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兹探村——村情简介9—隘口乡

余泽

<p class="ql-block">  《松兹探村》系列美篇继续系统地介绍、推介宿松,为宿松乡村振兴助力,让宿松发展更快、更好、更加美丽!</p><p class="ql-block"> 《松兹探村》系列美篇图文主要是展现宿松自然景观、乡村风貌、文化遗产和特色特产,作为推介宿松、乡村游玩指南、民间民俗文史资料,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搜集、整理、描述、编辑过程中难免存在很多不足和欠缺,请予以指正;雷同之处请您见谅,感谢理解与支持!</p><p class="ql-block"> 美篇《松兹探村》共分为宿松历史名人、历史建筑、传说故事、旅游景点、红色教育基地、寺庙、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情简介等系列。村情简介篇系列简要介绍宿松行政村的村情。</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4年5月,宿松县共辖213个行政村和社区。各行政村在自然环境、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既有发展潜力,也面临挑战。近年来,宿松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村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了一批村级现代农业企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未来,宿松应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村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和配置,推进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推动全县各村实现全面振兴。</p> <p class="ql-block">  本篇为松兹探村---村情简介9--隘口乡篇。</p><p class="ql-block"> 隘口乡位于宿松县西北部,雄踞二郎河流域冲积平原,北靠陈汉山区(大别山余脉)的咽喉要塞。东邻趾凤乡、凉亭镇,南接华亭镇、二郎镇,西连柳坪乡、陈汉乡,北与太湖县大山乡接壤。地处山区与丘陵区结合部,属山区乡镇之一,距县城21千米。辖区东西最大距离8.16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2千米,总面积63.8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3300亩;林地面积53600亩。辖隘口村、燃灯村、花学村、小圩村、清河村、毕凉村、西源村、古山村、九井沟村、新源村11个行政村,253个村民小组,7075户,总人口2.6万人。境内县道有宿两公路、二柳公路,乡道2条,交通便利。境内有一级河二郎河,二级河有西源河、长溪山河、清河等3条河。集镇规划控制面积5平方公里,人口达6000人,集镇定性属生态型旅游集镇。乡人民政府驻隘口村。</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49年10月,设隘口乡(属二郎区);1950年6月,境内设隘口、朝阳2乡(属陈汉区);1952年1月,属二郎区,境内设隘口、朝阳、西源、古山4乡;1956年1月,境内设隘口(与朝阳乡合并)、西源2乡;1958年10月,乡改公社;1984年3月,撤销公社,恢复隘口、西源2乡,属陈汉区。1992年2月,撤区并乡,西源、隘口2乡合并为隘口乡。</p><p class="ql-block"> 因乡人民政府驻隘口集镇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隘口乡有幼儿园2所,小学5所,中学2所。</p><p class="ql-block"> 隘口乡农业以种植水稻、红薯、小麦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棉花、油料作物、板栗、蔬菜。养殖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林木覆盖率57%,活立木蓄积量7.2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 隘口乡是安徽省“生态乡镇”,境内资源丰富,是全县主要经果林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生产“九井红”巨桃、黑李、柑桔、板栗等,同时又是全县主要茶叶生产基地。</p><p class="ql-block"> 隘口乡旅游资源禀赋,打造文旅融合极具开发潜力,境内既有被誉为“三省后花园”美景堪比九寨沟的九井沟风景区、宿松古十景之一的奇景“石破天惊”等诸多美景,又有始建于唐代的燃灯古寺、清代闵浙巡抚罗遵殿故居、邓家老屋、庆丰邓氏祖堂等历史建筑,还有传统古村落小圩村、1931年中共宿松县党员代表会议遗址等历史文化景观,更有沿二郎河和西源河两岸挖掘打造而成保持青山绿水韵味、文旅深度融合的沿河时尚风光。</p> <p class="ql-block">  隘口村位于皖南大别山南麓,陈汉老山区大门,隘口乡南部,乡集镇中心,隘口乡政府所在地,总面积9平方公里。东与小圩村交界,西与花学毕凉村接壤,南于二郎村毗邻,北与清河村相连。全村37个村民小组,1060户,现有人口总数3800多人。国土面积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00亩,山场820亩、林地1540亩。</p><p class="ql-block"> 全村党员人数115人,党总支下设2个支部。</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83年3月成立隘口村,属隘口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有个隘口自然村,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相传古老的隘口,群山叠嶂,奇峰插天,交通闭塞,人迹罕见。