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 水碓磨坊里的民俗记忆

北雁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天台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水碓磨坊里的民俗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裴 斐</b></p><p class="ql-block"> 在天台山的民俗画卷中,水碓磨坊无疑是一抹浓墨重彩。以水资源为动力的水碓磨坊,曾在天台山风光无限。天台地处浙东沿海,雨水充沛,丘陵山区的地势落差明显,木、石等材料均可就地取材,为水碓、水磨的推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生活在这片神秀之地的百姓,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调和山水阴阳,极尽山水之利。早在唐代,水磨坊便已在天台山崭露头角;到了宋元时期,水碓磨坊已在乡间大量建造使用。天台县域内许多地名与水碓磨坊紧密相连,如水碓岙、水碓头、水碓湾、水磨坑、赭溪云碓等,从这些地名便可窥见水碓磨坊在天台的普遍性。</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乡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孕育了悠久而厚重的农耕文明。天台域内的大多数村庄都依山傍水而建,沿溪(坑)的村庄大多会在上游筑坝拦水,一渠清流沿着田间小道、环绕村庄和屋舍蜿蜒而来。筑坝修渠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引水灌溉农田;二是建造水碓和水磨坊;三是解决村居用水,便利生活。</p><p class="ql-block"> 水碓和水磨作为重要的生产工具,是农耕社会中用于替代人工的水力加工机械。尽管各地的样式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构造大致相似。水碓磨坊不仅用于粮食加工,还可应用于酿酒业、造纸业、制香业和榨油业,是当时乡村手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动力装置。它也间接推动了石、木、铁等手工艺的发展,对当地传统农耕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水碓磨坊是水碓和水磨作坊的合称。它日夜运转,用来磨粉、臼米,加工物品,不仅比人工省时省力、效率更高,而且是一种可持续利用、无污染的生产工具。水碓磨坊的规模体量有大有小,有的是单一水碓,有的是单一水磨,有的则水碓与水磨兼有。建造水碓磨坊的首要条件,是在水渠经过的地方要有一处合适的“水磨凼”,即上游水源地势要高,下游地势要低,便于避水、退水。百姓建造水碓磨坊时,会根据当地的水源、水势和地势来选择“水磨凼”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水磨凼”选定后,首先在溪坑上游修筑拦水坝,抬高水位,蓄水增量;再修建引水沟渠至“水磨凼”。每座水碓磨坊建筑面积约20至40平方米,由引水沟渠、避水坝、控水闸板、水槽、水碓(磨)轮、磨轴、水碓拨板、木碓杆、石磨盘、石臼碓、箩筛柜和房屋等组合构建而成。建筑多以岩石为基,木板或石板为墙,盖瓦覆顶。</p><p class="ql-block"> 水碓是加工谷物和其他物品的工具。其动力装置是一个立式木质水碓轮,轮上装有若干板叶,转轴上装有拨板,用于拨动碓杆。每组水碓用支柱架起一根木碓杆,杆的一端安装圆锥形的石制“捣杵头”,下面放置石臼,用于存放加工物料。流水冲击水碓轮使其转动,带动拨板拨动碓杆,使“捣杵头”一起一落地进行舂捣加工。</p><p class="ql-block"> 水磨则是加工米麦面粉的工具,与水碓有所不同。其动力装置是一个卧式木质水磨轮,形如牛车轮,常用老松木、柳木制作,直径约3米。水磨轮的圆心装有一根圆木轴,连接到磨坊里的磨盘。圆木轴下安有铸铁圆窝,置于铸铁“鹿角”中,固定在圆木墩上,埋于水中。磨盘分为上下两扇,直径大小不等,小的约1米,大的可达2.5米,上扇磨盘比下扇厚,以优质石料雕凿而成,质地坚硬耐磨且不易发热。两扇磨盘的吻合面錾凿出沟棱,便于磨碎原料。上扇磨盘中间凿一圆孔,供加工粮食流入两扇磨盘之间。水磨轮在水流冲击下旋转,圆木轴带动其中一扇磨盘转动。根据不同地方的习惯,磨盘有的设置成下扇固定上扇转动,有的则设置成上扇固定下扇转动。</p><p class="ql-block"> 在水磨(碓)坊的沟渠口斜置一具水槽,上端与渠口相接,下口安置于磨轮之上,以渠水冲击之力推动水磨轮转动。在渠口水磨槽的上水口,设置一块木制磨槽闸板,既可调整水流量大小,也可在维修或暂停时关闭水流。加工时,堵住避水坝,提起磨槽闸板,激流冲动磨轮,带动磨盘旋转;磨毕,放下槽闸,提起泄水闸,水流绕道外流,磨亦停转。在距离磨房上游数米处设置避水坝,水碓磨坊不用水时,可让渠水避开磨房,从避水口绕道流至下游;在台风暴雨季节,还可用来避水防洪。磨房前面的水渠上横放一至两根条石或木板,便于人们往来行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天台山民俗博物馆展陈的石臼</b></p> <p class="ql-block">  在许多磨面粉的水磨坊里还会配置木制的箩筛柜,呈长方形,装有筛网的粉筛悬置于柜中央。双脚一前一后踏动箩筛柜的拨动踏板,箩筛就会前后来回晃动,将细粉筛落到柜底。粉筛运动撞击箩筛柜,会发出“咚哐,咚哐”的声音,俗称“打箩筛”。箩筛里筛剩下的粗粉,可从柜尾部的出口落入旁边的箩筐里,再倒上石磨继续磨。经过几次筛、磨,直至将小麦、苞芦等粮食加工成上白粉、二子粉和麸皮为止。