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荐】童年的小方桌

夕阳

<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夕阳</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252359</p><p class="ql-block"> 图片:网络、夕阳</p> <p class="ql-block"><b>  上午去殷墟玉兰园拍花,到家老公已经做好了饭。一大块烤鸭,豆干炒芹菜,豆芽炒韭菜,我俩盛上米饭‌细嚼慢咽的吃着,闲聊起现在吃饭的感觉。因外孙女今年高考,学习比较紧张,女儿女婿他们三口一个星期也难得回来吃一顿饭。一说他们要来,我必须是亲自上阵,精工细作的弄上一桌子菜。但他们不是这个健身,就是那个减肥,饭菜再好也下不去啊!</b></p> <p class="ql-block"><b>  说到吃饭,勾起了我俩对儿时吃饭情形的回忆。那时都是一家人围着一张小方桌吃饭,天气好的时候,家家户户把小方桌摆在院子里,每家吃什么一览无遗。谁家有个一两岁的小孩儿,能挨家挨户转着吃,这家一口,那家一口,就喂饱了,那个热闹劲儿啊,今人难以想象。我问老公,你们家也是这样吃饭吗?他说是啊!只不过没有你家集中,我家是兄妹六个,由姥姥、奶奶分别带着的。</b></p> <p class="ql-block">致谢网图</p> <p class="ql-block"><b>  我告诉他,小时候我家吃饭,我们兄妹四、五个,加上妈妈(爸爸基本不在家吃饭,姥姥、姥爷、保姆另外一起吃),围着一张小方桌,甚是热闹。一说开饭,就像打仗,我们几个孩子你争我抢,‌大快朵颐‌,不一会儿功夫,小桌上的饭菜就如风扫残云般不见了踪影……至于妈妈吃好吃不好,我们好像没有考虑过,但妈妈看我们吃的狼吞虎咽的吃相,似乎特别开心。我后来理解了妈妈那时候的心情,因为我成为妈妈后,也是看到孩子把饭菜吃的越干净就越高兴啊!</b></p> <p class="ql-block"><b>  那个年代,能吃饱肚子,就很幸福!记得困难时期,我们跟着妈妈在机关大院住,不允许自家开小灶,一律吃大食堂。往往是不到饭点,我们就翻箱倒柜的找吃的。那时都定量发饭票,由姥爷统一掌握,一听到开饭的敲铁块声,我们就簇拥着姥爷,到食堂排队打饭。姥爷去时擓着的篮子是准备装主食的,那必须是姥爷自己拿着,等买好饭菜,姥爷那只篮子就马上举上了头顶,我们兄妹几个跟在姥爷身后,向上一蹿一跳的,都想够的着篮子里的食物。我们几个数哥哥个高,蹿的也最高,但也是徒劳。姥爷一米八几的个头,蓝子又顶在头顶,任凭我们蹿来蹦去,还是高不可攀啊!现在回忆,那篮子里无非就是些蒸红薯干、蒸红萝卜、杂面窝窝之类的主食,没有什么好吃的,最好的也就是红薯面与白面混合起来蒸的馍馍,但我们那时候饥不择食,饿了什么都是好东西。够不着还拼了吃奶的劲儿蹦哒,到家更是饥肠辘辘了。我们兄妹几个自觉围坐在小方桌旁,等主食一分到手,立即就往嘴里塞,嚼都不嚼几下就咽下去了。从食堂打回来的汤就是稀稀的黑白菜汤,上面还飘着一层蜜虫。搁现在,这汤断然是没人喝的,但那时候漂着蜜虫的汤,我们趴在小方桌上也喝的津津有味儿呢。</b></p> <p class="ql-block"><b>  后来陪我们长大的姥姥、姥爷相继去世了,我们又随父母的工作调动,来到了信阳。吃饭仍是围着个小方桌,但生活条件已明显好转。信阳是鱼米之乡,我家到信阳时,信阳人民已度过了最艰难困苦的时期。小方桌上开始见着肉、蛋、鱼了,我们也不再吃红薯面、喝蜜虫汤了。信阳吃大米,一日三餐都是大米,早上大米粥,中午晚上都是大米干饭。</b></p> <p class="ql-block"><b>  那年月我们吃的好了,对饭菜也开始挑剔了。