有一安姓农家,素积善德,感动神仙,依山填壑,搬来鹅子畈给当地穷民作温饱开发用地。后元末明初之际,引来诸多兵流难民,到此定居开发,渐而人口繁盛。历史上的隘口街,几家茶楼饭店,少许买卖经营,街面奇窄,且是当地人民上山走畈打尖歇足唯一必经要道,隘口地名由此而生。</p><p class="ql-block"> 隘口村耕地常年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其他作物等。近年来,探索出“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羊肚菌、黑木耳、米斛、鸡枞菌等“四项产业”,实现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收。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把建设大棚果蔬种植基地,发展大棚经济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点来抓,大力培育特色高效农业。村建有48个高标准设施大棚,种植的都是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改变了以往“一麦一棒”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采取“水稻+食用菌”轮作模式,待农户水稻收割后,村集体租用农田种植羊肚菌,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村依托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通过引进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实现木耳多茬种植、羊肚菌轮作种植,推动村级产业规模化、优质化发展,让食用菌成为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p><p class="ql-block"> 境内有乡人民政府、高中、初中、辅小、完小等县直、乡直各单位机关,村外籍常住人口八千余人。基础建设一年一变,隘口集镇正在飞跃发展。</p><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公布安徽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隘口村上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毕凉村位于隘口乡北端,与陈汉乡河口村相邻,距县城21公里。全村占地面积6.8平方公里,有耕地1480亩,山场面积5985亩。辖25个村民小组,891户,3300多人。宿西公路自北向南从村通过,交通比较便利。</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83年3月成立毕凉村,属隘口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毕凉,指境内有自然村庄毕家凉亭,取其第一、三两字得名,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毕凉村主产松山杉、毛竹,其中近300亩经果林,主要是枇杷、柑橘、板栗、九井红桃和黑李。</p><p class="ql-block"> 毕凉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产业,近年来大力发展种植白芨、茶叶、毛竹、花卉苗木等;大力发展养殖业,鼓励投资养牛,带动300余户家庭发展产业,新建种鸡养殖基地,并配套保温设备、半自动投料及半自动饮水等设备;大力发展大棚特色种植产业,已建成温室大棚种植草莓;大力发展毕凉村蔬果基地,新建蔬果大棚1600平米,种植包菜、莴笋、西瓜等农作物20亩,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另外,毕凉村立足资源优势,谋划长远发展,上报了“毕凉乐居小镇”乡村振兴项目,承接上游工业集中区、旅游集中区和下游农业产业集中区客流量,着力打造服务集中区,包括打造石破天惊景点、修建黄荆水库、新建观光采摘基地等。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庄环境、建设娱乐休闲设施,形成集餐饮、住宿、娱乐和农产品购销于一体的综合服务集散地。</p><p class="ql-block"> 境内有占地1000平方米的圣水庵,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寺七祖寺,宿松古十景之一的奇景“石破天惊”(见本系列之旅游景点1--“神樟破石让天惊的奇景“石破天惊”)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p> <p class="ql-block">  风和村坐落于隘口东北角与太湖县天华镇大山村交界的海拔800余米的大别山区,东与宿松县九井沟自然景区相连。全村296户,13个村民小组,近1100人。风和村国土面积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0亩,山场面积3800余亩。山脉走向座北朝南,东与宿松县九井沟自然景区相连,境内山清水秀,自然风光秀美。</p><p class="ql-block"> 全村党员人数45人,设立党总支部1个,下设1个支部。</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2004年6月由风声村、和平村合并为风和村,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风和,指境内有自然村庄风声、和平,取前面一个字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风和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结合地处大山深处,偏僻、闭塞,但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的实际,将闲置的山地资源科学合理运用,走发展“林下经济”的新路径,打造高山兰花茶观赏产业区和宿松县最大的金丝皇菊种植基地,通过种植油茶、茶叶、金丝皇菊等农作物带动山区居民脱贫致富;通过组织联建、项目互绑、资源互享、利益共享的方式,与九井沟村在隘口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鸡枞菌恒温大棚4座1600平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p> <p class="ql-block">  古山村位于隘口乡西南部,与二郎镇、柳坪乡接壤。