友的她竟与鼻祖同月同日而亡,的确存有某种关联,或许也是所谓的量子纠缠现象吧。</p> 育才初级中学的悼词(摘录) <p class="ql-block">  沉痛悼念徐文梅老师</p><p class="ql-block"> 惊闻徐文梅老师离世,心中悲痛万分,久久无法释怀。在这悲伤的时刻,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缅怀这位令人尊敬的前辈。</p><p class="ql-block"> 在徐老师生命的历史长河中,前24年是在旧中国度过的,她与千千万万中国劳动人民一样,经历了失学、战争、失业等痛苦的磨难,饱受生活的沧桑。她人生的后75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翻身当主人,才开始过上安定的幸福生活。因此,她知足,她感恩,深深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新中国,努力工作,愿把一切献给人民……。</p><p class="ql-block"> 她的音乐天赋和拼搏精神,大家有目共睹。徐老师还充分发挥自己京剧专业特长,经常在师生中展演,让古老的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赢得了大家的认同和赞扬。</p><p class="ql-block"> 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徐老师永远是一位和蔼可亲、认真负责的“教书育人”好老师。她曾获得“静安区文教方面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是当之无愧的“人类灵魂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徐文梅老师一生坚强乐观、热爱生活、勤奋好学、严于律己、待人热情真诚、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她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我们痛失了一位好同事、好长辈。她就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身边的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斯人已逝,音容宛在”。徐老师,愿您安息,我们会永远怀念您!</p><p class="ql-block"> 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退管会</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1日</p> <p class="ql-block">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三十年。</p> <p class="ql-block">  程迷之家中自称学生的陈伟先生在朋友圈发的悼词令人感动。大意如下:</p> <p class="ql-block">  徐先生文梅,德馨远扬。投身教育事业,培育无数人才。如春风化雨般,教诲悠长。学子众多,皆受其益。</p><p class="ql-block"> 先生生平,尤其喜爱京剧程派唱腔艺术。程派京剧,曲调婉转柔肠,如泣如诉,韵味悠长。先生倾心于此,沉醉其中而不知疲倦。每当听闻那高雅的音乐,便心神向往,意气飞扬。</p><p class="ql-block"> 忆起在艺术殿堂之下,先生常与同好一同欣赏京剧。剖析程派唱腔韵味之精妙,探讨身段表演之优良。一招一式,都细细探究端详;一腔一调,都慢慢品味悠长。为了追求程派艺术的精髓,不辞辛苦,努力学习和研究程派唱腔艺术。志在传承,始终铭记不忘。</p><p class="ql-block"> 先生的热忱,如同星辰闪耀光芒。引领后学晚辈,步入艺术雅堂。虽未粉墨登场表演,却以热爱为船桨,助力程派艺术之舟,在岁月的长河中,稳稳地续航。众人受先生的感染,也对程派唱腔心生向往,传承的责任,有先生担当。</p><p class="ql-block"> 奈何天妒英才,先生驾鹤西去。音容宛在,笑貌难忘。轻柔的乐声悠悠响起,好似先生在吟唱;舞台熠熠生辉,仿若先生在观赏。今日在先生灵前,泪水洒落千行。先生虽已远去,风范永远彰显。程派艺术之光,因先生而更加明亮。</p><p class="ql-block"> 师之功绩流芳,师之英灵永存,典范高尚,值得铭记!</p><p class="ql-block"> 陈伟</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9日</p> 答谢词 <p class="ql-block">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亲朋好友:首先,我代表我们全家,向前来参加我母亲追悼会的领导、来宾和亲朋好友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前来与我母亲作最后的告别。</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25年3月9日5:44分,在上海城怡养护院与世长辞。终年99岁。</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生前在教育系统工作,曾在上海育才初级中学供职。母亲一生酷爱京剧艺术,曾经参演现代京剧《沙家浜》,饰演阿庆嫂一角,共演出一百余场;她长期担任上海程砚秋艺术业余京剧社剧务工作,致力于程派艺术的宣传、推广和实践,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京剧做出了不懈努力和贡献。</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是个正直、善良的人。她爱家人,爱朋友,爱晚辈。