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疗心,暗示疗法的神奇功效

〖杏林杂谈〗常富林

<p class="ql-block">记得1971年的春天,那时我在部队服役,因母亲病重,请假回家探望。就在探亲回到家的第一个晚上凌晨三点左右,突然一阵急切的敲门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打开门后,门外站着我家附近粮店的工作人员,他们神色慌张,气喘吁吁地说道,他们店里一位女职工和丈夫吵架后,开始情绪彻底失控,后呼吸急促,紧接着似乎失去了知觉,处于昏迷状态,在这慌乱时刻,听闻我回家探亲,他们便赶忙前来求助,希望我能去救她(因我入伍前是当地的乡村医生)。</p><p class="ql-block">在前往粮店的路上,我通过来的粮店工作人员了解到,患者,平时吵架后也常有情绪失控的情况,时而哭,时而笑,时而闹,但像这次这般严重,却是头一回。我初步判断她患的是癔病。然而,当时,我身上所携带的医疗物品极为有限,仅有针灸针和几片维C 。己是深夜,农村药店早己关门。情况紧急,此时,一个念头在脑海中闪过——运用暗示疗法。</p><p class="ql-block"> 到了粮店后,我摸了下病人脉搏较微弱;触了鼻腔,呼吸尚存;看了下瞳孔也无异常,于是,我让旁人贴近她的耳边,轻声且温和的说道:“今天有救了,来了一位解放军为你治病。” 暗示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尔后,我给患者针灸,并喂上维c,同时有意批评了患者丈夫对妻子不关心,不理解妻子,其丈夫,也作了一些检讨,并说他后悔极了,下次不再这样了,没过几分钟,患者醒了,并认出我是常医生,感谢我“救了她的命”。</p><p class="ql-block">后来,当地传说,我医术高明,能“起死回生”,其实非也,病人并非死去,只是意识昏迷的“假死”。当时的针灸和维c,也并非那么神奇,是“暗示疗法”起了作用。</p> 癔病假死症 <p class="ql-block">癔病假死症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癔症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 症状表现</span></p><p class="ql-block"> ① 呼吸暂停:患者会突然出现呼吸停止或呼吸极为微弱的情况,类似“假死”状态。</p><p class="ql-block"> ② 身体僵硬:身体可能变得僵硬,四肢不能活动,如同处于死亡后的僵硬状态。</p><p class="ql-block"> ③ 意识改变:患者意识可能处于朦胧或木僵状态,对外界刺激无明显反应,但实际上并非真正的昏迷或死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 发病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 ① 心理因素:通常由重大的心理创伤、应激事件或内心冲突引发,如突然遭受惊吓、亲人离世、婚姻变故等,患者可能通过这种极端的身体表现来应对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p><p class="ql-block"> ② 性格特点:具有癔症性格特征的人更易发病,如情感丰富、易受暗示、自我中心、好幻想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治疗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① .心理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如暗示疗法,通过积极的语言暗示,让患者相信自己的身体是健康的,能够恢复正常。也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处理内心的冲突和压力。</p><p class="ql-block"> ② 支持性治疗: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让其感受到安全和理解。同时,帮助患者调整生活方式,避免再次接触可能引发疾病的应激源。</p> 暗示疗法 <p class="ql-block">所谓暗示疗法,是指在不依赖药物或直接的常规治疗手段的情况下,巧妙地借助语言、行为、环境等多元因素,在悄无声息中对患者的心理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从而激发出患者自身潜藏的自愈能力。以下是关于暗示法的实施要点:</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语言暗示:</span></p><p class="ql-block">① 积极引导:医生用温和、坚定的语气,向患者传递积极的信息,如“你的身体正在逐渐恢复”“这种治疗方法对你很有效”等。</p><p class="ql-block">② 避免消极词汇:避免使用如“你病得很严重”“可能治不好”等负面语言,以免加重患者心理负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 行为暗示:</span></p><p class="ql-block">① 自信态度: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表现出自信、专业的态度,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能力和对治疗的信心,使患者相信自己能够康复。</p><p class="ql-block"> ② 示范行为:医生可以通过示范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让患者模仿学习,同时暗示患者这些方法有助于缓解病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 、环境暗示:</span></p><p class="ql-block"> ① 舒适氛围:营造安静、整洁、舒适的诊疗环境,让患者感到放松。例如,在病房摆放患者喜欢的鲜花,播放舒缓的音乐。</p><p class="ql-block"> ② 利用象征物:使用一些具有积极象征意义的物品,如代表健康的绿色植物、寓意康复的吉祥物等,给予患者心理暗示。</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 、自我暗示:</span></p><p class="ql-block"> ① 引导患者:医生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暗示,让患者每天对着镜子对自己说一些积极的话语,如“我感觉越来越好”“我有能力战胜疾病”。</p><p class="ql-block"> ② 结合想象:鼓励患者在自我暗示的同时,结合美好的想象,如想象自己健康时的生活场景,增强暗示效果。</p><p class="ql-block"> 在实施暗示法时,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暗示方式,同时要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以达到形神俱养、促进患者身心康复的目的。</p>