二柳公路东西方向贯穿村境内,是柳坪乡出入的必经之地。长溪河自西向东流经村,经花学村汇入二郎大河。古山村四面环水,犹如盆地,中间是粮食主产区。全村共有25个村民小组,916户,3500多人。村域总面积为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42亩,山场面积4497亩。</p><p class="ql-block"> 全村共有82名党员,总支部下设两个党支部,13个党小组。</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83年3月成立古山村,属隘口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古山,指相传古代粮官丈亩至此,山经崎岖,难于清丈,便登山估亩,得名估亩山,后“估”讹传“古”,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古山村地处山区,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里有一大型林场,主产杉树松树及毛竹,有着丰富的林木资源。除了林场外,还有一面积有60余亩的茶场,每年都能产出几百公斤的绿茶。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自村级茶厂流转、村级养猪场、资产收益及光伏电站收益等。</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古山村立足资源优势,构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培育形成了古山村生态茶园,辣椒种植基地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大力实施“摇钱树”工程,成为积极推进国储林项目试点村。</p><p class="ql-block"> 古山村及隘口乡互帮互助的人文精神和历史传统素来广为人知,境内的“乐善好施德坊”是这一精神的重要体现和重要的地理文化标识。“乐善好施功德坊”建于清道光十三年,由清朝廷御旨嘉奖追赐、古山村族人奉旨建立。“乐善好施”、“但行好事”、“互帮互助”的文化传统,推动了社会向善向好的价值追求,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新修建的“乐善好施德坊”已成为山区全域旅游线路景点。</p> <p class="ql-block">  花学村坐落在隘口乡西南部,是连接二郎至隘口集镇的必经要道,同时又是钓鱼台和长溪河流域最长的地段之一,三面环水,一面靠山,隘口公路桥和张河公路横跨二郎大河,既搏动了花学经济发展的命脉,又点缀了花学的风景,交通较为便捷。村总面积为4.8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2585亩,水田和旱地面积1411亩。下辖15个村民小组,609户,2200多人。</p><p class="ql-block"> 全村共有80名党员,党总支部下设2个支部。</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83年3月成立花学村,属隘口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花学,指以前村里有座学堂名为花学堂,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花学村是农业重点村,主要种植水稻、棉花,兼具发展养殖业。外来务工收入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全村50头以上的养殖户有6户,蛋鸭养殖1户,养牛羊3户,是全乡养殖仔猪的龙头村。经果林面积为366亩,主要种植板栗、墨李、九井红桃、大枣、柑橘、茶叶等。生态林289亩。近年来,花学村围绕“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油茶主导产业,引导农户种植油茶,油茶基地面积已达960多亩,每年带动群众160多户300人就业,呈现良好态势,乡村振兴稳步发展。</p><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花学村入选2019年度安徽省森林村庄。</p> <p class="ql-block">  九井沟村位于隘口乡东北角,东南与趾凤乡、破凉镇相邻,地区偏僻,自然气候宜人,峰峦叠翠,呈东西走向,生态环境良好。这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水清甘洌,民居古朴,民风淳朴。全村土地面积5.85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5912亩,耕地面积444亩。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378户,人口总数近1300人,劳动力基本外出务工。</p><p class="ql-block"> 全村党员人数45人,设立党支部1个。</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2004年6月由原联合村、龙王村合并为九井沟村,属隘口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九井沟,指境内有自然村庄九井沟村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九井沟村经济林木资源丰富,主要盛产杉木、毛竹、茶叶等,茶叶种植、畜牧养殖为村的主体产业。