她善学习、懂生活,更懂得感恩。对家人,她情谊深长;对朋友,她以诚相待;对晚辈,她关爱备至。对学生,她亦师亦友。她做事从不求回报,感恩所有帮助过她的人,包括身边的护工阿姨,即使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也不忘感谢所有新老朋友,她说得最多的是,谢谢!</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老教师,母亲经常教导我们:在校要认真学习,在单位要努力工作,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母亲一生中积累的最大财富就是她那勤劳善良的朴素品格,她那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她那严爱有加的朴实作风,这些都为我们诠释了一种积极的人生理念,那就是:平平淡淡为真,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工作;愉快生活,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p><p class="ql-block"> 敬爱的母亲,您带着对儿女亲情的无限牵挂,带着对亲朋好友的深切留恋,永远离开了我们,您踏踏实实走完了九拾九年的人生历程。您老人家放心地走吧!我们一定牢记您的教诲,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以告慰您老人家的在天之灵!母爱如海,感念永存。</p><p class="ql-block"> 愿您带着我们的祝福在另一个世界里过得安好!愿您一路走好!安息吧,亲爱的妈妈!</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1日</p> 我要读书 <p class="ql-block">  6岁丧父,靠大哥抚养。因家贫、迁居、战争避难等因素连跳三级才在崇化小学读五上,惜呼后又因大哥失业而修业在家一直自学。</p><p class="ql-block"> 直到1945年底又进弘信义务会计补习夜校学高级簿记並获得多项科目的修业证书,1947年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从高级部毕业。</p><p class="ql-block"> 她的学习生涯可谓历经磨难,多数是靠自学完成,可见她的毅力不是常人所能具备的。</p><p class="ql-block"> 在她的职业生涯中,直到退休后才被钱江啤酒厂聘去做财务,圆了她的财会梦。</p> 我要工作 <p class="ql-block">  1942年春,通过亲友的介绍与一位汪姓男子订了婚,通过短期接触后,因志趣不合,很少与其往来,之后得悉他经常出入舞场、赌博,即由大哥出面于1944年春与其解除婚约。此时她就感觉到女子如果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前途是极其可怕的。</p><p class="ql-block"> 在旧社会,女子因无独立的经济能力而遭受到男子的欺凌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为了不愿做男子的附属品、不愿受男子的欺压,而促使她走向自力更生的道路,立志要学一技之长、自食其力,这样又开始了她继续追求学习的征途。</p> 重获新生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梅姑先后于上海市新成区的甬光小学,新光小学,张家宅路小学,北京西路第三小学等校任职任教。1964年9月,她入职上海市大通中学,担任音乐教师一职。退休后,其组织关系转入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p><p class="ql-block"> 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方面:1949年10月至1950年2月,梅姑担任同仁医院歌咏队指挥;1949年12月至1955年,她加入业余合唱团。在此期间,她活跃于各类音乐培训与教学活动中,如上海市歌联主办的歌咏指挥培训班、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局与中华全国音协上海分会主办的培训班,还担任中国新闻出版印刷工会上海市委员会新成区印刷业联合职工业会夜校歌咏班教师、新成区印工歌咏团指挥以及新成区区委歌咏组织的指挥等。梅姑常自谦,称自己不过是个普通的歌咏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黄河大合唱》,上世纪50年代开始民间业余合唱活动兴盛,万人合唱《黄河大合唱》等成为城市文化的符号。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梅姑经常带我去观看他们的排演。</p><p class="ql-block"> 新社会为梅姑提供了广阔无垠的发展空间。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里,她持续自我学习、不断成长,给众人带来的惊喜难以用言语形容。若您不信,且看后续详情……</p> 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怀 <p class="ql-block">  与顾祥华是在弘信学习期间认识的, 因个人选择原因,1953 年前顾祥华曾三次邀其去香港被拒,逐渐疏远直到遗憾地断绝关系。</p><p class="ql-block"> 1961年,经人介绍,认识了海关职员兼业余画家应振昌先生(离休,现已病逝)成婚后育有两个女儿。</p> <p class="ql-block">  梅姑手包里一直放着演员证。这是她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  期盼在通往极乐世界的路上,还有机会邂逅到你。