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河南省郑州市经七路34号,似与我有着天然的亲近与吸引。</p><p class="ql-block"> 河南文坛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如何讲述?经七路34号,定位于文联大院,这是一个标示明显的叙事轴心。经七路34号不仅仅是个大院。于河南而言,甚至于中国而言,这个地方意蕴独特,折射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兴衰沉浮。河南文艺的山高水长,中国文艺的波光浪影,互为投射,阴晴交叠。让今天的人们,记住曾经的来路,走向心中的远方。这个大院如今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隐喻。岁月深流,意味深长。</p><p class="ql-block"> 经七路34号,特指郑州市经七路34号院,这个大院,外人称为“文联大院”,座落在经七路和纬三路交叉口附近,大门朝东,站在这个经纬交界的路口就能看到,这个地址原是一个大的院子,从大院子隔出去两个大门,一个是文联办公大院,一个是文联家属院,典型的前院工作、后院居家的格局。家属院20世纪50年代时只两座红楼,红砖立面,苏式坡顶建筑,称为1号楼,2号楼,外人称两楼为“红楼”、“作家楼”,代称河南文学艺术工作者居住的地方;1、2号楼的后面原是麦田,以前还种着冬小麦,后来被河南省军区征用;上世纪70、80年代在1、2楼的前面,盖了3、4号楼。后来家属区又盖了5号楼,这个大院也在5号楼的前面,在文联的两栋办公楼原址上,盖了一个综合大楼。显示着文学艺术工作者队伍的壮大,粉碎“四人帮”后的新时期各个文艺家协会建制齐全,还有雨后春笋般的报纸刊物,一时间“文联大院”虽然由“大院”变作了5栋楼,加上前院的办公大楼,“大院”的风貌不复在了,但当时这个院子的确是“往来无白丁”的地方,诗人、作家、版画家、作曲家、剧作家、编辑家等等,大家生气勃勃,在刚刚到来的新时期,意气风发,那时的他们,有的已年逾华甲,有的正值不惑,有的刚刚毕业,青春年少。总之,无论老的、少的,壮年的,他们都满面春风,干劲十足,谈兴正浓。文联大院的招待所曾经接待过许多作家,无论是从外地来的名家,还是从基层来的作者;那时的办公楼会议室常有讲座和交谈,聂华苓、侯宝林、李德伦、钱谷融、痖弦、柏杨、蓝翎、余秋雨等等。</p><p class="ql-block"> 窗外又是一个春天了,冰化了,草绿了,树又开始发芽了。</p><p class="ql-block"> 感谢经七路34号,这个地方圆了河南乃至全国的爱好和热爱文学创作和艺术工作者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我想,或许许多年过后,书中那些当初波澜万状的事件或许被时间慢慢抻平,或许被历史风尘渐渐淹没,那些活跃在书中的许多人与事也会悄然隐去,一切归于沉静。但无论怎样,即便如此,曾经的日子,曾经的沸腾,曾经的抱负情怀,曾经的笑脸喧闹,却又早已如古老的青铜器一般,在历史的时空中定型,且闪烁着永久不变的光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