近年来,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在继续加大以茶叶种植、畜牧养殖为主体产业发展的同时,在乡党委和村级联合党委的支持下,与风和村在隘口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鸡枞菌恒温大棚4座1600平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同时依托九井沟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等生态旅游经济,以农促旅,带动村级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促进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p><p class="ql-block"> 九井沟村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九井沟旅游风景区(见本系列之旅游景点1--“九井沟旅游风景区”)、千年古刹龙王庙(见本系列之寺庙篇2--“九井沟村的千年古刹龙王庙”)、千年罗汉松等乡村旅游景点,其中西源九井是宿松古十景之一,九井中的三至九井位于九井沟村境内(一井、二井位于西源村境内)。</p><p class="ql-block"> 境内河谷长期流水冲刷,天然形成九口深水潭,人们俗称“九井”,呈带状的河谷则被称为“九井沟”。</p><p class="ql-block"> 九井沟掩映在崇山峻岭之中,纯净深幽,山谷沿河全长10多公里,整条河沟呈带状。因沿河沟自下向上分布九个深井(实际上是“潭”)而得名,瀑布、悬崖、怪石为其特色,泉中九井为其特点,以其山清、境幽、瀑变、井奇、崖峭组合成罕见的自然景观。九井沟是一处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幽静、神秘。打破寂静的只有鸟鸣和泉流声、瀑布声。那夹崖上的绿树、荆棘、藤蔓,那峭壁上的鹰巢,那沟壑中潺潺流动的溪水,那悬挂在峭壁上的瀑布……一切充满了原始的野性的美。九井沟瀑布,宛如一道道银河飞泻而下,尤其是四井、六井、七井、九井更是惊涛怒浪,山鸣谷应;七井瀑布呈三叠式从高达两百米的悬崖一直怒泻七井潭中,雨后宽可达3米,还有怪石、奇花异草古树等美丽景物,为皖西南不可多得的奇观。而且还留下了不少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是一处难得的天然大氧吧,将会发展成为皖、赣、粤三省旅游的后花园。</p><p class="ql-block"> 九井沟每一井都流传着许多动人、极具神话色彩的传说故事,历史厚重、语言朴实简洁、内容丰富,寄寓了劳动人民对自然与生命的抗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三井周氏三兄弟舍己救人的传说。2014年“九井沟传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  清河村位于隘口乡中部,依偎在大别山余脉七祖山下,三面环山、茂竹修林,似一盆地,易旱易涝,屋场分散在周围沿山山脚。全村20个村民小组,37个自然屋场,600户,人口总数2000多人。国土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80亩,山场面积3000亩,集体山场占600亩,其中40亩为桑场。隘西公路自东边缘经过,交通比较便利。</p><p class="ql-block"> 全村党员人数75人,设立党支部2个。</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84年3月成立清河村,属隘口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境内有一条河,名清河,村以河名。</p><p class="ql-block"> 清河村户基本上以种植业为主,外出务工人员在500人左右,务工收入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近年来,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带动村级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国储林项目,成为试点村。</p><p class="ql-block"> 清河村境内臭叶树资源丰富。臭叶树属马鞭科植物,系落叶灌木,其叶做臭叶豆腐。臭树叶含果胶、粗蛋白、食物纤维等营养成分,还含有叶绿素、硒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17种氨基酸,并以赖氨酸为最高。清河村几乎家家都会制作臭叶豆腐,并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刚出锅的臭叶豆腐,绿莹莹的,像碧玉,像果冻,又像绿豆糕,晶莹剔透,入口松软滑嫩、清香可口。用它做出来的菜,药食兼备,其味极鲜,具有养颜驻容、清热解毒、明目去火、开胃生津、润肺止咳、降血压等功效,是真正的绿色健康食品。</p><p class="ql-block"> 清河村的臭叶豆腐作为流传在民间已久的一种传统绿色食品,蕴藏着平凡而深厚的食品文化,如今成了菜市的时令新宠。近年来,拥有丰富山地资源的清河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臭叶树资源,积极引导农民将臭叶豆腐推向市场,搬上城市居民的餐桌,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运作模式,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径。</p><p class="ql-block"> 境内的邓家老屋(见本系列之历史建筑篇--古民居3-“清河村的邓家老屋”)为清代中期嘉庆年间建造的一所坐北朝南的古民居;庆丰邓氏祖堂(见本系列之历史建筑篇--古民居2-“清河村庆丰组的庆丰邓氏祖堂”)为清代乾隆年间建筑。