</p> 一张全家福 <p class="ql-block">  1955年的这张全家福照片,<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为庆祝二表姐20岁生日在上海锦江饭店拍摄的。</span>此时二叔己婚,生有3个孩子。祖母左側是我父母,右侧則是大姑父(贺稚英)和大姑母。后排左1则为梅姑母。</p> 我要学戏 <p class="ql-block">  谈及梅姑对程派艺术的传承,就绝不能绕过她的大姐夫贺稚英先生。贺稚英先生对京剧痴迷至极,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刀马旦票友。他曾拜入王瑶卿先生门下,还得到过程砚秋大师的悉心指点,在程派艺术上的造诣极为深厚。解放初期,他醉心程派艺术,为了填补下海演戏的亏空,不惜卖掉祖传的一艘轮船。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他最终倒在了演出的舞台上,就此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梅姑幼年时,常被大人抱在腿上前往戏院听戏,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爱上了京剧。尤其是在她常与弟弟一同住在大姐家时,姐夫贺稚英常常在客厅为学生说戏,梅姑便和大姐的小女儿贺梅棣在后厢房静静旁听。在姐夫的影响下,梅姑彻底迷上了程派,最终成为了一名忠实的程派戏迷。程派艺术那独特而巨大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梅姑,自此,她下定决心学习程派。到了晚年,梅姑更是全身心投入到程派艺术的研究与传承之中。她曾出演《锁麟囊》《武家坡》《青霜剑》等诸多程派经典剧目,收获了无数赞誉,不过,这已然是后来发生的事了。</p> 家庭的变故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全家福是祖母70岁生日时拍摄的。时间大约在1961年底或62年初总之是寒假期间。看上去人丁兴旺,多了3个女婿<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及一群他们的孩子。唯独缺少了二个主角,其中之一就是贺稚英,这是历史的遗憾,谁也不愿再次提及。</span></p> 教工业余艺木团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作为京剧爱好者,她坚持为继承和弘扬传统京剧而努力。1956年11月,上海市教工业余艺术团成立,作为京剧队队长她积极组织排演活动。</p><p class="ql-block"> 1957年7月,在瑞金剧场演出暑期专场《四郎探母》《武家坡》《拾玉镯》《搜孤救孤》等传统名剧。她同期也应该加入上海市新城区教工业余艺术团京剧队,静安区业余艺术团京剧队。</p><p class="ql-block"> 1959年8月~1960年 11月,她作为静安区业余艺术团团委,京剧队队长,先后在新城区文化馆大剧场、静安区文化馆大剧场出演传统京剧《樊江关》《柜中缘》《拾玉镯》和新京剧《生死搏斗》《星火之花》《汤团启发》《红色保育员》《夺粮夺钢颂歌》。</p> 沙家浜小分队 <p class="ql-block">  1967年夏,梅姑也加入了长宁/静安区的毛泽东思想京剧宣传队,在沙家浜小分队饰演阿庆嫂。宣传队演出的样板戏受到机关、工厂、部队等邀请,演出达100余场,备受群众欢迎,“智斗”唱段至今仍被传唱,体现了样板戏在当时的广泛传播和受欢迎程度。</p><p class="ql-block"> </p> 小插曲 <p class="ql-block">  1995年深圳电视台来翁家(莲花北村)拍摄采访戏迷贺梅棣。其中摘录了一小段是贺梅棣夫妇俩清唱沙家浜“智斗”。</p><p class="ql-block"> 更为精采的是翁家二丫头的最后一句妙唱,原来她也是戏迷。毕竟是青出于兰胜于兰啊!</p> 传承的责任 <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的43载岁月里,梅姑始终坚守本心,肩负起传承程派唱腔艺术的重任。秋韵社的陈伟先生于网上发布的悼词,无疑是对姑姑一生心血的高度肯定。</p><p class="ql-block"> 四十余载漫漫传承路,梅姑的每一步都写满执着与热爱,桩桩件件,皆为传承程派艺术的动人篇章。最令人惊叹的,是她95岁高龄时留下的二段珍贵录像与录音,那是她为程派艺术燃尽最后一丝光热的见证 ,承载着她对艺术的无限眷恋。</p> <p class="ql-block">  上海茉莉花艺术团是由上海市总工会领导、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运营管理的职工艺术团体,成立于1950年,以“非职业职工参与、专业艺术水准”为特色,是上海职工文化的重要品牌。 </p><p class="ql-block"> 上海茉莉花艺术团以职工为主体,用艺术联结职业与梦想,成为上海群文舞台上一张独特的名片。</p> 程迷之家 <p class="ql-block">  1989年 10月,上海“程迷之家”(又名上海程砚秋艺术业余京剧社)成立,梅姑长年担任剧务工作,热心指导中、青年票友,从唱腔到身段不遗余力为大家服务,并多次参加“程迷之家”在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排练演出活动。</p><p class="ql-block"> 1998年3月11日,为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逝世40周年,她出演《青霜剑》(饰申雪珍)。</p><p class="ql-block"> 1999年12月10日,在迎接澳门回归,庆祝“程迷之家”成立十周年中,她担任剧务并饰演《荒山泪》宝莲。</p><p class="ql-block"> 2000年12月8日,在庆祝“程迷之家”成立十一周年京剧专场演出中,担任剧务并饰演《锁麟囊》(珠楼)薛湘灵。