</p><p class="ql-block"> 在天台乡间,除了水碓、水磨,还有一种利用水力的工具叫水碾坊,其运作原理类似于水碓、水磨,是利用水力推动碾子加工颗粒状粮食或其他物品的生产工具。建造一座水碓磨坊所需费用不菲,还涉及大量人力、物力,一般由当地村落氏族“头脑”或地方绅士牵头集资建设。据民间传说,南宋时期建于城关小西门外赭溪畔的“赭溪云碓”,就是由永宁村济公李府发起并捐资建造的。“云碓”二字原指深山道观的道士们加工云母的水碓,后来人们也将加工粮食和其他物品的水碓称为云碓。</p><p class="ql-block"> 建成后的水碓水磨坊,一般会委派专人常年管护。无论农忙农闲,附近乡民需要加工粮食时,都会到水碓水磨坊里轮候、劳作,这里一年四季人气不断,成为农耕时代乡村乡民们情感、信息交流的场所和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天台山民俗博物馆展陈的石碾盘</b></p> <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水碓磨坊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新中国成立后,电力、工业机械等新能源和新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水碓磨坊随之逐渐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从20世纪60年代起淡出历史舞台。如今,它仅存于一些老年人的记忆中,年轻一代大多已不了解其真实模样。</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云碓无人水自舂”的诗句,描绘了水碓磨坊的悠然景象。这种古老的设施曾点缀着天台山的山水之间,为乡村生活增添生机与古朴情调。它是天台山水交融的一道独特风景,也是民俗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标志。如今,天台山民俗博物馆中展陈的石磨盘和石碾盘,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们得以窥见先民与自然和谐相处、勤劳智慧的生活片段。</p><p class="ql-block"> 水碓磨坊的消逝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它的精神与价值永远不会磨灭。它见证了天台山百姓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民俗风情和文化记忆,如同民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智慧与勤劳的光芒。尽管现代化浪潮带来了诸多改变,但我们仍应铭记这些古老技艺曾经为这片土地带来的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如今,漫步在天台山的山水之间,或许还能在某个转角处发现一处废弃的水碓磨坊遗址。残垣断壁间,依稀可见水流冲击磨轮的痕迹,仿佛还能听到“咚哐,咚哐”的筛粉声从岁月深处传来。这些遗址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根脉,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与自然和谐相处、勤劳智慧的品质永远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p><p class="ql-block"> 水碓磨坊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其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仍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例如,建立水碓磨坊文化保护区域,修复现存遗址;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其工作原理和历史价值;在学校和社区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古老技艺背后的故事;利用现代科技,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重现水碓磨坊的运作场景,使其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同时,将水碓磨坊的设计理念与现代环保理念相结合,或许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找到新的应用方向。</p><p class="ql-block"> 水碓磨坊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文化的精神象征。愿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不忘来时的路,珍惜那些被岁月沉淀的智慧与记忆。水碓磨坊虽已远去,但它所蕴含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书写属于这片土地的传奇。让我们铭记水碓磨坊,铭记它曾经为这片土地带来的繁荣与生机,让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下去,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天台山民俗博物馆展陈的水磨坊石磨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