2011年1月都被宿松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宿松县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清河村被命名为第八批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p><p class="ql-block"> 2020年2月,清河村被认定为2019年度第二批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p> <p class="ql-block">  燃灯村位于宿松县隘口乡西北部,与柳坪乡大地村、陈汉乡河口村相毗邻,悠悠长溪河横穿境内,浩荡东去。全村15个村民组,422户,近1500余人。国土面积3.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21亩,山场面积3508亩。</p><p class="ql-block"> 全村党员45人,设立党支部1个。</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83年3月大队改村,成立燃灯村,属隘口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燃灯,指此村内有燃灯寺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燃灯村盛产毛竹、山松、油茶、柑橘等多种农副产品。</p><p class="ql-block"> 燃灯村境内长溪河段1600余米,河上两座桥,一座燃灯公路桥,建于1993年,是古燃灯公路之咽喉。另一座是熊河桥,建于1989年,是两岸人民生产生活之要道。</p><p class="ql-block"> 燃灯境内有一座古寺——燃灯寺(见本系列之寺庙篇1--“燃灯村的燃灯寺”)。燃灯寺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朝,位居于长溪河水之滨,群山环绕,峰峦叠翠,奇峰险境,碧水蓝天,历载宿松县古十景之一,曾有“上有燃灯古寺,下有小孤绝境”之称,更有“佛教圣地,学海文澜”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燃灯村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mm左右,平均气温为16℃,不仅有自然美景,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是您避暑、休闲、投资和旅游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西源村位于隘口乡的东北部,东、南与趾凤乡、华亭镇相邻,山峦叠翠,呈东西走向。村总面积为1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97亩,山场面积14992亩;全村共有39个村民小组,790户近2800人。56个自然屋场分布在山坡山排山坞山冲;境内有紫荆河、烟冲河汇入肉铺大河,西源河穿境而过,破九公路和隘西公路在肉铺交汇,由紫荆公路和烟冲公路接通破九公路和隘西公路,是连接西源山区的交通枢纽。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县城21公里。</p><p class="ql-block"> 全村党员人数110人,党总支部下设2个支部,11个党小组。</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2004年由紫荆、烟冲、肉铺三个小村合并而成,属隘口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村办公楼位于原西源乡政府所在地,借原“西源乡”之名,且村委会坐落于此。</p><p class="ql-block"> 西源村林产丰富,主要为松、杉、竹;经果林主要为茶叶、油茶、兼有柑橘、桃李、板栗、枇杷、桃、李等。农业主导产业为茶叶、林业及种植业。村内林产以松杉为主,兼有毛竹杂木,经果林以茶叶为主,村内建有九井山泉水厂。近年来,西源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植业,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发展肉鸽专业化养殖,将肉鸽养殖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黄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p><p class="ql-block"> 西源村内最高峰为磨鹰寨,海拔656米;最低处为黄大水库,海拔189米。</p><p class="ql-block"> 西源九井中的一井和二井两个景点位于西源村境内。九井沟的第一井实际就是龙潭(金牛潭),传说古时龙潭中常有有金牛出没其中,潭中有直通大海龙宫的通道。一井在黄大口水库盛水期会淹没在水库中,潭边还残留有一些碑文。人们口口相传,井内是九龙王首龙的宫殿,殿中有玉帝得奖的金桌、金椅、金盅、金筷等餐具,谁家办酒席,只需要到井边烧香焚纸、跪拜叩首就能有以上金餐具浮出水面,便可借到所需要的金具,用后只需烧香谢还就行。后来有一户借而少还一个金盅,从此再无金具可借了。还传说,历史上有一高僧到一井旁边的西林寺禅游,在观赏了寺内外景观后,出高价给当时的住持要买寺断墙上的杂草。住持觉得一定有奥秘,坚持不卖而且要高僧道出原委否则不准其离开。高僧被逼无奈,告诉住持在断墙上的杂草里有一株灵芝草,寺对面的龙潭里有一头神犀牛,它吃到灵芝草就能上天堂,只要把灵芝草在潭水边一摆,犀牛就会纵出水面,人们可以逞机将它的角和一些毛抓下来。神犀牛角和毛都为无价之宝,只要身上带有一点角屑或一根犀毛就水火不怕,挑担如负无重之物,雨雪天行路,雨雪不沾衣身……。住持听后恍然大悟,待高僧走后果然在断墙上的杂草丛中找到一株很少见的异草,他连忙拔起来拿到龙潭边试弄,随即一条大水牛从潭里跃出,他一时吓昏了向后仰天倒地,水牛趁机抢走了他手中的异草。从此再也没人看见犀牛的影子,说是吃了灵芝草上天堂了。</p><p class="ql-block"> “西源”得名由来:自今华亭镇的黄大口水库起,沿三湾九拐的西源河,上经肉铺、河源、龙王、九井沟、风和等的地域总称西源或西源山。龙王西有源于今陈汉乡蒋家山东的磨儿冲河,龙王东有源于至太湖交界的天池以下的九井沟水系,在龙王(庙)山前相汇,以上及下至花凉亭连车马河统称西源河。因而沿西源河流域两边的山统称为西源山。古时宿松旧县治在今凉亭河的仙田铺,因严恭山曾作过宿松的祖山,以后又依“严恭”之名在仙田铺设过严州。