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墩老街

屠群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墩的地名由来是因为三个墩。很久很久以前,三个墩分别为文星墩、灯彩墩和水月墩,与四周土地皆不接壤,在穿插其间的河道中形成如同现在环岛一般的模样,每个墩的面积都不大,直径大约在百米之上。早期或有居民,但随着人口渐多,总是往更广阔的土地上散去。曾经的三墩依附于水网,漂浮在氤氲水汽之中,日光返照,芦荻飘絮,在水波桨声之中独立于世,越过千年时光。时至今日,沿着坚实的古墩路往北,过五里塘河后,依然被缠绵的水网围绕,如同水藻缠绕轮桨,时光就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里塘是三墩的母亲河,从三墩镇到祥符桥约五里,故名。作为大运河宦塘河支线,三墩五里塘也是西部大运河水运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来,五里塘两岸商贾云集,尤以粮食、油车、酒酿、粉坊、丝绸、皮毛、典当等业为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墩至祥符桥因五里而称五里塘河,而祥符桥在南宋《咸淳临安志》《淳祐临安志》中已有记载。现桥为明代建筑,五孔石梁桥,南北向横跨,长28米,宽3.6米。自南宋起,苏、湖、常、秀、润诸州纲运及米舟,都经过祥符镇抵达杭州。祥符桥作为镇内的主要桥梁,发挥过重要的交通功能,从侧面反映了祥符镇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里塘河沿岸的庙西街、庙前街、陈家桥一带尚留存集中成片的古民居、古桥、古河埠等具有乡愁记忆的古建筑,较完整和真实地展现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拥有3处市级文物保护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庙前街和庙西街相当热闹,有供销社、新华书店、南货店、电影院、小学、幼儿园。庙前街一直向南就是陈家桥,桥头当铺、茶馆、绸庄林立。历史建筑陈家桥南街2号是本地钱氏家族的祖居,现存一块嵌入墙体的“钱氏墙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墩老街藏着不少受年轻人欢迎的“网红店”,较为人熟知的便是三墩老照相馆。照相馆位于陈家桥西面的梧桐树下,至今已经开了60多年。照相馆内的四面墙上,贴满了周老板从接管照相馆以来拍过的各种风格的照片。一张张照片记录着客人的美好记忆,也记录着时代的变迁。2月13日下午,我和太太到三墩老照相馆,门口贴着“停业”,听路过照相馆的当地人说,周老板得了重病,不知是否有“接班人”?祝周老板早日康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墩老街上还有一家“网红店”,那就是“三墩咖啡”。现在复古造景的店极多,但三墩咖啡不一样的是,它像是直接生根在了这条让时间变得缓慢的老街上,和三墩街一起停滞在了那个年代里,门前富有生活气息的居民来来往往,让人沉浸于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穆桥横跨五里塘河,建于清代,单孔石拱桥,桥长17.7米,拱高3.6米,拱跨5.9米,拱顶雕刻着万年青图案,桥的东西明柱上刻有楹联。在“文革”时期,这些楹联被抹上水泥封住。幸运的是,三墩的传统文化保护者们在“文革”后花了大力气剥去水泥,让这些楹联重见天日。2017年“五水共治”,河道拓宽时桥南端挖有桥洞一个,桥梁为混凝土浇筑,使河水流速减缓,利于保护古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墩老街上的“范家湾1至6号建筑”是杭州市历史建筑。范家湾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于三墩镇公所第六保,新中国成立后以范家湾为中心成立了三墩第二居民区(二村),1981年6月更名为范家湾居民区。史上,范氏望族有一户名范阿新的,其祖上建有一处别致的大宅院。住宅院为象鼻造型,四进四间,高墙深院,两边荷花池塘,内设走马楼百叶窗,尽显气派。但此楼在历次拆建之下,只存在于文献中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家湾西隔壁是钱学森书房,据介绍这里是钱氏家族的祖屋,书房不仅是一个阅读空间,还具有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钱学森书房是三墩历史风貌区的新兴文化空间,也是连接钱氏家族历史与当代艺术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比城区的老街,这里是真的慢节奏,丝毫没有商业化的迹象,原汁原味,很淳朴,细窄的街巷,还有低矮的民房和复古的店铺,仿佛都在诉说着一段老杭州人的日常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古墩路修建之前,对于杭州市民来说,三墩给人心理上的感受比实际距离要遥远得多,恐怕是因为,在岁月的经营之中,这片土地早已自成一体,仿若是另外一处城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借着“两镇六街区”建设东风,三墩老街西部的三墩粮管所和碾米厂旧址正在改建为“东巢·碾米厂当代艺术中心”,引入运营团队,精心雕琢记忆、艺术、商业和配套四大活力动态空间,力图在“文化+旅游”路径上走出新路。目前正在改建中,但各式咖啡店吸引了广大游客,成为了一个新的文化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东巢·碾米厂当代艺术中心,漫步在高耸的储粮筒仓旁,抚摸着斑驳的水泥墙,仿佛触碰到杭州城北工业文明的集体记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墩老街在变,整个三墩镇在变;杭州西湖区也在变,整个杭州也在变。愿三墩的明天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