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冥想者,才有冥想(读书笔记)

毛歌

<p class="ql-block">彻底地放弃“我自己”,才能贴近“她”这一说法至少有三个死结。第一,我们不知道这个彻底地放弃“我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因此,我们无法放弃“我自己”。一旦“我自己”都没有了,我怎么能够贴近“她”?第二,贴近“她”,我们把这个“她”暂时理解为就是自己的爱人,和自己的爱人生活了三年五年三十年五十年,难道还没有贴近吗?如果真的贴近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争执和纠纷?第三,我们缺乏这个方面的训练,缺乏这个方面的自动自觉的思考,结果只能是回到我们不愿意放弃“我自己”。这正是追求真理的人的艰难所在。伟大的真理追求者,他的生命特征是可以彻底地放弃他自己,他只知道生命就是真理,因此,他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可以放弃。真理是无条件的,和我们理解的爱是一样的。爱是无条件的。我们是从哪里出发的这一问题就转换为另外一个表书:我们是带着怎样的条件来面对无条件的爱的?我们是怎样凭借条件的力量来和真理在一起的?麻烦是,我们以为如果失去了条件,我们就失去了筹码,失去了自己,失去了爱。我们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时候,条件状语一直在我们这个主体的思考和行为前面。我们剥离一个复杂句子结构的过程,不过是彻底删除所有的条件句和修饰语:赤裸裸的主谓宾,会暴露我们的真实意图。语法在努力弥补我们因为胆怯而造成的空虚感。语法或者说条件状语成为了麻烦制造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彻底地放弃“我自己”,即强调你以无条件的形式面对你的爱人或者你的生活,对于追求真理的人来说(孔子用“仁”),这个无条件显示为他的壮烈和义无反顾的精神,这是真理对于他的要求,他必须服膺于此。没有了“我自己”,才有无条件的形式来对应无条件的爱。我们不明白的是:如果我没有了条件,如何和她谈判?因此,条件成为了输赢高下长短的前提,而彻底放弃条件后的那个真实的了不起的自己则退居后面。爱,却一直在呼唤这个真实的没有条件的主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了冥想者,才有冥想。这句话的引发是你活在当下的美好不依赖于你自己的任何条件。一旦有这个“我”的出现,事情就有了起伏,有了波折。好处是,“我”在各种条件中备受煎熬,坏处是,“我”因为条件的附加和前置而身心疲惫。把“如果你如何如何,我就怎样怎样”这样的假设性句式,来检验我们的生活,我们会发现这一生中竟然犯了如此多愚不可及的错误。困顿是因为条件的阻碍,嘈杂的声音来自于我们繁复的过滤。爱的恒久不变诞生于无条件的“我”的出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