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字/禹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禹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辑/禹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古琴台大门。琴台位于汉阳区,地处汉江入江口约一公里许龟山之北麓,月湖之南,原汉阳铁厂旧址之东,占地15亩。初建于北宋,期间屡毁屡建,清湖广总督毕沅曾主持重修于嘉庆初年。直至本世纪初,琴台才随着围绕龟山一带的古迹文物复修复建而以灿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的知音友情故事,与黄鹤楼、晴川阁共为武汉三大名胜古迹。现为3A级景区。</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琴台寻古,知音魅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禹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山流水”是出自《列子•汤问》中的汉语成语,比喻音乐优美,也因琴曲高山流水偶遇识者而比作知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是什么机缘促成这数千年的佳话?以至于在古代惜墨如金、传播困难的情况下流传下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因为事迹感人。两位身份悬殊的人,竟因为音乐的媒介结为莫逆之交。作为上流社会人物的楚籍晋大夫、造诣精深的琴师伯牙,在龟山之麓,用音乐语言表达的琴曲,居然被山野樵夫钟子期准确无误地解读为“峨峨乎高山,荡荡兮流水”。惊讶之余,伯牙并不因为钟子期出身平民,而因为他读懂了自己,读懂了自己曲高和寡的高山流水,于是纡尊降贵地主动交好钟子期,相约次年同月再会于龟山之阴,共赏音乐之妙。不期来年伯牙如约再至,却不见钟子期踪影,询问情由,方知年内钟子期因病而逝。伯牙悲情难抑,在子期坟前荡气回肠地抚一曲聊怀悼念,曲罢拽断琴弦,摔碎琴架,子期已逝,从此再无知音,抚琴何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段演奏者与非请自来的听众之间的知音友谊,流传千古,感动后人。派生出无数类似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开创出影响国内外的大事业。民国知名将领蔡锷将军与小凤仙之间的惺惺相惜进一步诠释了什么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很能打动人心,时代的机遇让湖北省妇女联合会抓住了,在一批有识之士的策划下,创办了专戳人泪点的纸媒杂志《知音》,甫经问世,发行量就蹭蹭往上蹿,当月就达到40万册,最高月发行量630万册,成为影响最大的全国性杂志之一,甚至广泛发行于欧美诸多国家,且稳居世界同类期刊第五。这则是利用了“知音”故事出自湖北,且紧紧抓住人们普遍关注内心情感的特点,迅速使《知音》火遍大江南北,把文化成功地做成商业的范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路沿汉江而下,在龟山北麓的缓坡上,我踩着石板路走向古琴台。这处由古人划定的“知音”故事诞生地,是2024年4月29日在经过一年的整修时间后重新对公众免费开放的。蝉鸣声里,月湖水泛着粼粼波光,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具象成一座可视化的景区。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园林,用飞檐翘角的建筑语言和无声的雕塑讲述着春秋时代的传说,在盛夏季节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游客纷至沓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绕过刻满历代名家题咏的回廊,透过漏窗遥望月湖对岸与古琴台相邻的汉阳铁厂旧址。红砖砌筑的厂房如沉睡的钢铁巨兽,作为著名工业遗址的斑驳烟囱刺破天际线,与古琴台的青瓦白墙形成奇妙的时空对话。当年张之洞选址此地筹建铁厂,正是看中龟山脚下便于铁矿石及制成品转运的长江水道与月湖天然的避风良港,而这片浸润着知音文化的土地,却也滋养了带有地方标签的无可争议作为中国第一的铁厂、兵工厂等中国近代工业萌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龟山半腰的观景台俯瞰,琴台大剧院银色贝壳般的穹顶就像张开的巨大琴盘,在粉红色的莲花和无穷碧的莲叶映衬下勾勒出了富于音乐情调的氛围。围绕龟山北麓层层时空褶皱里,知音文化孕育的开放胸襟,与洋务运动激荡的工业雄心,给长江文化和汉江文化共同滋养下的武汉这座特大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是这座城市在古代籍籍无名,却在近代以来迅速崛起的发展动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伯牙与钟子期相知相交的雕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伯牙抚琴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月湖莲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伯牙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高山流水,知音难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琴台路上的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旧址,如今作为工业遗址加以保护。成为博物馆展示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由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建于光绪年间。时铁厂的外籍专家主要是卢森堡人,生产的钢铁作为其他工业的原料,曾被发现在浙江、陕西至今还有使用的标记有1906年由汉阳铁厂生产字样的铁路钢轨。抗战期间大部分设备迁往重庆,是如今重钢集团的前身,留下的部分是解放后的武汉钢铁厂前身。(下四张来自网络,感谢作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汉阳铁厂厂区旧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汉阳兵工厂,建于19世纪末期,主要引进德国毛瑟枪图纸并逐步改良,是上世纪上半叶中国军队主要的武器装备,建厂期间,共生产“汉阳造”步枪100余万支,及数量庞大的山炮、迫击炮、子弹、手榴弹等,是中国近现代兵器工业的发祥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参访于2024年7月29日,撰文编辑于2025年3月18日,欢迎浏览批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