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称:金溪渔翁<div> 美篇号:241826965</div><div> 图片:作者拍摄</div><div><br><div> <font color="#167efb">福建泉州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东南沿海较为驰名的佛教寺院。</font> </div></div> <font color="#167efb">据寺碑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建筑。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传说当时的泉州富人黄守恭,梦见桑树上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取名"莲花寺"。长寿元年(692年)改名称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年)又改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诰天下,要求各州建一佛寺,以年号为名,该庙遂改称开元寺。自此到清末,该庙多次遭毁重建和扩建。弘一法师生前往返于温州、泉州、厦门等地,传经布道,研习佛学,最后圆寂于开元寺。<br> 1960年重修拜亭和大雄宝殿,1973年政府拨款重建东、西廊。<br> 1989年后接受海外侨胞捐资,先后重修大雄宝殿、山门和准菩提禅院。<br> 开元寺内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则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则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最著名的是在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分别有镇国塔、仁寿塔两座石塔,俗称东西塔,为唐时所建。<br> 史料载,五代时,开闽王王审知独霸闽疆时,与佛结缘,立大誓愿,皈心受持,先后舍钱百万缗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仅存珍贵残页珍藏于寺。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皆为国内珍贵的佛学典籍。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像等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木板楹联等。寺内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湾与泉州经济史的珍贵资料。</font> <font color="#167efb">大雄宝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始建于宋,明末重建,重檐八角攒尖顶,四周环廊,占地645平方米。坛有五级,最高一层供奉明代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开元寺甘露戒坛与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并称中国三大戒檀。<br> 据传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名叫行昭的和尚,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1108年)敦照和尚认为戒坛不符合规制,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br> 寺内东西二塔,为开元寺标志性建筑。它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font> <font color="#167efb"> 东塔名”镇国塔”,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文偁禅师倡议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数次毁坏与重修,随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由本洪法师易砖为石,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完工。现东塔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结构。正中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设计缜密,施工精确,基础稳固。该塔每一层各设四门、四龛,逐层互换。塔檐角系铜铎,微风吹动时,发出叮咚悦耳声。 <br> 西塔名“仁寿塔”。为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916年),由闽南王王审知,从福州海运木料到泉州,所建的七级木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其后多次毁坏再重修,易木为砖。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大体相同。</font> <font color="#167efb"> 开元寺双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最高的一对石塔,堪称石构建筑领域一绝。它历经700多年风雨,期间在明万历年,历经泉州地区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袭击的考验,仍屹立不倒。无论其建造规模、形制工艺,塔体浮雕等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可谓是精妙绝伦。它代表了中世纪的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更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br> 站在开元寺塔下,回望历史,为我国历史上的高水准的建筑工艺、卓越的人文历史而骄傲,为泉州在中世纪的对外开放,丝绸之路的开放城市而骄傲。<br> 2023年春于厦门</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