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老师讲媒介与信息素养《共同打造人类的算法文化生态》

杰霸

<p class="ql-block">符老师,多年致力于媒介与信息素养研究和推广者,欢迎交流与合作,联系方式:电话18820018837(微信同号)</p> <p class="ql-block">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文明正逐步迈向虚拟空间,数字文明的进程不断推进,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姿态,也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人类文明新形态+数字文明”的融合发展中,算法作为智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新媒介技术,通过平台媒体深刻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中,形成了独特的算法文化环境。</p><p class="ql-block"><b>警惕计算理性无限扩张</b></p><p class="ql-block"> 在算法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计算理性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人脸识别到网上购物,从在线交友到政治选举,人机联网的普适性计算无处不在。算法不仅成为平台社会的规则基础,还深度融入了社会与文化实践。然而,计算理性的无限扩张也带来了诸多风险。例如,在社会领域,机器学习算法的高精度信息聚类可能导致信息茧房、社会偏见的固化以及谣言的传播,对传媒事业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在经济领域,超级平台利用先进的算法可能冲击市场秩序,甚至突破制度框架,威胁国家信息安全和公民隐私权。在日常生活领域,算法依赖现象日益严重,一旦算法能够大规模“塑造”人们的行为,这种依赖将可能演变为一种社会性征候。</p><p class="ql-block"><b>建立健康的技术文化生态</b></p><p class="ql-block"> 为了解除社会性的算法依赖,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健康的人机(技术)文化生态,充分发挥人在数字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普及智能媒体素养和算法素养是关键,这可以通过对可视化工具和人机界面的定期更新来实现。算法素养的提升需要与数字和媒体素养齐头并进,通过数字用户授权的算法审计来保证过滤机制和数据之间的分离。深入研究人机伦理,建立恰当的人机关系机制,程序设计者和软件工程师应成为算法后果的第一责任人,他们的伦理意识和法律观念直接影响算法决策的价值和导向。此外,倡导个体的“逆算法”实践,实现“慢生活”,让生活慢下来是对算法“快技术”的一种“反击”。这种高质量的生活感知能够弥补算法带来的碎片化、短暂化、流态化的生活体验,真正跳脱出算法限定的文化环境,去深度感知和认知世界。</p><p class="ql-block"> 算法文化是文化的可计算性转变,计算逻辑下的信息重组、知识再造、关系重构、机制变革、社会再连接等,为算法文化相关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问题来源与现实基础。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智慧来应用好算法技术,实现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和谐共生的局面。在人文社科领域反思算法文化中人与算法关系的主旨不是解构而是建构,应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模式,转换理解科技(算法)的观念,并与算法构成和谐共生关系。算法时代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生产体系均发生撕裂和异变,应对这种挑战,需要理性、德性、人文、法律和制度的综合力量协同,加强对算法文化的引导与人的自由发展和谐共融,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为数字文明提供支撑,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的可持续性提供保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