古时凉亭河被称为旧县河,因今西源在旧县治之西,故称西源。西源自明清两朝至民国设过庄、保、乡。史属西乡十一庄中的风车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属陈汉区西源人民公社和西源乡。1992年撤区并乡,改属隘口乡,其西源(原西源乡)地区今设风和、九井沟、新源、西源四个村委会。</p> <p class="ql-block">  小圩村位于隘口乡东南部,距县城20公里,下辖21个村民小组,566户,总人口近2200人;全村国土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82亩,山场面积3151亩,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区。</p><p class="ql-block"> 全村有党员82人,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p><p class="ql-block"> 1983年3月成立小圩村,属隘口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小圩,指境内有自然村庄小圩村,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小圩村依托生态优势,坚持“农旅融合”发展思路,利用闲置土地300余亩,建成小圩生态采摘园,发展生态产业。蔬菜大棚是生态采摘园中的重要板块,还有蓝莓、葡萄、油桃、莲藕等5个种植采摘区,剩余面积全栽上了樱花、桂花、红叶石楠等绿化苗木,打造出百亩休闲文旅观光园,每季都有新水果,每月都有新花样,极大提升了游客的采摘体验。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农业+电商+旅游”发展模式,完善电商平台、生态农庄等项目建设,培育出乡村旅游新业态。如今,小圩村已经逐步形成集种植、采摘、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稳定增收,带动乡村振兴。</p><p class="ql-block"> 小圩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景美人更美。境内有罗遵殿故居、普陀古禅寺等历史古迹、还有隘口乡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景观,加之有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园的体验,已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天条件。</p><p class="ql-block"> 小圩村的罗家老屋(见本系列之历史建筑篇--古民居1-“小圩村的罗家老屋”)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福建、浙江巡抚罗遵殿(见本系列之历史名人篇--清朝及以后名人-“两省巡抚罗遵殿”)祖父重建于清乾隆年间,是罗遵殿的故居。2011年月1月11日被宿松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宿松县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宿松县纪委列为廉政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隘口乡烈士陵园(见本系列之红色教育基地篇--“小圩村的隘口乡烈士陵园”)坐落于青山环绕松竹掩映的小圩村葫芦地,是经县人民政府和县民政局批准由隘口乡人民政府承建的集中安葬在解放战争中牺牲和掩埋在小圩村境内的烈士忠骨的烈士陵园,以便国民扫墓纪念,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革命教育。</p><p class="ql-block"> 2006年小圩村被确定为安徽省千村百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p><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小圩村入选2018年度安徽省森林村庄。</p> <p class="ql-block">  新源村是隘口乡的一个小村落,坐落在隘口乡西北部,全村共有22个村民组,352户,近1300人。村国土面积为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5亩,山场面积5693亩。</p><p class="ql-block"> 全村党员人数60人,设立党支部2个,</p><p class="ql-block"> 2004年6月河源村、新民村合并为新源村,属隘口乡,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由两个村庄合并而成,取名新源村,且村委会坐落于此。</p><p class="ql-block"> 新源村山场面积较大,主要种植毛竹、松杉、茶叶及各种农作物。由于地方比较偏僻,所以大部分经济收入都来源于外出务工。新源村现有茶园210亩,400平米标准茶叶加工厂房1座,100立方米冻库1座,旅游接待中心茶叶销售点1处,初步形成了茶叶种植、加工、存储、销售完整产业链。除种植茶叶外,村民主要种植水稻、生姜、油茶等农产品,养殖方面有黑猪、散养鸡鸭、牛羊等。</p><p class="ql-block"> 1931年3月,中共宿松县第一次党代会在宿松县现新源村祝家下湾一所学堂里举行。这次代表会议是我县党的建设和革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1991年3月中共宿松县委、宿松县人民政府在新源村祝家下湾建立纪念亭(见本系列之红色教育基地篇--“隘口乡的中共宿松县第一次党代会会址 ”)。2021年9月9日,宿松县人民政府公布中共宿松县第一次党代会会址为“历史建筑”。2021年12月宿松县人民政府在此立“一大”烈士代表纪念亭。</p> <p class="ql-block">  敬请继续关注《松兹探村》系列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