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水古城 清照泉城】(47)冶铁篇:两汉时期的冶铁都城

金章丘历史文化

两汉时期,章丘确实是一个文化的高地。作为龙山文化的发现地、命名地,其文化发展为两汉时期的章丘奠定了深厚基础。两汉时的东平陵城作为济南国、济南郡的治所,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国家一级行政区——郡的铁冶中心,冶铁技术先进发达。 东平陵故城遗址 冶铁遗址复原图 <font color="#ed2308"><b>一、汉章帝亲题“济南椎成剑”</b></font><br> 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5—88年),济南郡平陵城是汉代重要的冶铁中心。汉高祖刘邦曾在此设工官、铁官,管理冶铁事务,至章帝时,平陵城已是全国五大铁城之一,以精湛的锻造技艺闻名。据《后汉书·韩棱传》记载:“……与仆射郅寿、尚书陈宠,同时俱以才能称。肃宗(东汉章帝)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宝剑,自手署其名曰:‘韩棱楚龙渊,郅寿蜀汉文,陈宠济南椎成。’时论者为之说:以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渊;寿明达有文章,故得汉文;宠敦朴,善不见外,故得椎成。”陈宠,人名;济南,指产地;椎成,指的是剑名。即汉章帝曾将珍藏的三把宝剑亲自题名,分别赐予其心爱的三位大臣,其中赐予尚书陈宠的那把宝剑便叫作“济南椎成”。而“济南椎成”剑又是章丘铁匠制作的宝剑。宝剑具有韧性,锻造时需掌握渗碳法,才能达到刚柔相济之效。章丘铁匠制作的宝剑,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是国家级的名产品,成为皇帝赏赐公卿重臣的特殊礼物。可见,章丘铁匠在两千多年之前就掌握了渗碳法这项技术,并被近年出土的钢剑所证明。可以说“椎成”工艺代表了汉代铁器锻造的巅峰。<br> 济南椎成剑不仅是武器,更被赋予政治象征意义,章帝赐剑之举既表彰功臣,亦彰显中央对地方冶铁业的重视。 铁剑 环首铁刀 <font color="#ed2308"><b>二、冶铁革命初现端倪</b></font><br> 铁的发明和使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冶铁业是汉代新兴发展的产业,当时,东平陵冶铁业的发达代表了汉代生产力的先进水平, 冶铁革命初现端倪。东平陵城设有铁官,是汉代的冶铁重镇,经考古证实,平陵城遗址不但出土大量的铁器农具和武器,还发现了大量冶铁作坊,尤其是在近400件铁器中,既有农具、工具、兵器、模范,也有日常用品以及车马器具、烙马印等类遗物,充分说明东平陵城在西汉时期,已不是生产某种铁器产品的一般冶铁业作坊,而是一处综合性的冶铁铸造业生产的基地”,反映出汉代东平陵城冶铁业、农业的繁荣和军事已相当强大。 汉代推行“盐铁官营”政策,汉武帝时全国设铁官49处,东平陵城即为其一。铁官制度将冶铁业纳入国家垄断体系,铁器成为农业、军事的核心物资。《盐铁论》载:“铁器者,农夫之死生也”,足见冶铁对国计民生的战略意义。东平陵城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交通优势,成为北方重要的冶铁中心。 铁铧 <font color="#ed2308"><b> 三、铁火淬炼千年,长白山铁坊</b></font><br> 铁在长时期内是国家控管的特种物资,实行官营,严禁民间私营。据《魏书·辛子馥传》:“长白山接连三齐,多有盗贼。子馥受命使检覆,因辨山谷要害,宜立戌之所。又诸州豪右多在山鼓铸,奸党多往依之,得密造兵杖。”这段文字充分证明历史上地方势力派在争夺对铁的控制中达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同时也客观地告诉人们,山东长白山自古就以铁冶驰名,现在长白山周围村庄仍以铁匠众多远近有名,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章丘北部长白山地处泰沂山脉北麓,地质构造孕育了丰富的磁铁矿床。《齐民要术》所述"伐木烧炭"之法在此广泛运用。豪强与匠人的共生、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冶铁生态。南北朝时期,长白山冶铁呈现官私并存的特殊形态。地方豪族凭借"依山阻险"的地理优势,构筑起独立于朝廷的冶铁王国。《魏书·辛子馥传》所述"诸州豪右多在山鼓铸",正是这种格局的真实写照。这些豪强集团吸纳流民为工匠,形成"奸党多往依之"的隐秘社群。匠人在此环境下创造出独特的锻造技艺,《考工记》中"齐之刀"的锋利,或许正源于长白山铁匠的淬火秘术。<br> 长白山的铁火至今未熄,当代考古工作者在章丘、邹平等地发现的古代冶铁遗址群,仍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与铁器的千年情缘。从齐国铁官到北魏豪强,从官府作坊到民间匠作,长白山冶铁文明始终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金属的冷光。这种跨越时代的传承,不仅塑造了章丘长白山一带的的冶铁文明,更在冶铁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b>(文/图:翟伯成)</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