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勺嘴鹬属鸻形目鹬科,是鹬科中喙形最独特的物种。体长14-16厘米,体重20-35克,体型纤小。喙为黑色,末端呈铲状扁平扩张,形似勺子,适于在浅水中扫动觅食。羽色:繁殖期头部、颈部和胸部呈红褐色带黑色斑点,背部有黑金相间条纹;非繁殖期转为灰褐色,腹部白色;幼鸟羽缘淡黄,背部具“V”形斑纹。腿黑色,虹膜深褐色,雌雄羽色相似,雌鸟略大。</p> <p class="ql-block"> 勺嘴鹬的繁殖地仅限于俄罗斯东北部楚科奇半岛和堪察加半岛的苔原带,巢穴建于湿地边缘的草丛中。越冬地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如江苏盐城、福建闽江口)、孟加拉国、缅甸、泰国及印度东部等地。</p><p class="ql-block"> 迁徙路线:春秋季沿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经朝鲜半岛、日本、中国黄海沿岸(如辽宁丹东、江苏条子泥)等重要中转站。</p><p class="ql-block"> 生境:偏好潮间带泥滩、河口、盐沼及红树林湿地。</p> <p class="ql-block"> 勺嘴鹬主要以昆虫幼虫、小型甲壳类(如端足类)、软体动物为主,利用勺状喙在浅水或泥沙中快速扫动滤食。 </p><p class="ql-block"> 繁殖产卵一般每窝3-4枚卵,孵化期约20天,雌雄共同育雏。雏鸟为早成鸟,出壳后数小时即可活动,但依赖亲鸟保护约3周。</p><p class="ql-block"> 非繁殖期多独居或小群活动,迁徙时偶集成数十只的群体。飞行时发出轻柔的“preep”声,繁殖期鸣唱较复杂。</p> <p class="ql-block"> 濒危现状与威胁:目前勺嘴鹬种群数量全球成体约240-456只(2023年IUCN评估),年下降率约9%,为极危(CR)物种。主要威胁是栖息地丧失、沿海开发、围垦、风电建设导致停歇地减少(如黄海潮间带丧失60%以上)。还有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越冬地,北极变暖影响苔原繁殖成功率。另外,人为干扰非法捕猎(东南亚地区)、误捕、污染及渔业活动。以及它低繁殖率,巢穴易受天敌(如北极狐、贼鸥)破坏,幼鸟存活率低。</p> <p class="ql-block"> 保护措施方面,在国际保护上已列入CITES附录Ⅰ、CMS附录Ⅰ及Ⅱ,受《中澳候鸟保护协定》覆盖。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EAAFP)上推动关键站点保护,如中国盐城湿地入选世界遗产。另外人工保育方面,英国野禽与湿地信托(WWT)与俄罗斯合作人工孵化计划等。</p> <p class="ql-block"> 以上文字主要由DeepSeek生成,图片为作者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转发分享、相互交流,但禁止将图片下载另做他用、截图转载,如欲转载,请一定注明出处,且禁止改变原创风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