二弟不爱吃大白菜,因此还挨过打。大弟二弟挺有意思,一个不吃鸡蛋青,一个不吃鸡蛋黄,吃鸡蛋的时候,我总是能吃两个,这大概就是不挑食的好处吧。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油条自家从来没有炸过,也许是保姆不会炸。小弟弟那时上幼稚园,每个星期六下午放学时,幼稚园都发一根油条让带回家。为了吃到这根油条,我们兄妹几个可是费了不少心思,争着抢着去接小弟弟回家。小时候我们觉得最好吃的油条,现在也不怎么吃了,每当说起这事儿,自己都觉得可笑。</b></p> <p class="ql-block">致谢网图</p> <p class="ql-block"><b>  爸爸妈妈工作忙,搞四清时,妈妈分到信阳十三里桥公社,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回不了家。后来爸爸也被派去郑州某厂搞四清,更回不了家。恰逢那年暑假时,保姆也有急事儿回老家几天,吃饭成了我们兄妹几个最大的问题。哥哥那年也就十二岁,我才十岁,三个弟弟更小。小时候吃的面食多,到信阳后,家里的保姆有时也经常做些面食调剂生活,我们耳濡目染的多少也知道些做面食的程序。哥哥决定带领我们烙饼,这事当时在院子里传为佳话。我记得几乎院子里的所有小朋友都来助力,能不记忆深刻吗?那可是我们第一次不在父母的庇护下,第一次没有大人的指导独立完成的美食杰作,事后父母知道了还引以为傲呢!</b></p> <p class="ql-block">致谢网图</p> <p class="ql-block"><b>  当时,我们家厨房后面有一间废弃的棚子,棚子的一角有一用砖泥垒起的灶台,上面坐一大锅,棚子里还有一小黑屋,里面有不少稻草、干柴。哥哥命令我们在这里烙饼,每人都有具体分工,我负责擀饼,两个弟弟负责抱柴、烧火,哥哥负责和面。哥哥把面倒进一个大盆里,一会儿要加水,一会儿要加面,不知折腾了多久才把面粉和成团的,只见他满手满身都是面粉。我们还切了葱花,抹把油,撒上盐,卷成卷,分成小团。我用的是大擀面杖擀饼,光拿擀面杖我都觉得有点吃力,还擀的是大饼,赶上脸盆大,小擀面杖根本不能用,只好用大的。烙饼的环节自然也是由哥哥完成,烙出的第一张饼有点糊,后面一个接一个的烙,慢慢就有了经验。这么大的饼,我们一鼓作气足足烙了尺把高。哈哈,你看看我,我看看他,满手满脸有白有黑,白的是面粉,黑的是烧的稻草灰,我们都成了唱戏的花脸了。再看看我们的劳动成果,一想到随后的几天我们都不用做饭了,那个乐啊,那是一种从脚底直冲到头顶的畅快!以后几天每到饭点儿,我们就围着小方桌,喝水,吃饼,连吃几天,吃的我至今都不爱吃饼了。说起烙饼的事儿,现在想想的确有点后怕,万一着火怎么办?万一做不成吃什么?嗨,小孩子毕竟没有那么多想法,军人的孩子还能被饿死?那次的经历证明了我们的生存能力,也的确让爸妈对我们放心了许多……</b></p> <p class="ql-block"><b>  小方桌一直伴我们长大,我们兄妹五个当兵的当兵,考学的考学,连最小的弟弟也参加工作了,小方桌还在。我记得直到父亲搬去了军干所,才不见了小方桌,取而代之的是张大方桌。</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这一代人,谁的记忆里没有来自旧时光的小方桌呢?我们的童年,吃饭、写作业,都离不开它。如今,桌子高了,大了,桌子上的食物越来越丰盛了,但那张小方桌,却依然留在脑海里舍不得删除掉。也许,想起小方桌,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也许,是舍不得丢弃一路走过来的岁月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