</p><p class="ql-block"> 2002年4月8日迎春京剧专场演出的剧务。</p><p class="ql-block"> 2003年 12月1日~12月4日,在程砚秋诞辰100周年纪念演出中,她作为《荒山泪》(机房)选段青年演员陈伟艺术指导老师,同时又饰演《武家坡》王宝钏)</p> 剧照 <p class="ql-block">  《六月雪.法场》1993年9月27日</p><p class="ql-block">演出于市宫茉莉花剧场。</p> <p class="ql-block">  《春秋亭》1994年6月10日演于市宫茉莉花剧场。</p> <p class="ql-block">  《六月雪》谢幕 1994年10月29日演于市宫茉莉花剧场。</p> <p class="ql-block">  《六月雪·坐监》:程砚秋在1924年改编自关汉卿《窦娥冤》,是程派代表作之一。该剧以窦娥蒙冤入狱的“坐监”唱段为核心,程派幽咽婉转的唱腔深刻表现了人物悲愤情绪。</p> <p class="ql-block">  《武家坡》中演王宝剑 1995年11月18日演出于市工人文化宫茉莉花剧场</p> <p class="ql-block">  《龙风呈祥》谢幕 1995年12月17日演于市宫苿莉花剧场。</p> <p class="ql-block">  《青霜剑》灵堂,1998年3月11日纪念程砚秋逝世40周年,逸夫舞台演出</p> <p class="ql-block">  《锁麟囊》珠楼,2000年庆祝“程迷之家”成立11周年,演于逸夫舞台</p> <p class="ql-block">  《锁麟囊》珠楼,2000年庆祝“程迷之家”成立11周年,演于逸夫舞台</p> <p class="ql-block">  “换珠衫”是京剧程派经典剧目《锁麟囊》中的核心唱段,由程砚秋先生设计唱腔并亲自首演。该唱段自1940年首演以来,已成为检验程派演员功力的重要标尺。</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程砚秋诞辰100周年,自2003/12/1~4在逸夫舞台演出。</p> <p class="ql-block">  第三排左三贺梅棣,我的二表姐。</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排右二徐文梅,我的姑母。</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个家族真可谓是个程迷之家。</p> <p class="ql-block">  《武家坡》2003年12月4日 纪念程砚秋诞辰100周年,演于逸夫舞台。</p> <p class="ql-block">  《武家坡》2003年12月4日 纪念程砚秋诞辰100周年,演于逸夫舞台。</p> <p class="ql-block">  徐文梅先生2006年2月12日在程迷之家清唱春闺梦。</p> <p class="ql-block">  2011年参加秋韵社活动,时年85岁。</p><p class="ql-block">其中提到著名资深程派票友徐文梅就是梅姑。</p> 95岁高龄的演唱作品 <p class="ql-block">  德艺双馨的徐文梅老师,是程迷和程迷之家永恒的存在。上传两个她在程迷之家演唱的资料与同道老师共同追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2021年5月演唱锁麟囊“怕流水”视频。</p> <p class="ql-block">  下一个是2021年10月演唱海港“午夜里”(1967年版本)的录音。这段她在票房第一次演唱时,因不知她唱的是老版本而中途“搁浅”,之后她提供了老版本的乐谱和李丽芳的原版录音,记得她好像说原版录音来自阎珑老师,在此深表感谢。根据录音将琴谱整理完了之后,她有很长一段时间因故没来票房,但这段老板“午夜里”却被不少老师喜爱和传唱。幸好时隔数月她来到了票房,年近期颐仍完美演绎了这段老版“午夜里”得偿所愿,我们也如愿不留遗憾。</p> 音容宛在懿德长存 <p class="ql-block">  梅姑对我的恩情,可谓“深厚无私”四字都难以全然涵盖。自幼,我便跟着她参加业余合唱团的活动。这段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对我的性格塑造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上大学,整整六年时光,几乎后三年的每月生活费都是梅姑资助的。80年代,我突发喉水肿急病,情况万分凶险,若未能及时就医,后果不堪设想。病后的漫长康复期,梅姑也给予我的帮助,至今仍深深刻在我的心间。那时我住在控江路,梅姑住在淮海路,路途颇为遥远,可她依然坚持每个星期不辞辛劳地赶来,教我锻炼气功,还把自己配给的牛奶带给我,只为让我多补充些营养……她对我的关爱,全然如同我的亲生父母一般,这份情谊,我永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常言有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如今,梅姑已然离我们而去,怎不让人悲痛万分、黯然落泪。梅姑是如此深明大义之人,面对家庭的种种不幸遭遇,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她又是这般意志坚韧,哪怕病痛缠身,也从不向人诉说,以至于直到最后,我们才惊悉她已身患肝癌晚期……实在令人痛心疾首,无言以对。梅姑,她真的是一位无比伟大的母亲。她的一生热衷于程派唱腔艺术的传承,此功绩永世长存。</p> <p class="ql-block">   制片人 徐福侯 (1938~)</p><p class="ql-block"> 写于 2025年3月</p><p class="ql-block"> 对梅姑二个女儿提供的大量文图視频资料以及中肯的修改意见表示衷心的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